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平凡的战位 奋斗的青春丨当好一颗“时代的铆钉”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平凡的战位 奋斗的青春丨当好一颗“时代的铆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2-20 09:41

  所有的成长,都曾被平凡磨砺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隆冬清晨,北方大地残雪未消。场内停机棚,一架架战鹰整齐排列,昂首而立。

  又是一个飞行日。

  身着深蓝色工作服、头戴制式冬帽、脚穿黑色工作鞋,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务兵下车进场,开始进行飞机日常维护保障工作。一双双眼眸中,透出愈发专注的目光。

  北风呼啸,与记者相握的每一双手都浸透着寒意。

  远处,破空的轰鸣声传来,一架战机从跑道滑出。只见机头抬起,战机轻盈地跃出山谷、奔向天空。

  视野向下,机库旁的一溜平房是修理排的战位。

  走进修理排工作间,各种设备、耗材摆放整齐有序。操作台旁的一个箱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里面一块块铝板,尽是钻孔和打上的铆钉,上面标注着姓名和分数,有些铆钉用黑笔做了标记。

  原来,这是一堆特殊的“铝板试卷”,二级军士长孙洪奎负责打分、记录完成时间,并收纳其中。

  “像这样的小考核,我们每月要组织3~4次!”孙洪奎从桌底搬出满满一筐铝板,“这些耗材我们舍不得扔,留着练习用。”

  记者随手从箱子里拿起一块,是一级军士长赵清钦的“试卷”,黑笔打出的“99分”映入眼帘。

  “这一分扣哪儿了?”记者问道。孙洪奎笑嘻嘻接过话:“扣他一分,怕他骄傲。”

  赵清钦的手,布满黄茧,甚至每个指关节内侧,都有磨黄的痕迹。顶铆枪时,他喜欢用手指肚,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感知工具的力度”。

  “有人说,相声演员有四门功课,是‘说、学、逗、唱’,修理专业也有四门技术——‘车、钳、铆、焊’”。一直强调自己不善表达的赵清钦,谈起专业便滔滔不绝,拗口的专业名词被紧凑地组织进语言。

  与记者见面前,赵清钦和孙洪奎“特意把大衣洗了”。见面这天,记者依然看见大衣上难以去除的污渍。孙洪奎说:“就像狙击手,是一颗颗子弹喂出来的。我们机务兵,是靠一个个钻孔钻出来、一根根焊条烧出来的。”

  修理排的兵很平凡。参军之前,孙洪奎当过保安,赵清钦跟叔叔干汽修,杜成国在化肥厂扛大包……现在的他们,因机务专业汇聚在一起。

  一级军士长杜成国,1998年还在打工。在工地上干活时,经常看到天上有飞机飞过。也是这一年,歼-10首飞,我国航空工业取得跨时代进步。

  “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战机起飞之前,机务兵事无巨细,绝不能让战机带着一点问题上天。久而久之,有了职业“强迫症”,杜成国这样比喻:“这就像锁门,明明出门时锁了门,但没走几步总会返回确认一下。”

  所有的成长,都曾被平凡磨砺。岁月不仅给老班长的肩上多添了“几道拐”,那些信手拈来的工作方法、脱口而出的经验之谈,才是赋予他们的真正“财富”。

  当好一颗“时代的铆钉”

  ■张 合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通讯员 黄语轩

  对于机务兵来说,打铆钉和吃饭喝水一样日常。

  铆钉的种类很多,铆接也不拘于形式,要根据材料属性、使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一架战机,由数万颗铆钉固定相接。每一颗铆钉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当我们抬头仰望翱翔蓝天的战机,也许不会想到铆钉的存在。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埋头”在光滑的机身表面下。

  铆钉平凡,铆钉不凡。

  或许,铆钉终其一生都无法窥见战机的全貌,这不妨碍它们牢牢钉在自己的战位,伴随战机腾空而起,划过流云与星辰。

  当一颗永不生锈的铆钉

  在走廊里等人的工夫,孙洪奎和赵清钦弓着腰,盯着走廊里的楼梯扶手嘀咕起来。其他战友以为有啥问题,纷纷凑上前看。

  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孙洪奎说:“这个接口一般,焊点处理应该这样……”赵清钦接过话,给出了一个不同的方案。修理排排长王思雨对记者说:“孙班长和赵班长,都是资历最老的兵了,还是喜欢研究活儿。”

  外面工人来营区干活,孙洪奎就凑上去围观。“我喜欢学习别人好的做法,自己也会想,这活要是我干,怎么才能干得更完美。”有时工人不喜欢孙洪奎站在一旁看,他就给工人买水递烟,只为“偷艺”。

  在家里,孙洪奎常常因为没有趁手的工具“抓耳挠腮”。和妻子逛街时,妻子一个不留神,老孙就没了影,但准能在五金店找到他。

  研究专业没有止境。那年,孙洪奎和赵清钦赴某地学习电焊技术,第一节课,自信满满的他们上台展示,没想到教员一句话就让他们下不来台:“看你们焊的,半拉磕叽!”同为东北人的孙洪奎一下子听出了含义。

  学习期间,孙洪奎和赵清钦主动向教员借到电焊教室的钥匙,加班加点练习电焊。到了饭点,机器不停,两人就托人用塑料袋从食堂扒拉点饭菜,拿回来对付两口。提起当年的“盖浇饭”,两位老班长依旧津津乐道。

  材料不够练时,他俩扛着麻袋,去垃圾桶翻找。垃圾被收走,孙洪奎追上收废品的师傅,“说了好多好话,才要回那些废料。”

  晚上休息,两人“卧谈”焊接课目,经常聊着聊着天就亮了。孙洪奎咧开嘴,向记者开玩笑说:“现在去培训,我可不愿意跟他住一屋,影响我休息。”

  这些年,孙洪奎和赵清钦互相激励,手中的荣誉和手上的疤痕同步增长,两人也一同成长为修理排的技术骨干。

  夜晚,排长王思雨宿舍的灯总是亮着,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一次次忍着腰肌劳损之痛埋头苦学,攀登理论的高山。王思雨喜欢眺望战机起飞越过山峦。

  王思雨出生在山西农村,村子周围的大山层峦叠嶂。孩童时,王思雨和玩伴比赛爬山,由于身手矫健,每次都能第一个登顶。长大后,他如愿以偿考上军校,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王思雨没想到,当了机务兵要翻越的“高山”更多——

  去年,该旅拟接装某新型战机。王思雨带着修理排多名骨干赴外地开展业务学习。

  新机保障任务格外繁重,战友们从外场归来,早已累得精疲力尽。王思雨带着几名骨干在学习室里披衣而坐,一壶浓茶几包烟,誓要把原理搞明白。书本上的一个个方程搞不懂,王思雨就查找公式自己推导,不一会儿就将一张白纸写得密密麻麻。为参透原理,王思雨常常花费两三个小时深研一个知识点。

  要攀过“新机改装”这座山,王思雨不仅自己跋涉,还带动大家一起前行。弄通原理需要记忆大量数据,以在材料上涂胶粘剂为例,就有几十种要掌握,且不同的温度区间下,固化时间也不同。王思雨便自己总结了表格,方便大家理解记忆。

  提起王排长的“夺命连环问”,修理排的几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苦笑起来。

  不论是集合带回,还是工作间隙,站在身边的王排长,总是冷不丁地丢过来一个业务问题,令大家防不胜防。答上的人自然格外自豪,答不上的人则红着脸回去翻书补课。

  “提问,是为了让他们不断巩固、记得更牢,稀里糊涂可干不好机务工作。”王思雨想了想,说,“你看机身上,有数不清的铆钉,每一颗铆钉都对应一个位置。新战机来了,这是时代给予的机遇。我们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位置,当一颗永不生锈的铆钉。”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修理排组织日常业务练习。通过自制教具讲解破孔尺寸控制要点。李帅杰摄

  示范操作车床。李帅杰摄

  拆解飞机螺钉。李帅杰摄

  当一颗严实可靠的铆钉

  孙洪奎人生中第一次晕倒,是那次上级组织的“机务尖兵”比武。

  上午的个人比武中,孙洪奎的大拇指被工件划伤,血止不住地往下流。孙洪奎根本顾不上,坚持将课目高质量完成。

  “得打麻药缝针。”午间的医务室里,医生的诊断不容置疑。

  不缝针不能继续参加比武,打麻药又会影响手指灵敏度,孙洪奎一咬牙,把手伸过去:“别打麻药,您缝吧,我能忍!”

  医生面露难色。在孙洪奎再三请求下,医生终于松了口:“行吧,忍着点。”

  等缝好针,看着面不改色的孙洪奎,医生不由得夸了一句:“你这人,真坚强。”

  “哎,您太小瞧我……”话刚说一半,孙洪奎俩眼一翻,疼晕了过去。

  过了一会儿,孙洪奎猛地睁开眼睛。“我睡了多久?”看着墙上的挂钟,孙洪奎松了口气:“还好没耽误。”

  被他感动的医生骑着自己的电动车,把孙洪奎送到考场。

  下午的团体课目中,随着考核组一声令下,修理排官兵迅即冲向各自战位展开操作。王思雨测算划线,一级上士冯贞绞剪铝板,孙洪奎则守在飞机前,利用“连续钻孔法”对破损部位进行修整。

  铣刀深入机身,巨大的抖动感从手臂传来,孙洪奎沉身弓步、屏息凝神,犹如一块沉寂多年的青石。在高速旋转的铣刀下,不规则的破孔一点一点变得规则、光滑。

  身后,王思雨已将铆钉塞入孔中,孙洪奎用铆枪与顶铁配合,使铆钉迅速成型。很快,修补后的飞机蒙皮平整如新……那次比武,修理排荣获团体第二名。

  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修理排的共识,源于他们一直坚持的“标准”意识。

  让一级上士马蕾记忆犹新的,是他刚刚下排不久后的一次排故。那天傍晚,他们没吃晚饭就赶到外场修补一处裂纹,等到清点完工具收工,一轮圆月早已爬上树梢。

  饥肠辘辘的马蕾把工具箱往屋里一撂,就准备锁门下班,门却被挡住了。赵清钦站在他面前,语气严厉:“再检查一遍工具和铆钉!”

  “班长,这么晚了,明天再检查行不?”马蕾有些不情愿——离开飞机时,他们刚刚清点过一遍。

  “不行!”赵清钦的身体一动没动,语气更加严厉:“不差这两分钟,万一落了个零件,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兵龄的增长,马蕾渐渐理解了赵清钦的坚持。即使是制作一个小备件,他也会精心雕刻螺纹,既美观又增加摩擦力,让它成为一件艺术品。在马蕾眼中,焊接出的“鱼鳞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图案。

  点开赵清钦的微信朋友圈背景,是一个旅行者在沙漠中孤独前行的背影。赵清钦说:“可能在别人眼中我是‘死脑筋’,但飞机上的活无论大小,只要经我手就必须做好,这是我心中的坚守。”

  像这样的“较真”,修理排大有人在。有一次孙洪奎着急出活,抱着工具就出了门,没有在借还工具的本上签字。负责物资保管的二级军士长李兰君急了,从屋里追出屋外,冲孙洪奎吼了起来。两人纠缠着走了几米,孙洪奎还是被拽回工具间,摁到桌上老老实实签了字。如今,讲起这段往事,两人相视一笑。

  孙洪奎说:“在我们家,完全不存在找不到东西的时候。”连孙洪奎的女儿都知道,用过的每件东西,都必须放回原位。

  当一颗担当有为的铆钉

  在修理排宿舍使用洗手间时,一把小型水枪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水枪的导管与小便池的水管相连,焊接严丝合缝。“这是为了方便冲洗厕所。”一级军士长高良在一旁解释道。

  军龄27年,高良是该旅机务大队资历最老的军士,像他这样的高级军士,修理排共有4位。平日里,这几位老班长是全旅官兵心中的“宝”,院里有啥需要修修补补,大家总是第一时间向修理排求助。

  这些年,大到建停车棚、晾衣架,小到焊洗漱台置物架、食堂餐巾纸盒的刻字,旅里上上下下,随处可见修理排的杰作。

  “有难题找修理。”这句嘴边话,不光是领导的认可,也是大家干出来的口碑。修理排每一次出活,就是在擦拭一次招牌,越擦越亮。

  “组织信任咱,咱就能顶得上!”高良语气自豪。士官学员张永强接过话:“前两天炊事班的锅漏了,还是我去补的。”

  “修理,2号棚需要帮助!”“马上到!”

  听到战友的呼叫,高良把对讲机往怀里一揣,又火急火燎骑上电三轮往机棚赶……

  每每讲起这些故事,修理排的官兵总是面带笑意。付出与成就,早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调味剂”。

  一次工作,需要拆卸进气道斜板通条。厂里工人不慎将拆卸工具断在通条孔内。现场商量对策后,大家准备破坏蒙皮开孔取出。

  赵清钦赶到现场,观察了断开部位情况和结构,转头跟大家说,“给我10分钟,我做个简易工具,试试能不能取出。”面对大家的质疑,赵清钦坚定地说:“现在也没有好办法,让我试一下,不用破坏性修理。”

  几分钟后,赵清钦拿来了一个简易工具,利用导管切割后尖角膨胀力和断裂部位紧密贴合,压紧后反向旋转,很快取出了断脱的工具螺旋部位。那一刻,众人惊讶不已。

  上等兵何云龙把赵清钦当做自己的偶像。刚入伍时,何云龙学习底子较差,第一次理论学习时刚翻开课本,“公式挤得满满当当”,他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都是俩肩膀扛一脑袋,有啥学不会?”排长王思雨没放弃,每天晚上为何云龙逐个讲解公式原理,在他灰心丧气时不断鼓励。

  王思雨无意中发现,何云龙对画画颇有天赋。一问才知,何云龙之前学过绘画,不管多复杂的结构,他看两眼就能画得大差不差。

  “可以试试将知识点画下来。”按照王思雨的建议,何云龙将战机多个结构画在本子上。“一闭眼,那些结构就刻在了我的脑海。”何云龙翻开笔记本,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保障知识点与插图穿插其间,有几页是逼真的手绘战机平面图,各类部件标注精细。

  “画图记忆法”起了作用,放单考试时,他以90分顺利通过。

  不久后的一次外场维修保障,何云龙和厂家专家共同排故,他不仅没出差错,还提出了很多颇有建设性的意见,让专家们刮目相看。

  深冬清晨格外静谧,一轮金色初阳在山巅探出头。塔台上,“极端负责,精心维修”八个大字熠熠生辉。一辆辆大巴驶入外场,机场逐渐热闹起来。新春到来,营区里战味、年味正浓。

  孙洪奎想起了5年前的除夕之夜。那年,修理排在某地执行任务,面对繁重的战备值班、忙碌的日常保障,任务官兵没有一个叫苦叫累。但孙洪奎能看出,大家想家了。

  那个大年夜,执行完战备任务的战友们刚迈进宿舍,就愣在原地。一台投影仪正热热闹闹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桌子上热气腾腾,有炖酸菜、地三鲜、油焖大虾……平时不善厨艺的孙班长忙里忙外,自购食材为大家做了一桌年夜饭。

  “兄弟们,这一年保障战鹰辛苦了,我们干杯!”孙洪奎高高举起手中的饮料,几名年轻的新兵不由红了眼眶。孙洪奎起身,向大家说着自己总结的新年祝词:“我们要像车刀一样战斗、像钻头一样钻研、像焊条一样奉献、像铆钉一样坚守……”

  (采访得到安程浩、聂亮、谭潇、刘骏、李帅杰等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 责编:袁艺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定日县6.8级地震救援影像实录

  • 倒计时30天 "尔滨"亚冬氛围浓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