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老兵的女儿"回家"了,替父亲完成了一场跨越65年的"重逢"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老兵的女儿"回家"了,替父亲完成了一场跨越65年的"重逢"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1-29 10:06

  编者的话

  新年伊始,喀喇昆仑高原云朵低垂。一辆越野车沿着219国道向神仙湾边防连驶去。车上坐着一位特殊的访客——神仙湾老兵姚彦芳的女儿姚侃。

  老兵已是耄耋之年,女儿也已年过半百。“趁着现在身体还扛得住,这次我要化身父亲的眼睛,为他来一次海拔5380米的‘高原直播’。”透过车窗,长久地眺望着远方的雪山,儿时父亲描述过的风景,此刻在姚侃脑海中如电影画面般闪过。

  65年前,姚彦芳来到喀喇昆仑高原,成为驻守神仙湾哨所的一名边防军人。从那天起,姚彦芳的青春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直到26年后离开哨所,这里的风景一直珍藏在他心底。

  在女儿姚侃看来,这是一次“归来”的旅程。从小到大,神仙湾都是一个“目的地”。神仙湾广博的天空,乐观的士兵,巍峨的雪山,以及军人面对艰苦生活时的坦然与坚定……这里的一切,早已是她精神的源泉。那天,当姚侃抵达哨所,见到神仙湾边防连现任连长和指导员,她激动地说:“谢谢你们,我带着父亲的嘱托回家了。”

  “太阳是金冠,月亮是银冠,神仙湾里守着乐观的兵……”在姚侃的记忆中,她听过最动听的故事,都是父亲给她讲的。成长道路上,无论她走到哪里,身处何种环境,遇见怎样的人,那些守哨的故事始终是滋养她心灵的汩汩清泉。

  走下汽车,与连队战友一一握手、互相问候,姚侃拨通了父亲姚彦芳的视频电话。随着镜头的推移,视频电话那头的耄耋老兵,不禁泪眼模糊,激动得说不出话。

  离开神仙湾已近40年,老兵心有千言万语。40年时光荏苒,昔日哨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光不居,时代的浪花不断翻涌向前,个人梦想融入时代梦想,在这万山之山,有一种信念不曾改变,那就是军人的坚守。

  这一刻,透过手机镜头,望着一个个稚嫩又坚毅的面孔,老兵欣慰而骄傲,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那个自己,仿佛回到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有些东西,在这群山之上亘古不变。那是传承,是责任,是精神,是屹立于这片高原的精神之山。

  老兵不老,精神永恒。春节临近,又到了思乡的季节。本期话题,让我们跟随老兵的女儿“回家”,走进神仙湾边防连,追忆老兵的似水年华和激情岁月,感悟当代边防军人的家国情怀。

  又见神仙湾:跨越65年的“重逢”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通讯员 郭 帅 黄路飞

  在姚侃的记忆中,有一首歌,父亲姚彦芳经常唱给年幼的她听:“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乘车前往哨所的路上,驾驶员也是一位守防时间超过20年的老兵,两人从这首老歌聊开去,共同走进一段峥嵘岁月。

  上世纪50年代,一支部队受命成立先遣队,赴神仙湾建卡驻防。路途遥远艰险,他们对比地图寻路,在密集的等高线上,坚定地标出一个前行的方向。

  老兵记忆中的神仙湾

  那个时代,高原上没有奔跑的汽车,有的只是艰难的跋涉。

  先遣队员骑着几峰骆驼,穿越荒芜的桑株古道。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苏盖提达坂时,他们克服身体极限,沿着一条直通云端的小道向前。

  姚彦芳就是先遣队中的一员。这条登山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素来以险著称。沿途坡陡雪深、碎石嶙峋,他们牵着骆驼,贴着半米宽的崖壁行走。

  骆驼是忠诚“战友”,除了运输人力,还驮载着建哨所需的辎重。一次攀登冰川,一匹名为“铁蹄”的骆驼突然前蹄打滑,沿着陡坡滚落数十米的山崖。

  顾不上收拾散落的物资,官兵呼喊着“铁蹄”的名字,跑下山去。但“铁蹄”的腿摔断了,已无法赶路,官兵只得将“铁蹄”留在原地,给它盖上一件军大衣。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付出并不少见。”姚侃至今记得,父亲在讲述这段历史时,眼中闪动的泪花。

  一路舟车劳顿,队员在宿营地搭起帐篷。气温滴水成冰,帐篷透风,夜里他们将被子叠在一起,在地上铺上喂骆驼的草料,靠在一起和衣而睡。

  经过艰难跋涉,队员抵达神仙湾。那时,哨所没有固定营房,官兵们住在用木板搭建的“宿舍”。夜色掩护下的高原,静谧而神秘,姚彦芳第一个走上观察点执勤,与他并肩战斗的是一位19岁的战士。

  “在这么黑的地方站岗,怕不?”姚彦芳问。

  “不怕,怕就不来当兵,不上高原!”那位战士抬头,望着璀璨的银河,脸上的表情坚定。

  许多年后,姚侃考上大学,即将离开家,姚彦芳就把这一幕讲给她听,“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得,你是军人的孩子,要把军人的坚韧传承下去。”

  没有电台、报纸,书信几个月才能送达……守哨的孤独感,在当时的环境里更为明显。上山之前,姚彦芳特意带了一台收音机,本想在执勤之余打发时间,但雪山阻隔了信号,旋开开关,收音机只能发出“嗡嗡”声。

  姚侃说,父亲至今还能流利地背诵数十首毛泽东诗词,也是在那时学记的。高原上没有文化娱乐设施,连队每天组织战士们背诵毛泽东诗词。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在没有灯光的漆黑夜晚,这些诗词,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光。

  半生牵挂得以抒怀

  车辆驶入哈巴克达坂,向着海拔4280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进发。“替我去看看那些长眠高原的战友。”这是父亲姚彦芳最大的心愿,也是女儿姚侃此行目的之一。

  高原的风,吹过陵园的墓碑。这里是离天堂最近的灵堂,半个多世纪以来,数百位戍边先烈安卧在冰峰雪岭间,背靠着祖国万家灯火。

  徐文清、潘发枝、何四勇……姚侃拨通了视频电话,墓碑上的一个个名字,姚彦芳老人清晰又熟悉。在梁福海烈士墓前,姚彦芳叫女儿停步:“他就是那个跟我一起站哨的19岁战士。”姚彦芳含泪说,他忘不了梁福海的笑容,以及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

千里连线。

  在姚彦芳记忆中,梁福海曾救过他一回。那是一次地形勘察,姚彦芳突然脚底踩空,眼看就要陷入雪坑,走在后面的梁福海,一把拽住系在姚彦芳腰间的背包绳……

  那年冬天,梁福海即将退伍。姚彦芳能清晰感觉到,梁福海比以前更努力,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不舍。姚彦芳回忆,梁福海和自己聊天时,常常说起家乡的亲人,说想吃家乡的苹果,并承诺回到家乡会给战友写信。

  不久,哨所组织巡逻,姚彦芳因故没有跟队。哪知巡逻队归营,姚彦芳便听说梁福海吐血、病倒的消息。他赶紧前去探望,钻进帐篷,就看到梁福海躺在床上,脸色铁青,气息微弱。

  “初步判断是巡逻途中喝了冰水,导致急性胃穿孔。”军医的话,让姚彦芳内心一惊,他立即报告上级请求送诊。

  深夜,雪花毫无征兆地飘落,团部的汽车从山下赶来,姚彦芳和战友把梁福海抬到车上,目送着汽车离去。

  数百公里外的医疗站,梁福海被送入手术室。在与时间赛跑的抢救中,这位战士终究未能扛住,将年轻的生命留在这片高原。

  战友的牺牲,给姚彦芳内心留下一个遗憾。几十年过去了,那个爱笑的小伙子,总会出现在老兵的梦里。

  想起梁福海当年的承诺,姚彦芳联系了人武部,给梁福海的家人写了数十封信,却一直没有回音。后来,随着部队换防调整,姚彦芳离开神仙湾,前往喀喇昆仑其他点位驻防。直至姚彦芳离开部队,他再也没有机会来到康西瓦烈士陵园,探望长眠于此的这位战友。

  时过境迁,英雄长眠。今天,姚侃代替父亲姚彦芳回到哨所,受父亲嘱托,她带来了家乡的苹果,摆放在梁福海墓碑前。镜头另一边,望着这一幕,姚彦芳举起右手深情敬礼。

  “我来看你了,战友。”老兵声音颤抖着,仿佛,他半生以来的牵挂,在这一刻得以抒怀。

  归来,奔赴父辈的约定

  1982年,姚彦芳转业回到家乡甘肃兰州,投身祖国经济建设。40多年间,他始终没能回过神仙湾。许多次,他和曾经的先遣队员聊天,老战友们一直有个约定——重返神仙湾,回家去看看。

  这些年,姚彦芳的战友接连故去。在悲伤的情绪中,老人的身体状况也一年不如一年,只得将那份炙热的情感埋藏在心里。

  一日高原兵,一生高原情。作为神仙湾的初代建设者,姚彦芳一直关注着哨所建设。闲暇之余,他会通过阅读报纸,了解哨所动态。在新闻中看到年轻战友执勤巡逻的身影,了解到崭新柏油路直通哨所,姚彦芳总是激动地流泪。

  姚彦芳曾写过一本《老兵回忆录》,去年底,他让姚侃自费打印了几册。在入伍纪念日那天,老人独自一人来到邮局,将书封装打包,寄给神仙湾边防连。包裹最外侧,他在便笺纸上写道:“获悉神仙湾哨卡通邮,实在欣喜,特以此文表祝贺……”

  令姚彦芳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他竟然收到了来自神仙湾战友的回信。拆开信笺,一行行文字让老兵瞬间泪目:“老排长,听闻您的故事,我们深受鼓舞,今后一定以您为榜样……”

哨所来信。

  拨通了信笺上的电话号码,姚侃与神仙湾边防连现任指导员取得联系。电话里,姚彦芳表达了想要赴神仙湾探望的想法。反复商议之后,姚彦芳决定,让女儿代替自己,踏上重返高原的旅程。

  在哨所参观,姚侃和父亲讲起哨所的今昔巨变。

  制氧方舱,让官兵实现吸氧自由;新式供暖系统,将热能输送至营区每个角落;阳光温室,让官兵们吃上新鲜蔬果;重新翻修的哨楼,集保温、远程监控等功能于一体……彼时困扰官兵的守防难题,如今大都已得到解决。老兵听到这些消息,一个劲地叫好。

姚侃(左)在连队参观。

  吃过晚饭,哨所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再次与姚彦芳进行连线。老兵与新兵,年龄相差半个多世纪,却因心中共同的信仰,在视频中相遇。

姚彦芳老人与官兵现场连线。

  “说到神仙湾精神,还要从哨所第一座界碑说起……”姚彦芳深情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1959年初,上级要求姚彦芳带队,对某山口勘察、规划巡逻路线,增设常态化巡逻点位。随后,他带上战友徒步走向茫茫雪海。

  翻山越岭,战风斗雪,不断挑战着身体极限。完成点位预设,姚彦芳和战友拾来各种石块,垒起一个高约2米的界碑。“每次巡逻到那个点位,看到那座界碑,内心就会升腾起戍边守国的决心。”姚彦芳对新战友说。

  界碑是“无言战友”,见证着军人坚毅的品格。跟随着姚彦芳的讲述,新战友仿佛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官兵代表,排长郭文武也走上讲台,与老排长分享他与界碑的故事,以及新时代官兵的守防故事。

一位新兵与姚彦芳夫妻俩视频通话。

  第一次参加巡逻,由于体能消耗过大,郭文武走到界碑前几近虚脱,站在界碑前,大家高举右拳庄严宣誓,为祖国戍守边防无怨无悔;上级开展军事比武竞赛,连队战友纷纷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每个人苦练复杂环境下射击技能,集训3个多月,全连磨破的作战靴堆成一座“小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聆听着新时代年轻官兵的故事,屏幕另一端的姚彦芳连连点头。连线活动结束,战士团团围住姚侃,把他们提前准备的礼物,送给这位远道而来的“亲人”。

  二级上士张云鹤精心挑选了一块戍边石,在上面绘制了哨楼的剪影,石头背面,他这样写道:“献给心中的英雄。”

  指导员拿出了他准备的礼物:一面曾在哨楼顶端飘扬的五星红旗。指导员告诉姚侃,每次国旗换新,更换的国旗都会被标记编号,收藏在荣誉室。

姚彦芳老人(左)收到来自神仙湾边防连的一面国旗。

  此刻,他郑重将国旗交给神仙湾老兵的女儿:“这是去年连队更换的五星红旗,经上级批准,我们将它送给昔日驻守哨所的老排长!这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责任,共同的守望。”

  (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警察节重磅视频《无界守卫》

  • 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