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韩国启动下一代步兵战车研发工作,希望借K-NIFV车族研发破局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韩国启动下一代步兵战车研发工作,希望借K-NIFV车族研发破局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1-26 09:36

韩国启动下一代步兵战车研发工作——

“出口转内销”未必称心如意

  前段时间,在韩国ADEX2023航空航天与国防展览会上,韩国韩华防务系统公司展示了新研发的K-NIFV下一代步兵战车模型,以及在其底盘基础上研制的工兵战车、反坦克导弹战车、火力支援战车等衍生车辆模型,意图打造出一整套有人和无人复合地面作战系统。

  K-NIFV是以韩国出口澳大利亚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为原型研发的,并公开宣称该车辆大幅减少了对国外技术和货架产品的依赖,使用了更多国产部件。近年来,得益于吸收引进西方国家成熟技术和货架产品,韩国战车工业发展迅速,但在关键部件国产化研发方面依然面临困难,因此韩国希望借K-NIFV车族研发来破局。不过,这种还处于概念模型阶段的战车能否研制成功并列装军队,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韩国ADEX2023航空航天与国防展览会上,韩国韩华防务系统公司展示了新研发的K-NIFV下一代步兵战车模型。资料照片

  拿下澳军步兵战车竞标,国产化装备试图复制外贸样本

  在外界印象中,部分韩制武器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代替西方的一些先进武器。

  作为K-NIFV技术原型的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是韩国为竞标澳大利亚步兵战车项目而设计开发的首款外贸型步兵战车,从方案设计到部件选择,都以外方需求为原则。

  2023年7月,澳大利亚国防部宣布“陆地400”项目第三阶段步兵战车竞标案结果出炉,韩国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成功击败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KF41“山猫”步兵战车。澳国防部与韩国韩华防务系统公司签订合同,采购总计129辆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并在澳大利亚本土搭建生产线组装生产,首车将于2027年交付。

  “陆地400”项目是澳大利亚当前最重要的地面装备换代项目,共有多家有实力的全球军工企业参与其中,韩国韩华防务系统公司凭借外贸型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杀出重围。

  事实上,韩国战车并非性能最好,但售价只有西方国家同类车型的1/4,加之采用澳大利亚生产的炮塔,给当地带来更多就业率,还以澳大利亚物种“红背蜘蛛”为战车命名,赢得更多好感,最终在竞标中获胜。

  虽然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是韩国陆军K21步兵战车的升级版,但它是外贸型步兵战车,因此大量采用国外成熟部件——澳大利亚的T2000模块化炮塔和EOS R400S Mk2型遥控武器站、美国MK44S“大毒蛇”Ⅱ型30毫米链式机关炮、德国MTU柴油发动机和配套传动系统等,可以说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堪称“万国造”装备。

  在对外军贸领域,这种使用国际市场上较为可靠、具有较好口碑的成熟部件的做法,不但能大幅降低研制的难度和成本,而且更容易获得国外客户的青睐。有了澳大利亚的竞标成功,原本名不见经传的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也有了一定知名度,多国相继考察该型战车并有采购的打算。

  反观韩国陆军,虽然从2009年开始装备国产K21步兵战车,但车族化一直未能实现,仅列装了同底盘的装甲抢修车,其余包括装甲指挥车、火力支援车、工程车等计划中的辅助车型尚处于方案或样车状态,故韩国希望下一代步兵战车的研发以车族化模式展开。韩国韩华防务系统公司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在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基础上提出了由多个车型组成的K-NIFV步兵战车家族,针对韩国陆军提出整体解决方案。

  韩国首次参与并赢得国际市场步兵战车竞标,这得益于国外成熟子系统的保障和一贯的低价销售思路,但这一思路在研发本国使用的K-NIFV步兵战车时,却不一定能提供多少帮助。

  韩国战车工业起步晚,“万国造”装备暴露出种种问题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去年公布的数据,2018年至2022年,韩国武器出口总额比上一个五年(2013年至2017年)增长了74%。韩制武器热销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据外媒报道,2011年至2020年间,韩国军工出口额一直维持在每年20亿至30亿美元的水平。这一数字在2021年才增至72.5亿美元。2022年,这一数字达到170亿美元,实现了韩国防卫事业厅所说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壮举”。

  看似风光的热销数据,实则暗藏不少隐患。众所周知,韩国长期依靠外援发展国产化装备,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国外技术和货架产品的引进。随着武器出口份额增加,当韩国触及其外援的“蛋糕”,后者加强对前者的技术限制,以保证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几乎成为必然。就算研制成功并列装军队,在后期使用维护过程中,一些关键核心部件损坏而没有国产替代品,外援断供很可能导致战车报废。

  韩国战车工业从仿制起步,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支撑国产步兵战车研发,但因经验不足导致列装陆军的K21步兵战车事故频发。

  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陆军装备的是K200步兵战车,但该车是美制M113装甲输送车的仿制型号,主要武器仅一挺机枪,与真正意义的步兵战车相差甚远,而此时世界主流步兵战车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1998年,韩国决定研制国产K21步兵战车。韩国大宇集团公司负责计划的全面实施,韩国国家防御研究所承担步兵战车的总体方案设计,另有其他10家韩国企业和一些国外承包商共同参与。没想到,两年后韩国大宇集团公司宣布解体,生产装甲装备和其他军用品的部门被并入新成立的大宇重工和机械有限公司,2005年又被韩国斗山集团公司收购,更名为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还吸收了原来斗山集团公司的军品部门,成立新的防务产品分部。2008年,斗山防务产品分部独立出来,成立斗山防务系统与技术公司,后又并入另一家韩国大型公司——韩华防务系统公司。K21步兵战车的研制工作就在这种企业分裂合并的大环境中艰难推进,韩华防务系统公司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当时,韩国在火炮、弹药、动力等方面研发能力基础弱、底子薄,因此积极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特许生产方式推进K21步兵战车的研制工作。比如,韩国统一重工有限公司特许生产了瑞典“博福斯”机关炮和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的HMPT500液压自动传动系统;斗山集团公司引进生产了德国曼恩公司D2840L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三星泰勒斯公司将法国火控系统技术引入韩国;惯性导航则直接采用美国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产品。

  即使有这些国际大牌公司保驾护航,也没有让K21步兵战车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由于韩国开发部门经验匮乏,导致原始设计暴露出不少重大安全问题。2009年,刚装备韩国陆军的1辆K21步兵战车,在浮渡中因河水涌入发动机进气口导致发动机熄火,随着进水增多导致车体沉没。2010年,同样事故再次发生,1名士兵未能及时逃脱,被困车中溺水身亡。

  调查发现,多个设计问题导致上述事故发生。比如,原始设计弊端导致全车一半以上的重量位于车体前部,下水后容易出现“埋头”现象,破坏车体平衡;违背技术任务书要求,将防浪板高度降低了一半,车辆浮渡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标配的抽水泵功率不达标,无法应付车辆进水问题等。这些问题导致已经交付的K21步兵战车全面停止使用,直到2011年紧急修改设计后才重新开始量产。

  此外,韩国国产反坦克导弹研发进度缓慢,导致K21步兵战车至今只能依靠机关炮作战,不具备打击敌方主战坦克的能力。

  K21是韩国首款步兵战车,从研发到列装耗费10多年时间,由于技术开发和评价试验非常不充分,导致装备陆军后暴露出种种问题,其整体性能与世界先进步兵战车相比有不小差距。因此,对于韩国陆军来说,K21仅仅是解决了步兵战车的有无问题,要满足未来作战需求,还得依靠下一代步兵战车。

  新车族推出4款概念模型,实际效能有待检验

  现代战争,依托体系协同往往能够“碾压”仅有单一优势的武器装备。鉴于此,韩华防务系统公司推出了K-NIFV车族,不但有基础版的步兵战车,还有工兵战车、反坦克导弹战车、火力支援战车。一连推出4款新车概念模型,反映出韩华防务系统公司打造体系化装备的雄心壮志,但这也大幅增加了项目推进难度和不确定性,因此有专家称这是给韩国陆军“画大饼”。

  在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的基础上,K-NIFV全面升级防护、机动性和武器装备,对于地形复杂的韩国本土作战环境,过重车体将对机动性带来负面影响。

  在各子系统方面,韩华防务系统公司的步子迈得很大。比如,火炮选择了丰山金属公司正在研制的40毫米埋头弹火炮系统,火炮和弹药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防御武器则选择了韩华防务系统公司研制的“坦克狙击手”反坦克导弹,这本是一种直升机搭载导弹,目前地面发射系统的集成工作尚未完成。在动力方面,韩华防务系统公司将采用柴电混合系统,并使用橡胶履带,这些技术的难度系数都不低。

  从步兵战车延展至整个K-NIFV车族,也有一些装备技术上的“亮点”可圈可点。其中,火力支援战车是在K-NIFV底盘基础上换装了比利时科克里尔公司的炮塔武器系统;反坦克导弹战车的研发核心是12枚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生产的“长钉”非直瞄反坦克导弹,可以说这两种车辆走的还是“拿来主义”的老路。从外观看,工兵战车造型科幻,炮塔换成了激光武器,并搭载了无人机、扫雷机器人等。此外,韩华防务系统公司还为K-NIFV车族配置了一种小型无人地面车辅助作战,对外宣称拥有人工智能。

  为了吸引韩国陆军,韩华防务系统公司不但制作了精美的模型,而且在展会上播发了大量宣传视频,将K-NIFV车族描绘成科技感十足的“陆战王者”。但事实上,该车族在动力、武器、指挥控制等方面采用了大量尚不成熟的技术,在关键技术模块上必须依托外援产品支持,离完全国产化尚有一定差距。

  总的来看,K-NIFV步兵战车家族并不是一系列成熟的设计方案,展会上展出的仅为概念模型,想要让纸面性能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笑梦)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定日县6.8级地震救援影像实录

  • 倒计时30天 "尔滨"亚冬氛围浓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