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茬茬官兵默默坚守在高山之巅,让理想绽放在战位上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一茬茬官兵默默坚守在高山之巅,让理想绽放在战位上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1-05 09:42

记者探访南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感悟官兵家国情怀——

“我们是祖国的眼睛”

官兵在领海基点方位点石碑前,面向党旗宣誓。沈龙 摄

  南国之滨,云飞浪卷。

  披着晨雾,记者一行登上南部战区海军某高山观通站。

  这座观通站,说大,一点也不大——一栋综合楼、一栋家属房和少量生活设施,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林之中。

  说小,一点也不小——一茬茬官兵日夜守望山海,在高山之巅追逐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二级军士长王龙姣是站里最年长的兵,熟悉这里的一切,见识过眼前这片海域奔腾的巨浪,也领略过海面上美丽的晨曦和晚霞。

  记者跟随王龙姣的脚步,走进站里值班室。功能齐备的值班室内,键盘敲击声和口令声此起彼伏。电子屏幕上,大大小小的荧光点密密麻麻,雷达操纵员紧盯屏幕,不断上报各类目标参数。

  王龙姣告诉记者,担负值班任务的官兵,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准确辨别这些荧光点,从庞杂的海空情信息中区分出重要目标。

  “平时三班倒,忙时两班倒。”王龙姣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处理过复杂特情。一次训练中,王龙姣和战友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从数百批目标信息中精准对比数据,迅速判明目标属性并及时上报,为引导舰艇出击争取了宝贵时间。

  深夜下班返回宿舍途中,王龙姣总喜欢望一望夜空中璀璨的繁星,今非昔比的感慨一次次涌上心头:建哨之初,哨所只有一台单筒望远镜,目之所及不过数海里远;如今,官兵已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来到站里刚一年的年轻干部关殿洋,感受不像老班长那么深刻。这里带给他更多的,是转变和成长。

  几年前,关殿洋怀揣随舰远航的梦想参军入伍,经过努力考学提干。这几年,他心里攒着一股劲儿,想到远海大洋“施展拳脚”。然而,自从来到这高山之巅,他的心就随之慢慢沉静下来。

  “不操枪、不弄炮,总是围着雷达转。”日复一日的训练和紧张忙碌的值班生活,让关殿洋的工作热情一点点褪去,渐渐感到枯燥无味。

  时任站长杨增茂看出了关殿洋的心思,特意安排他与三级军士长李永金一同值班。李永金是守站时间较长的老兵,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深厚感情。看到关殿洋无精打采的样子,李永金带着他来到位于山侧面的一座石碑前。

  从这座石碑向外延伸,远处就是领海线。

  “我们是祖国的眼睛。只有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才能守护国与家的祥和安宁。”站在石碑前,李永金动情地说。

  乘军舰、闯大洋,曾是李永金的一个梦想。可守站多年的他,至今没上过军舰,却对国内外舰艇如数家珍。这艘舰艇是什么型号,那艘舰艇有什么特点,他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当兵多年,最让李永金难忘的,是执行某次重大保障任务。当时,他紧盯海区情况,带队连续奋战,不断上报任务区域每艘舰船的动态,圆满完成任务。团队受到表彰那一刻,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聆听老班长的故事,眺望远处波涛翻涌的海面,关殿洋心中豁然开朗:“有人犁浪远航,走向深蓝;有人坚守后方,默默奉献。”

  从那时起,一颗扎根海防的种子在关殿洋心中悄悄萌芽,青春的灯塔就此点亮。值班时,他总是抢着上;训练中,他争着站排头……因为他相信,只要向着梦想前进,心中就会充满阳光。

  穿过山路和草丛,记者见到了那座石碑。阳光照耀下,石碑显得格外醒目。

  70余载岁月,70余年守望,从传统观察哨到如今拥有多型先进装备的现代化观通站,一茬茬官兵默默坚守在高山之巅,践行着“献身海防、常备不懈”的铿锵誓言。

  “我站在高山之巅,狂风为我歌唱,雷电为我伴奏。如果我身死,也将化为高山,守卫着每寸土地。我自豪,我是祖国的眼睛。”下山时,一首诗瞬间涌上记者心头。

  转身回望,山巅之上的哨兵显得格外高大、挺拔!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张大禹 陈好东)

  记者感言

  青春在哪里扎根,理想就在哪里绽放

  ■陈典宏

  青春在哪里扎根、理想在哪里绽放?这是每名青年官兵都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在南国之滨的高山之巅,一群年轻官兵给出的答案是:青春扎根海防线,理想绽放战位上。

  “有人犁浪远航,走向深蓝;有人坚守后方,默默奉献。”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每名官兵身处不同岗位、不同战位,只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本职岗位上干出成绩、作出贡献,就能聚沙成塔、积土成山,汇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长于潮湿处的苔花,虽然如米粒般细小,比不上牡丹鲜艳,但也能凭借自身力量开花结果。每名官兵要像苔花那样,无论阳光能否照到,都努力在自己的战位上深深扎根、蓬勃生长。拼搏奋斗,努力奔跑,就会书写属于自己的军旅精彩。

  青春在哪里扎根,理想就在哪里绽放。哲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选择中度过人生的,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境界的人生。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年轻官兵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为强国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定日县6.8级地震救援影像实录

  • 倒计时30天 "尔滨"亚冬氛围浓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