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营观察丨时钟嘀嗒:潜艇兵的似水流年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营观察丨时钟嘀嗒:潜艇兵的似水流年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12-08 09:38

    水面之下,一艘潜艇正隐蔽航行。

  柴油机舱里,下士郭威紧盯着设备运行状态。狭小的舱室,只有机器轰鸣声充斥在耳边。

  “换更!”时钟的指针指向12点,下一更的战友来到舱室接替他的工作。回到兵舱,郭威拿出笔记本,一字一句记录着出航的感受:

  “我在方寸战位守望深海。这里没有阳光,也没有月色,让人仿佛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只有一圈圈不停转动的时钟,告诉我时间的流逝……”

  钟表上的时间刻度,是这群潜行于深海的潜艇兵,感知时间的唯一媒介。钟表不仅提醒着他们“今夕是何年”,也见证了这群潜艇兵成长航迹的寸寸光阴。

  祖国大地早已夜幕深沉。此刻,高悬的明月,寄托着亲人的思念。在那片遥远而不为人知的海面下,一群潜艇兵正驾驶着潜艇默默前行。他们用一分一秒流逝的时间,标定了成长的速度、潜行的深度、守望的长度,在寂然无声的流年里,谱写着一曲曲为国卫海的青春乐章。

  东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举行宣誓仪式。丁国伟摄

  成长时刻

  成长的航迹,是由一个个坚持的瞬间接续起来的

  那一刻,舱段兵杨鹏没有犹豫,接过杯中的水一饮而尽。

  这是一次特殊的“潜艇兵成长礼”。首次执行远航任务的艇员们整齐列队,精神抖擞。杨鹏跟战友一起饮下从深海中抽取的水。

  对于这群年轻的官兵来说,这是庄严而难忘的一瞬间,是他们被认证成为一名合格潜艇兵的重要时刻。

  仪式结束,杨鹏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入伍前,杨鹏向往影视作品中戎装加身、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下定决心来当兵。然而,第一次来到战位,他就感到抑制不住的失落与沮丧:“这么狭窄的地方,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杨鹏拿着卡尺丈量了一下,自己所处的空间只有0.3平方米。他的心情瞬间跌到谷底。

  “你所经历的彷徨,是许多潜艇兵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只要修剪去心里的枝杈,就会发现,成为潜艇兵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看着迷茫的杨鹏,某部门长田禾源讲述起自己的经历。

  那时,田禾源刚刚毕业。同学们有的驾战舰驶向远方,有的随“鲲鹏”振翅翱翔。他的军旅生涯却在幽深的水下延伸,每天听着嘈杂的机器轰鸣,眼前尽是闪着冷光的钢铁管路。

  因为不熟悉管路,田禾源有许多专业操作内容要靠班长手把手教;和战士谈心,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刚说两三句就冷了场……这样下去,怎样才能真正融入潜艇?田禾源心中充满困惑。

  某天,田禾源无意间看到一份许多年前的管路图。工整的字迹、清晰的图解,印在微微泛黄的纸张上——那是老班长们集中学习技术知识时,一笔一笔细细描绘出来的。他忍不住问起画过这张图的老班长,当年身处封闭环境,与家人音讯隔绝,生活条件又那么艰苦,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坚持下来?

  “当时就想着多学点知识回来,不辜负组织和国家的栽培。”老班长说。质朴的话语蕴藏着满腔赤忱,仿佛一束光,照亮了田禾源的内心。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一名合格的潜艇兵。

  从那以后,田禾源一有时间就钻舱室、爬管路、练操作,身上总是沾满油污。为了弄清仪器设备工作原理,他把不懂的问题都记录下来,一个个找人求教。熄灯后,田禾源常常独自在学习室找资料、翻笔记,直到凌晨才休息。寒来暑往,田禾源爬遍潜艇的每一个角落,摸遍潜艇内的每一根管路,变成小有名气的“潜艇通”。

  “选择成为潜艇兵,就是选择了寂寞与艰苦,选择了坚守岗位、担当使命。”后来,田禾源带着杨鹏来到军史馆。一张黑白老照片引起了杨鹏的注意——一群潜艇兵笑着看向镜头,因为远航时间太长,他们脸上已长出浓密的络腮胡。

  图片下方,是马克思的一句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透过泛黄的照片,杨鹏似乎懂得了潜艇兵的苦与累,也懂得了这份苦累背后的满足和快乐。一颗沉寂已久的种子在年轻的潜艇兵心中悄悄萌芽。他开始花费更多时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跟上其他战友。终于,杨鹏如愿饮下了那杯象征着成长的水。

  那次远航,某设备发生故障,作为值更官的田禾源立即带着杨鹏等战友一起排除故障。官兵们钻进角落,手动更换重达百斤的设备,直到凌晨3点才处置完所有故障,身上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

  “一起唱首歌吧!”

  “好!”

  “红旗飘舞随风扬,我们的歌声多嘹亮,人民海军向前进,保卫祖国海洋信心强……”闷热的舱室里,歌声飘荡。

  成长的航迹,是由一个个坚持的瞬间接续起来的。那一刻,杨鹏的内心波澜万千:“对于潜艇兵而言,成长或许就在一瞬间,也永远是进行时。前方还有很多风浪,需要我们用每一刻的成长去面对。”

  勇敢时刻

  就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们经历了关乎生死的考验

  那次训练,让下士钟明申第一次认真思考“生与死”的含义。

  逼仄的舱室漆黑一片,身处潜艇内部,作为舱段兵的钟明申感觉双腿像是灌了铅,一步也无法挪动。

  这是一次损管操演。按照以往惯例,钟明申只需要拿起工具,找到“漏眼”并堵住。可是这一次,当熟悉的警报响起,潜艇内灯光瞬间熄灭,黑暗中,钟明申感到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一时间,他不知道脚步该往哪儿迈,大脑一片空白。

  “啪——”就在这时,一束微弱的灯光传来,原来是班长娄公亮准确摸到“漏眼”。在班长身后,其他战友已经把装具准备齐全,开始有条不紊地操作。

  没过多久,“漏眼”被堵住,“险情”顺利排除。钟明申慢慢缓过神来,跌跌撞撞地回到自己的战位。

  “如果真的航行在茫茫大海,与舱室一壁之隔的海水控制不住压进潜艇内,下一秒,我们可能就要直面死亡。”那天总结时,娄公亮一脸严肃地看着钟明申说。

  这一刻,钟明申真正明白了,自己看似狭小的战位,承载着全艇官兵生命的重量。

  近年来,他们反复组织官兵进行“关灯”后训练。“不是因为摸黑操作有多难,而是要让年轻官兵在黑暗中也拥有足够的勇气,能迅速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战位。”艇长说。

  告诫年轻战友时,娄公亮也回想起自己曾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瞬间。

  那一次,潜艇刚航行到某海域,水流突然变化。暗涌之下,潜艇随时有掉深的危险。那一刻,娄公亮甚至以为自己“回不去了”。

  就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们经历了关乎生死的考验。远航结束,当娄公亮再次打开手机,电话那头传来孩子的啼哭,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掉落。

  一级上士杨学亮忘不了,几年前那次惊心动魄的远航。

  舱内,所有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各项数据都显示潜艇航行情况正常。突然,正在操舵的杨学亮忍不住惊呼出声,打破了舱内的宁静——潜艇深度计的指针不受控制地向下跳动!“报告艇长,潜艇掉深……”他焦急地喊道。

  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艇长迅速判断险情为遭遇海洋内波掉深,先后下达一连串口令。艇员们精准处置,以最快速度控制潜艇状态。

  杨学亮记得,在那个千钧一发的瞬间,他脑海中只剩下一声声口令,双手条件反射地依令而动。后来,他登上讲台,向新兵们讲述这段经历。有人问他:“那一刻在想什么?”

  杨学亮没有马上回答。他转过身,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了两个字——责任。

  “当时没空想生与死,只想着抓紧一切时间和全艇战友一起调整艇态,保证正常航行。”杨学亮告诉新兵们,只有具备无惧生死的觉悟和魄力,才能拥有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有一天,你们也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你们的经历也会成为别人听到的故事。”看着一张张青涩的脸庞,杨学亮说。

  守望时刻

  水面之下,那份对家与国的爱愈发清晰

  军史馆里,陈列着这样一封请战书——

  信笺陈旧泛黄、笔迹苍劲有力,“誓死保卫祖国”的文字下方,一个个用鲜血按下的红手印引人注目。许多年前,该支队两艘潜艇临时受命、千里挺进,奔赴某海域执行任务,谱写了潜艇兵捍卫海疆的英雄赞歌。

  当官兵们回望前辈的慷慨以赴,他们看到了对国与家的赤诚,看到了对心底信仰的坚守。

  如今每次执行战备任务时,艇员队都会组织官兵手写家书。

  一次出海前,一级上士庞金财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相继住院。任务需要他,纵使心中不舍,他还是毅然跟随潜艇出发。

  大洋深处,庞金财给在医院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妻子写下一封封家书。虽然信件无法邮寄,这个书写牵挂的过程,却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远航归来,休假回家,庞金财一眼就看到妻子抱着孩子等待的身影。他把自己在深海中写下的家书郑重交给妻子——

  “亲爱的,很抱歉没能照顾你呵护你。母亲住院了,两个孩子在生病,我心里很愧疚,希望你不要生气。咱们一家人的分开,是为了更多家庭能够团聚。”

  看到庞金财因长期不见阳光、日夜颠倒而憔悴的脸庞,妻子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我只会心疼你,孩子们也会为爸爸而骄傲。”

  水面之下,那份对家与国的爱愈发清晰。对于许多潜艇兵来说,近乎一成不变的日子里,一封封寄托深情的书信,成了寂寞岁月中温柔的注脚——

  他们有的写给年迈的父母,“爸爸妈妈,不要挂念我,深海大洋中,我愿做一名守望者”;有的写给深爱的妻子,“原谅我匆忙告别,期待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和你还有我们的宝宝重逢”……

  从军史馆里的请战书到一封封家书,单薄的纸页跨越了时空,将赓续的精神信念串连在一起。

  “父亲,儿子在这里学会了担当,懂得了责任。您放心,我一定会值好每一更次,坚决完成组织赋予我的一切任务!”漫漫航程中,二级上士童彪在家书里对父亲承诺。

  作为舱段班班长,每次远航,潜艇上的一个微小异响都会牵动童彪的神经。管路渗水,他常常第一时间发现并迅速“包扎”;零件受损,他总会拿着扳手,钻进潜艇的角落更换……

  “即使是小隐患、小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都可能影响整个任务顺利完成。”狭小舱室里,童彪总是拿着手电筒一遍遍检查。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管路,那些交错纵横的仪器设备,是他的责任,也见证他内心不变的守望。

  “每次提起笔,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又想起肩上的军人职责,我的心情总是很复杂。”童彪感慨道。一茬茬潜艇兵坚守在水面之下,每一刻的守望,都是把家国铭刻于心,把生死置之度外。

  又一次潜航归来,天气晴好。潜艇的升降口完全打开,新鲜空气顺着舰桥垂流而下,抵达潜艇的每一个角落。官兵们扬起笑脸,迫不及待地登上码头。稍作调整后,他们又要开启下一次远航。(陈泽生 丁斐煜 解放军报记者 向黎鸣)

[ 责编:袁艺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举行

  • 扎根山村的“姐妹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