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寻找“生死在一起”的精神源头
首页> 军事频道> 军营文化 > 正文

寻找“生死在一起”的精神源头

来源:解放军报2023-12-06 09:53

寻找“生死在一起”的精神源头

■本报记者 陈晓杰 通讯员 罗 彬

寻找“生死在一起”的精神源头

第74集团军某旅二连组织野营拉练。曾庆丰摄

在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荣誉室一隅,陈列着3块不同寻常的石头。

这是连队指导员参加旅里“探寻红色血脉”活动时,从远在辽宁的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带回来的。

不久前,该旅遴选官兵组成“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一路行程两千多公里,沿着部队创建发展的历史路线寻根溯源。3块大石头、一袋泥土,被“生死在一起连”指导员安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中,跟着他辗转数地,从北方来到南方,继续见证这支部队的成长与荣光。

跋山涉水,这支小分队在纪念馆的文物里寻找先辈踪迹,在前辈英雄的家中聆听他们讲述战斗故事,走到部队曾战斗过的阵地,现地感受前辈的战斗精神……一路走来,他们究竟找到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

“这场阻击战打出了一支部队的精气神”

脚下是浓密的杂草,旁边是一片庄稼地。不远处的村庄,一座座房舍排列整齐,乡村公路穿行其间。在那些白色和蓝色的房顶下,乡亲们过着安宁又繁忙的日子。

历史,就在脚下。75年前,就在这个小山岗上,一支部队在伤亡近半的情况下,连续19次击溃了10倍于己的敌军。六天六夜,炮火浓烟滚滚,沙石纷飞,阵地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

如今,在温和岁月的滋养下,这块土地早已变了模样。“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根据地图走到附近,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

“这能叫山?”中士李智望着眼前的小山岗脱口而出,“听历史故事、看影像资料,都不如走到现场震撼。我一直以为,我们的前辈守的是一座山。来了才知道,这个地方只比平地高出十几米。”

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战役的关键是打锦州。塔山位于锦州、锦西之间。这支部队的前身、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36团奉命坚守塔山地区的白台山一线阵地,与其他兄弟部队一起,阻止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11个师对锦州增援。

白台山7号阵地,就是一个光秃秃、孤零零的小山岗。国民党军用飞机炸、舰炮轰,重炮轮番攻击,阵地上地堡被掀飞,掩体被炸塌,交通沟被填平,焦土被炸翻面……36团官兵浴血迎敌、顽强作战,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死守不退。战斗结束,36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荣誉称号。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场阻击战打出了一支部队的精气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白台山英雄团”荣誉战旗作为百面战旗之一,接受了习主席和全国人民检阅。

炮火硝烟中走来的“白台山英雄团”,如今换羽新生为第74集团军某旅,白台山阻击战成为全旅官兵人人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

“前辈们的荣誉是从战场上得来的,‘白台山英雄团’的传人未来也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李智踏上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心中热血沸腾。他脚下的土层里,就有“白台山英雄团”前辈流过的鲜血和炮弹轰炸的焦土。

曾经,李智在比武竞赛上拿过名次,出国维和时面对过枪林弹雨。但是,此时此刻,他觉得“与前辈们比起来,自己那些阅历似乎不值一提”。

战场打赢,才是一名军人真正的骄傲。像是被一把神奇的“火镰”点燃了血性,李智坚信,“未来战场上我的战位请放心”。

去往白台山路上,一级上士侯东海惦记着自己不久后要参加的“装甲兵专业驾驶特级”考试。当兵16年,荣立3次三等功,手中的各种证书一大摞,但他心里的恐慌感更强了,时时处处想着要给班里年轻战友“打好样”。

此次探寻白台山战斗遗址,一到阵地,侯东海就陷入了沉思:“白台山一战,涌现出朱贵班长等许多战斗英雄。如果是我带着一班战士,迎接这场战斗,现在的我们能不能经得起战场的考验呢?”

参加“探寻红色血脉”活动回来后,侯东海直奔驻训场。战友们发现,侯班长的脸上多了一份凝重感,对每一个训练环节都抠得更细了。训练时,步战车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带着班里战友们在车里一钻就是一天,全身没有一处是干的。

当班长,上了战场不仅要对胜负负责,也要对战友们的生命负责。侯班长说:“带着他们上战场,就要打得赢,带得回。”

“要让老班长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那时候,战友们见了面,互相问候的头一句话就是‘你还活着呢’。”92岁的老兵仇福林说,“上战场就是准备去拼命的,没有一个贪生怕死。”

参观完辽沈战役纪念馆,“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来到辽阳,看望老英雄仇福林。仇老是原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36团2营6连一名通信员。因为在白台山阻击战中战斗英勇,战斗结束后,6连被授予“英勇善战连”荣誉称号。

亲眼见到辉煌战史中的前辈,对许多官兵来说还是第一次。大家用敬慕的眼光望着老英雄。仇福林则像看自己孩子一样,望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军人。

茶几上,摆着仇福林年轻时一张英姿勃发的军装照。打白台山阻击战时,他才17岁。国有磨难,青年觉醒也早。如今17岁的青少年,都在校园里学习。而那个年代,许许多多像仇福林一样的年轻人,已经加入到人民军队的行列,拥有自己的信仰,为了国之未来,站到了战场上。

“那是一场没有胜算却最终胜利的战斗。六天六夜,敌人对我采取立体进攻,前辈们是拿命在阻击。”二级上士彭七星是6连一名班长,是“英勇善战连”根正苗红的传人。当他把“英勇善战连”连旗拿到老前辈面前,老人激动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老英雄用手轻轻抚摸连旗,又紧紧把脸贴在连旗上。

彭七星向老英雄汇报了连队建设发展的现状。得知部队已经换装最新式步战车,老英雄连连赞叹。

在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彭七星看到了94式75毫米山炮;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他看到了M2式勃朗宁重机枪。以前,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来源五花八门,性能参差不齐。就是用这些并不先进的装备,我军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现在,我们的武器装备更先进了,装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应该把老前辈那股不服输、不怕死的英雄气传承下来。”彭七星深有感触地说,自己要把前辈的故事,讲给班里的战友们听,尤其是刚下连的新兵们。前辈的故事值得更多后辈知晓,他们的精神值得更多后辈学习。

在塔山阻击战纪念馆陈列柜里,“生死在一起连”的“毛金奎班”班长自光勇看到了前辈毛金奎的立功喜报和勋章,十分激动。

当天的纪念活动结束以后,自光勇独自走进纪念馆旁边的烈士陵园。他逐个墓碑寻过去,终于在第二排第一个找到了毛金奎的墓碑。

自光勇用手把墓碑上的落叶拨掉,打开随身携带的水壶,用清水把墓碑上的尘土洗去。

在毛金奎墓前,自光勇与班里战友连线,全班在线为老前辈扫墓、献花,一起重温战斗故事。

塔山一战,英雄毛金奎只身抓获多名俘虏。“以前,我们班里人都知道老班长的故事,但是从没觉得离英雄那么近。站在他的墓前,读着墓碑上老班长的事迹那一刻,作为‘毛金奎班’后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下就上来了。”自光勇说道。

得知老班长的后人就在辽宁,自光勇坐上高铁专程赶到本溪。见到身着军装的自光勇,毛金奎的儿子毛建凯激动得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他慷慨地拿出父亲的立功喜报和证书等文物,郑重地交到自光勇的手上:“父亲这些荣誉放在连队保管,意义更大些。”

“红色文物故事里,有我们联结血脉的纽带。作为‘毛金奎班’的后人,我们有责任讲好他的故事、传承好他的精神,继续他的战斗人生。”自光勇说,等下次休假,他要再去给老班长扫墓,看看老班长的家人,“要让老班长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就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提供滋养,树叶同时也在提供能量”

在部队前身的诞生地——天福山起义纪念塔,小分队现地组织强军故事会,“生死在一起连”指导员连线了全连官兵。这次,他讲起红色故事,更加生动传神、绘声绘色。

对他来说,参加这次“探寻红色血脉”活动,是开展教育的良好契机,也是一次难忘的自我教育。“当自己理解了、心有所感了,讲给战友们听的时候,能组织的语言也就更多了。”他说。

2017年,这名年轻的军官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到旅里。这一年,也是该旅开启转型之年。血脉基因里的战斗精神,让这支部队换羽重生、重获荣光。从此,他与这支部队的成长紧紧连在一起。

具有光辉战斗历程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来到旅里这6年,他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转变。

这名年轻的指导员发现,与其说他在努力改变别人,不如说部队一直在改变他。

这次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满头白发的志愿者声情并茂地讲解战斗故事,引得他和战友们侧耳倾听;在老英雄常文芳家里,老人那句“下次来,可就见不到我了”,令战友们掉了泪;在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上,官兵把土刨开一层又一层,捡起厚土下的石头,放进背包里……当历史变成“鲜活”且“有血有肉”的存在,无形中已经成全了“追寻”的意义。

2001年出生的下士尚见雨是“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里最年轻的队员。“真要让我们上战场,我们也会像前辈一样永不退缩。我相信,我们可以!”他说。

都知道侦察兵训练狠,尚见雨却觉得“每一天都很刺激很热血”。平日训练,他奋勇争先;演训场上,他胆大机智、敢打敢冲。入伍第4年,他已经当上了班长。2022年,尚见雨参加集团军侦察尖子专业集训比武,获个人第二名,荣立三等功。2023年,他带领战友们夺得了旅里练兵比武竞赛优胜班组。该旅“龙虎榜”最上面,“侦察尖兵”尚见雨的照片分外醒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就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提供滋养,树叶同时也在提供能量。”2311公里,一路探寻红色血脉,每一个停下脚步的地方,都让尚见雨记忆深刻。谈到这一路的收获,这名00后士兵说:“我们要传承好部队优良传统,把自己锻造成一把可以为祖国冲锋的利剑。”

“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和96岁的老英雄常文芳作别,大家非常想听老前辈再说点什么。二连指导员努力抓取老人不断重复的含混词句。后来,他听清楚了,老英雄说:“这些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希望啊!”

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陈晓杰

重回革命阵地、寻访老兵足迹、讲读红色故事……近年来,各部队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促进官兵用好学懂历史这本厚重的教材,深植信仰之力,点燃血性基因,激发练兵动力,建功强军事业。

被寻找的历史,总是当下最渴盼的、最急需的。如今,90后、00后成为官兵主体,他们能不能像老一辈那样铁骨铮铮、不惧生死?红色历史教育成为很多单位的破题路径之一。

红色历史教育有没有效果,如何组织很重要。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能从历史中探寻到那穿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挖资源,有效运用,方能将其发扬光大。开展红色教育,需要探索沉浸式、体验式、分享式的模式创新,让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共情、共鸣,最终实现思想上的交融,行动上的共振。

知所从来,思将所往,方明所去。历史并非被割裂出来的过去,它深度嵌入到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中。当下,我们更需要用历史来鞭策现实,用历史来警醒现实,从历史中看清指引未来的精神图谱。我们不仅要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更要到历史中去获取“奔腾的地火”。让红色历史真正“活”起来,“活”在每名官兵心里,血脉之火才能越燃越旺。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