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翼龙无人机、消防救援机器狗……这些新技术装备成为应急救援好帮手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翼龙无人机、消防救援机器狗……这些新技术装备成为应急救援好帮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11-13 11:18

  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蔓延速度快,作业面狭小,扑救难度大,是全世界都面临的救援难题。为了破解高层建筑火灾救援这一世界性难题,我国不断研发应急救援的新技术装备。

  新型无人机:灵活机动 可达千米高度灭火

  目前,一款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消防灭火无人机应运而生。与传统的高喷消防车相比,这款灭火无人机在到达火灾现场后,能快速飞至灭火的高度开展救援,使用起来更灵活机动,而且它作业的高度更高,最高能提升至1000米以上。日前,这款灭火无人机在河南郑州进行了一次真火扑救试验,这款高效的灭火无人机是如何扑救高层火灾的?

  在郑州消防救援支队的培训基地,一栋33米高的训练楼的外墙铺设了常见的高层建筑外装饰保温材料。表面是铝塑板,里面的灰色保温层就是聚氨酯泡沫。外墙装饰保温材料从离地10米的高度开始铺设,形成一整面高15米、宽10米的铝塑板外立面。

  试验开始,试验人员将一处明火火源放置在铝塑板外立面的底部。相比不太易燃的铝塑板,下层的保温层,也就是聚氨酯泡沫几秒钟时间就被引燃,并且逐步向四周蔓延。1分钟后,最底部的铝塑板在烈焰炙烤下,表层的铝箔开始卷曲飘落,铝塑板也很快被点燃,随后迅速变形脱落。随着更多的保温层被点燃,聚氨酯泡沫燃烧熔融形成滴落火,也在下方形成多处明火。点火3分钟后,火势明显变大,出现大量黑色的有毒浓烟。5分钟后,火焰已经蹿上距离点火点大概10米的位置,现场浓烟滚滚。此时,这款双旋翼消防灭火无人机搭载系留水管迅速升空,将高压液体从无人机前端喷枪喷出,快速覆盖起火位置。用时不到1分钟,此前超过三层楼高的明火就被全部扑灭。

  为了真实模拟高层保温层火灾特性,消防灭火无人机喷射1分钟高压液体后就停止作业。此时,过火铝塑板周边缝隙还不断有黑烟冒出,大约2分钟后,这些铝塑板的缝隙里开始出现明火,这就意味着铝塑板下层的保温层泡沫出现了复燃,与此同时,滴落在下方平台上的泡沫残渣也开始复燃。5分钟后,表层的铝塑板被烧开,露出保温层的熊熊火焰,同时与底部复燃的火焰上下贯通,外墙装饰材料开始更为猛烈燃烧,大量的装饰材料被点燃,直接砸向地面或者四处飘落,火灾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此时,消防灭火无人机再次升空,喷射出大量压缩空气泡沫。这些雪白的泡沫不仅能将明火快速扑灭,还在建筑外墙表面大量附着,起到隔绝空气作用。经过2分钟灭火作业,现场明火全部被扑灭。此后现场观察了半个小时,并未出现复燃情况,效果显著。

  应急管理部火灾事故原因调查专家张万民:因为举高类消防车从到达到展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无人机灭火可以快速展开,快速到达灭火的高度。它可以作业的高度更高,可以机动灵活,全方位灭火,可以性价比更高,展开作业的时间更快。

  这款消防灭火无人机还配备了运输车辆起降平台,到达现场可迅速起降。同时以燃油为动力,有效载荷达到115公斤,续航最长时间可以达到2.5个小时。这种拖拽软管的系留作业高度可以达到100米,如果搭载储压罐体,灭火作业高度可以提升到1000米以上。可以有效应对高层建筑不同高度的外立面火灾、临窗室内火灾、楼顶火灾等火情。

  应急管理部火灾事故原因调查专家张万民:这款装备消防局正在组织开展试点应用示范项目,从未来的角度上讲,加上举高消防车,加上无人机,两种技术手段的结合,可以满足现有高层建筑室外空间灭火技术的要求。

  这款消防灭火无人机目前还在试点阶段,期待它能成熟应用的一天。

  应急无人机 救援新利器

  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无人机在救援任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应急救援场景中,无人机具有高精度、快速响应等优势,可以开展侦察、抛投、照明、通信中继等救援任务。除了上文提到的那款无人机,目前无人机家族里还有很多利器已经进入实战,成为应急救援的好帮手。

  双光无人机

  今年10月26日,江苏常州有三人被困山上,手机电量所剩无几。消防救援人员接到报警到场后,发现现场没有任何照明设施,山上也未见任何光源,救援人员立即使用带有夜视功能的双光无人机进行空中搜索,经过8分钟的搜索后,成功找到被困的三人位置,并在地图上进行位置标定。

  确定好位置后,消防救援人员立即使用无人机空投手电筒及对讲机,确保通信畅通。

  通过无人机红外勘探结合卫星地图,消防救援人员确定了救援路线,6名消防救援人员在无人机空中引导下,进入山内寻找被困人员,经过45分钟的寻找,成功与被困人员碰面。

  最终在无人机空中引导下,救援人员带着三名被困人员安全下山。

  翼龙无人机

  不仅暗夜寻人,强震后道路、电力和通信全部中断的极端情况下,无人机也能大显身手。

  在今年丽江举行的“应急使命·2023”演习中,全新升级的翼龙2无人机千里驰援,飞抵丽江上空,迅速搭建空天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网络,并对灾情进行高空侦察。升级后的应急通信网不仅实现了移动、联通、电信全网通,同时可服务3600人应急通信,还可以边侦察、边扫描、边回传,数据回传能力大大提升。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四川泸定地震等应急救援实战中,翼龙无人机都圆满完成了灾区勘查、恢复通信等重要任务。

  复合翼无人机

  还有一种复合翼无人机,不需要机场跑道,可以在山间空地垂直起降,并且能在空中巡航长达10小时,通过机上搭载的各种通信基站,也能精准解决高山深谷的通信难题。

  消防工业无人机

  遇到森林火灾,无人机也是灭火利器。今年4月,四川甘孜稻城突发森林火灾,火场峭壁林立,植被茂密,大火在悬崖处燃烧蔓延,扑火队员很难快速抵达。消防救援人员操作消防工业无人机,搭载干粉灭火罐迅速起飞,抵达火场上方,喷洒干粉快速控制火势,实现安全高效灭火。

  无人装备“组团”使用

  提高效率减少伤亡

  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应急救援领域中。其实,在应急救援领域,是需要多型装备协同使用,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才能达到更好的救援效果。像无人机,既可单机作战,还可以“组团”使用,编队执行任务。

  而除了无人机,还有很多无人化装备也在应急救援中逐渐多地运用起来,这些无人化装备在提高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救援人员的风险。近日,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在太原一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开展的灭火救援演练中,就测试了无人机、机器人与机器狗等多种无人化装备的综合救援能力。

  演习模拟太原一处34层高的商业综合体发生火灾,大量人员被困7层的疏散平台。接到报警后,指挥中心第一时间远程操控无人机蜂巢,多机编队迅速前往火灾地点进行巡查。了解现场火情和周边道路等实时信息,通过无人机广播指导火场人员正确逃生,疏散危险区群众。同时将现场视频信号实时传回指挥中心,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实时指挥救援。

  消防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消防云梯车迅速展开,消防救援人员快速到达7层平台,营救被困群众。同时,利用无人机将救援绳索抛投到7层平台,利用救援绳迅速搭建多个空中救援通道,加快人员疏散速度。

  太原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处副处长武鹏飞:本次演练,我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科技赋能,例如在接警的时候,我们利用蜂巢无人机第一时间飞抵火场现场进行火情侦察的时候,我们采用了灭火机器人以及机器狗等一系列无人化设备。

  演习过程中,举高喷射消防车从外部进行灭火作业的同时,多支消防救援小队进入商场内部,在浓烟中实战模拟火场搜救和灭火作战。在救援人员的遥控指挥下,消防救援机器狗首先突入火场,利用身上加装的烟气成分分析仪、摄像头等多种设备,实时监测环境危险状况,并对火场环境进行侦察。在大火猛烈燃烧、建筑物结构不稳定情况下,消防救援人员远程控制无人灭火机器人首先进入火场,进行前期灭火作业。为保障内攻救援人员安全,消防员综合定位系统也投入使用。每名消防员都携带平板终端和定位信标,指挥员可以实时掌握进入火场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位置。一旦救援人员遇险,系统能够第一时间引导紧急救援小组展开营救行动。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体量大、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灭火救援难度大。此次演习通过一系列新技术装备应用,演练应对登高难、疏散难、灭火难和供水难的新战法,提高了消防救援队伍实战能力。

  遇到高层火灾 如何科学逃生?

  科技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精尖装备运用到应急救援领域,相信我们的救援能力也将逐步提高。那么,除了救援领域装备的不断革新,在自救方面,人们也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如果你所在的高层楼一旦发生火灾,该怎样正确、科学逃生呢?

  高层建筑的安全通道,每一层的防火门都是关闭的情况下,安全通道就是一个独立安全的空间,不管高层建筑中是房屋内起火,还是外立面起火,烟雾都无法进入安全通道,高层居民就可以迅速安全逃生。

  郑州消防救援支队消防监督员吴娟:有试验表明,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如果防火门又处于开启状态,就容易形成“烟囱效应”,浓烟的蔓延速度是每秒3~5米,远远超过人员疏散的速度,所以说既防火又隔烟的防火门,日常应该处于常闭状态。

  高楼里面有大量纵深区间,一旦着火会快速上蹿,就像一座高耸的烟囱,所以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不要盲目地往顶层跑,如果火源层在上,往楼下逃生,火源层在下,迅速跑到离火源和顶层都较远的中间层,最好是避难层。

  如果所在楼层已经着火,但楼梯尚未封死,火势不猛,披上浸湿的衣被,从楼上快速有序下楼,穿过楼道时,尽可能弯腰到最低或匍匐前进,湿棉毛巾多叠几层,捂住口鼻,带孩子的抱着孩子跑。一旦着火,千万别坐电梯,电梯井是巨大的通风道,火苗会快速增高,电梯容易断电停运或失去控制,一定要通过楼梯、疏散通道等安全出口逃生。

  撤离房间时,先摸摸门把手,如果温度很高,火苗从门缝往里钻,说明外面火势很大,千万别开门,关闭所有门窗,用湿毛巾遮住鼻嘴,同时用湿衣物湿毛巾等堵塞门缝,蒙上门窗,防止烟火渗入。如果楼梯被封死或火势难以控制,躲到阳台、浴室等离火源较远的地方等待救援。

  居住在二三层,必须跳下才能自救时,可以向地面抛棉被等缓冲物,双手攀着窗台往下滑,尽量做到双脚先落地。十米以上高处跳下生还希望极小,所以高楼火灾切忌跳楼,除非救援人员已做好救援准备。当然,高楼火灾预防最重要,不管是熟悉或是陌生的高楼,平时都要留意建筑物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楼梯位置。(央视新闻客户端)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