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日本最新锂电潜艇“雷鲸”号下水——“距离核潜艇一步之遥”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日本最新锂电潜艇“雷鲸”号下水——“距离核潜艇一步之遥”

来源:中国军网2023-11-07 10:15

  近期,日本最新一艘锂电潜艇“雷鲸”号在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1号泊位下水。该艇是日本新一代大鲸级常规动力潜艇的第4艘,标准排水量3000吨,水下排水量4200吨,超过法国现役红宝石级核潜艇,且大量采用新技术,被日本媒体称为是“距离核潜艇一步之遥”的高性能常规潜艇。

日本最新锂电潜艇“雷鲸”号下水——“距离核潜艇一步之遥”

日本大鲸级常规动力潜艇“雷鲸”号。

  采用“亚核”设计理念

  近年来,日本海上自卫队在美日联合作战体系中逐步由“从属配合”向“自主作战”转变,在追求潜艇“以质取胜”的同时,转换潜艇设计理念并升级技术路径,以“亚核潜艇”为目标,依靠锂电池、新型材料等技术,企图打造战技性能接近核潜艇的常规潜艇力量。为此,日本舍弃成熟的AIP潜艇建造技术,采用更先进的“锂电+高性能柴油机”动力系统,并发展出新一代大鲸级潜艇。与传统柴电潜艇和AIP潜艇相比,锂电潜艇的水上航速超过13节、水下最大航速超过20节,拥有仅次于核潜艇的超长潜航和快速机动能力,水下活动范围得到扩展。

  新一代大鲸级潜艇的耐压壳采用强度较高的NS120型钢材制造,潜深性能得到提升,最大下潜深度超过500米,具备在深海高水压极限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经具备批量化生产大鲸级潜艇的能力,基本达到每年开建1艘、下水1艘、入役1艘的发展速度。同时,日本采取“在建造现有新型潜艇的同时,开始研发更新一代潜艇”的压茬推进式发展模式,确保在战技性能方面拥有领先优势。

  全方位应用新技术

  相比前3艘大鲸级潜艇,“雷鲸”号虽然拥有相同的标准排水量(3000吨)、艇体长度(84米)、宽度(9.1米)和艇员数量(70名),但同时全面采用先进技术,战技性能有了整体性提升。

  首先,“锂电+柴油”动力系统在前几艘艇的使用基础上,对柴油主机进行升级,提升了功率、提高了航速,能够在高水压条件正常运转。其次,继续采用“雪茄”型艇体设计、X形方向舵和泵喷推进技术,大幅降低噪音、提升水下操作和推进性能,同时,综合采用先进消音材料、设备减震基座和浮筏式地板结构等静音技术,降低了潜艇的噪音水平。再次,改进声呐系统。艇艏和侧翼安装ZQQ-7光纤适形阵列主动声呐,艇艉配备拖曳线列声呐,构成水下全向探测和警戒网络,可有效探测到距离数十千米的目标。这些声呐系统还能将情报整合进作战系统,为制定作战方案提供支持。此外,该潜艇指挥塔内还安装了光电桅杆、对空搜索雷达和便于快速充电的新型通气管等。

  作战适应性更强

  公开信息显示,“雷鲸”号上装备有6具HU-606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管内装载6枚鱼雷,同时舱内储备24枚鱼雷,共备弹30枚。该鱼雷管能够发射89型重型自导鱼雷、新一代18型重型鱼雷、“鱼叉”反舰导弹和改进型“鱼叉”BlockⅡ反舰导弹等。其中,18型重型鱼雷具有较强的抗背景杂波干扰与水声干扰能力,水下探测和目标识别能力更强。该型鱼雷射程达到50千米,采用电磁引信起爆,在浅水和复杂深水作战环境下的适用性更强,能应对新一代安静型潜艇。

  为提高生存能力,“雷鲸”号还配有先进的鱼雷防御系统,可发射诱饵弹误导敌方鱼雷。此外,该潜艇还装备了新型战斗管理系统,实现了与集成传感器、指挥控制和武器交战系统的融合,通过指挥控制的全向屏幕显示系统,能够显示更大范围战场态势,提高了潜艇指挥员的战术决策能力。

  “雷鲸”号采用新型数据链,实现与战区级作战系统的互联互通,该艇因此也成为日本海上自卫队第1艘具备网络中心战能力的潜艇,可以作为水下监测系统的指控中心或节点,与空中、水面反潜平台和海底固定声呐阵列等设施保持信息同步,进行跨域协同作战。

  未来,随着“雷鲸”号等新一代锂电潜艇陆续入役,日本海上自卫队将保持至少22艘高性能潜艇的规模,水下作战能力将迈上新台阶。尤其是随着锂电潜艇技术发展,不排除该级潜艇将具备发射更多先进导弹的能力。这将进一步恶化西太平洋地区海上安全环境。(大晖 杨俊)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党建引领温暖新就业群体

  • 又到初秋赏荷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