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家书纸短 家国情长丨穿越73年,共读这一封封血染的家书……
首页 > 军事频道> 滚动大图 > 正文
[责编:李昱莹]

家书纸短 家国情长丨穿越73年,共读这一封封血染的家书……

来源:中国军网2023-10-25 09:41

24小时热图
  •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 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举行

  • 扎根山村的“姐妹花”

  • 初冬景如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3年前,无数中国青年喊着这句响亮的口号,告别家乡,远赴异国。

  他们是战士,炮火连天的岁月中,挺立在保家卫国的最前线;他们也是父亲、丈夫、儿子,在战斗间隙,用一封封家书倾诉着对祖国、对亲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纪念日,让我们共读抗美援朝烈士的家书,透过早已泛黄的信纸,感受跃动在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黄继光:不立功不下战场

  “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最后,请母亲大人及全家人等保重身体……”

  ——黄继光烈士

  黄继光的家书。

  1952年4月29日,入朝作战1年的黄继光在战斗间歇,给妈妈邓芳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黄继光不仅向母亲立下“军令状”,还安慰鼓励母亲,“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

  就在这封信寄出6个月后,上甘岭战役爆发。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向志愿军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就是在这场战役中,21岁的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机枪眼,壮烈牺牲。

  母亲刚刚收到的信,成了黄继光的最后一封家书。“不立功不下战场”,黄继光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兑现了自己的誓言。

  黄继光牺牲后,很多年轻战士寄信给邓芳芝,希望可以作为她的孩子。为此,邓芳芝特意给前线的志愿军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她表示:“我失去了一个儿子,现在却多了千千万万个儿子,我要把慰问金都用到生产上,继续支援前线。我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

  邱少云:到了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

  “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邱少云烈士

  邱少云的家书。

  这是邱少云出发前在河北内丘给家中写的唯一一封信,信中说:“到了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邱少云在加入人民军队前是不识字的,在部队,连里的文化教员郭安民要求每个战士每天学10个字,邱少云学习非常刻苦,坚持每天学习30个字,一个月时间,他便能够写简单的书信了,这封家书便是在郭安民的帮助下完成的。

  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务。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饶惠谭:努力杀敌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

  “现在我们志愿军全体同志都在为打更大的胜仗、消灭更多的敌人而努力着。我们在前线上努力杀敌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

  ——饶惠谭烈士

  饶惠谭的家书。

  1953年1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参谋长饶惠谭从抗美援朝前线寄回一封家书,这也是他写给亲人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他描述了前线的状况,字字句句流露着志愿军战士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饶惠谭在信中说:“现时敌我相持于固定的战线,日有小接触,我们不断的(地)杀伤和小股的(地)歼灭着美寇强盗。敌人于(如)果敢于发动大的攻击作战则我必定获得大的胜利。现在我们志愿军全体同志都在为打更大的胜仗、消灭更多的敌人而努力着。我们在前线上努力杀敌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母亲和兄嫂等是光荣的家属,应当努力生产为建设新中国和支援前线而努力才好,这是一个希望。”

  1953年3月21日,二十三军指挥所遭到敌机轮番轰炸,饶惠谭壮烈牺牲,年仅38岁。

  康致中:要打好出国第一仗来回答祖国人民的关怀

  “今年再给小孩种一次痘,沙眼还要经常点药……”

  ——康致中烈士

  康致中的家书。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硝烟弥漫的战场,不仅有铿锵在耳的誓言,也有对家中幼子的关爱。

  1953年1月22日,结婚不到三年的康致中,告别妻子高亚梅以及仅2岁的儿子康明,奉命赴朝参战,时任志愿军第一军第七师十九团团长。

  在入朝作战一个多月后,康致中给妻子高亚梅写了一封信,信中讲述,“部队生活较前更好,战士们均能吃上细粮……大家均表决心要打好出国第一仗来回答祖国人民的关怀。”

  在信的结尾,这位深沉的父亲还是忍不住关心年幼的孩子,叮嘱妻子不要忘记带孩子打预防针:“今年再给小孩种一次痘,沙眼还要经常点药……”

  6月26日,康致中与全团一百多名指战员在团部召开作战会议。敌人出动40余架轰炸机对十九团坑道指挥所进行轮番轰炸致山体垮塌,团指挥所两个坑道口被厚土堵塞,参加会议的人员被埋。

  1953年7月27日,随着交战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我军工兵夜以继日地挖掘了30多天,才得以把炸塌的坑道口挖开。战士们找到了康致中的遗体,他穿着军装,躺在坑道里,像睡着了一样,在他遗体右侧还斜插着儿子康明两岁时的照片。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

  志愿军战士告别亲人奔赴战场

  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

  书信是他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也是真实滚烫的历史见证

  透过这些家书

  我们真切感受到志愿军战士

  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胆气豪情

  以及他们

  对家人的思念、对祖国的忠诚、对和平的热爱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让我们用不懈奋斗告慰英灵

  整理:王韵、杜汶纹

  设计:任艺帆、李思佳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