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飞虎情谊”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复信飞虎队老兵让我们想起更多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飞虎情谊”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复信飞虎队老兵让我们想起更多

来源:云南网2023-09-20 11:25

  9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格林和飞虎队老兵莫耶、麦克马伦。

  习近平指出,得知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和飞虎队老兵们长期以来孜孜不倦在中美两国传播飞虎队故事,越来越多美国青少年参与到“飞虎队友谊学校和青少年领袖计划”中来,迄今已有近500名飞虎队老兵和数百名老兵家属到访中国,我感到很高兴,并向你们表达敬意。

  习近平强调,追忆往昔,中美两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同仇敌忾,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友谊。展望未来,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负有更加重要的责任,应该也必须实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新时期飞虎队员的参与和支持,希望飞虎队精神能够在两国人民之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新闻多一点:

  “飞虎情谊”历久弥新

  飞虎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创建,美国飞行人员组成的空军部队,在中国、缅甸等地对抗日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上空与日军展开一次次殊死搏斗。

  二战期间拍摄的“飞虎队”飞行员格伦·本尼达(前右一)和战友们在一起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据统计,援华作战期间,2193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飞虎队”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数千名中国人在营救过程中献出了生命。

  80多年来,这段跨越大洋的“飞虎情谊”历久弥新。

  在二战期间的中国,美国第14航空军第23战斗团第76中队成员在两架涂着“鲨鱼嘴”标志的“飞虎队”战斗机前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飞行护眼镜、军用油气炉、与中国军民合影……在如今昆明市博物馆内的飞虎队纪念馆展厅,一件件文物还展示着当年中美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不畏牺牲、共同战斗的经历和友谊。

  云南驿机场 资料图

  硝烟早已散去,但飞虎队和云南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2015年9月,15名参加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飞虎队老兵重访昆明。活动期间,云南网记者曾独家专访了几位老兵,其中包括飞虎队成员弗兰克·洛桑斯基,以及当时唯一在世的中国飞虎队员陈炳靖,听他们缓缓地谈起那些在云南难忘的岁月。

  2020年2月6日,弗兰克·罗森斯基(Frank Losonsky)在佐治亚州家中去世,享年99岁。2022年12月23日凌晨,陈炳靖在香港病逝,享年104岁。

  以下内容摘自云南网2015年报道《从未远去的飞虎—云南网独家专访美国二战老兵重返昆明》。

  从未远去的飞虎—云南网独家专访美国二战老兵重返昆明

  2015年9月5日,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后的第二天,15名参加阅兵的飞虎队老兵重访云南昆明——当年他们浴血奋战的主战场。

  这些老兵们平均年龄在90岁,其中有四五位已经不能走路了,全程乘坐轮椅。支撑他们不辞辛劳归来的,是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对飞虎队那段历史的感怀,也是他们对云南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

  从接机到酒店,到各项活动现场,昆明市民都热情相迎相拥。

  活动期间,云南网记者独家专访了几位老兵,听他们缓缓地谈起那些在云南难忘的岁月。

  飞虎队老兵弗兰克:为云南运送枪支弹药 战后只有4个幸存

  弗兰克·罗森斯基 

  94岁的弗兰克·罗森斯基,曾经是飞虎队的飞机修理师。年迈的弗兰克老先生坐着轮椅,头发花白。他的两位儿子和儿媳陪同他来到昆明,5日下午的茶话会,6日上午昆明市博物馆参观抗战纪念馆,下午去三一教堂祈祷和平,晚上颁发“昆明荣誉市民”仪式,弗兰克老先生都全程参与。接下来,还随着此次到滇的抗战老兵们去保山、腾冲重走抗战路。

  5日晚,在翠湖宾馆的餐厅,记者与弗兰克老先生一同进餐,弗兰克说话来比较吃力,声音颤抖,缓缓地谈起那些在云南难忘的岁月。

  “我跟随第一批飞虎队去仰光,为云南运送枪支弹药,这让我觉得很兴奋。当时和我同行的战友,在战后只有四个活着。”弗兰克说。

  1941年7月至1942年7月,他都在云南飞虎队一起抗战。弗兰克亲历保山抗战,日军攻占腾冲后,保山作为滇西抗战的主要阵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战事频繁,弗兰克需要及时为空军3中队的战斗机进行维修,每一个环节都十分关键,关系着飞行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抗战的胜败。

  抗战结束后,弗兰克短暂在中国停留后回到美国,修理战斗机。飞虎队抗战的这段经历,始终影响着他,经历过战争,弗兰克身上也具有了冒险精神,游历了许多国家,他对世界和平有着更为深刻地感受,弗兰克认为,自己的工作,也始终为和平贡献着一份力量。

  弗兰克将自己经历的飞虎队的故事都记载下来,出版成书,其中有大量史实和图片资料。在美国期间,弗兰克向家人和周围的朋友讲述自己亲历的二战事实,也向他们传递飞虎队的精神。7月6日下午,弗兰克将自己在战争时穿的军服和一幅绘着飞虎队画像的捐赠给昆明市博物馆,来纪念飞虎队的这段历史。

  97岁陈炳靖:唯一在世的中国飞虎队员

  陈炳靖

  97岁的陈炳靖先生,一只眼睛看不见,依旧能够自己行走,不需要拐杖和轮椅,精神矍铄。与记者交谈时,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抗战时的经历,在云南作战、被日军俘虏、晚年和妻子独自在香港生活,陈老先生很是感触。

  1943年3月,陈纳德准将任司令的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其中唯一一名中国空军,就是在第14航空队23大队75中队服役的P-40准尉飞行员陈炳靖。

  1943年10月,陈炳靖执行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不幸被俘。这件事对陈老先生影响至深,每一个片段,他都记忆清晰。

  这场战役,十分惨烈,在发动机爆炸前的一瞬,陈炳靖幸运离机跳伞,落到一个茂密的森里里,被困6天。他掉落的地段,是法日共治地段,由于陈炳靖属美国空军,法军巡逻发现陈炳靖之后,立即为其换上法军军服。之后的巡逻,法军遇到另一队日本巡逻兵,黄皮肤的陈炳靖混迹在法国人中,引起了日军的怀疑。迫于无奈,法国军队将陈炳靖交给了日本军方,并且向他保证:“你是美国空军,他们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因为坚持声称自己是中国空军,陈炳靖受到日军严刑拷打审讯,一直到1945年8月才获释出狱。

  获释当天,也是日军枪决其他被关押同伴的时候。陈炳靖以为他也会上刑场,所以准备了一块碎玻璃,打算被日军枪毙前自杀,不愿受日军屈辱。没想到,最终还是活了下来。

  出狱后,经车上司机透露,才知道日本已经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战胜利。听到这个消息,他热泪盈眶。

  陈炳靖参与过的几次重大战役,主要都在云南。陈老先生对云南的感情,非常深厚,他说:“我曾很多次梦见云南,梦到那些熟悉的地方。我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在云南的天空中和日军作战,为国家效力。在我心里,云南就是我的故乡。这次回到昆明,下了飞机,我在机场亲吻大地,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我这样的情感,我太想念这片土地,是它成就了我,丰富了我人生的意义。”

  美国空军在作战20年后,可以领取养老金。陈炳靖服役16年后就退役,没有养老金,晚年的他带着太太到香港生活。

  “在香港,我从来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因为粤语讲得不好,去公司求职比较艰难,陈炳靖和太太靠自己劳动、做点小本生意,粗茶淡饭过日子。”

  飞虎队员们的云南情怀

  飞虎老兵重访昆明

  弗兰克在云南的那些年,当地的群众始终热情地帮助他们,为他们安排住房,帮他们洗衣服,自发地照顾飞虎队的饮食起居。讲话已经稍显吃力的老兵弗兰克,依旧兴致勃勃地讲述在云南的那些日子,中国人对美国军人们的关心和照顾,是他在其他国家难以体会到的。

  “我还记得那时有三个男孩常常主动来帮我清洗飞机,工作量很大,时间又很紧迫,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为飞虎队作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离开中国后,也希望能够再见到这三个男孩,可是却再也联系不到了。”弗兰克说。

  不仅陈炳靖老先生对云南有感情,他在飞虎队的战友们,也都时常惦记着这里。陈老先生说,有一次第十四航空队例行任务,一位队友所驾驶的飞机在腾冲边境被击落,跳伞受伤,一个中国人救了他,带着全家翻山越岭三天,用自家仅有的小推车把他送回昆明机场,美国长官知道这件事情后满含热泪,感动不已。获救的美国战友一直对救助他的这家中国人感恩在心。说到这里,老人神情黯然,有些哽咽。

  曾经来云南作战的飞虎队队员们,始终不能忘怀云南这片土地。美国飞虎队队员杰·温雅德在昆明作战期间,也曾受到许多中国人的帮助。陈炳靖老先生此行,在昆明市博物馆的媒体及公众见面会上,情感饱满地说道:“我是云南的儿子,我回家了!”

  陈炳靖老先生说:“战后,我的队友们每次打电话给我,都会问:‘云南好吗?’作为军人,他们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云南人对他们的好,他们也记在心里。”。

  美国支援中国抗战,许多美国人战死在中国。云南,承载着抗战军人们的理想。

  策划:韩焕玉

  编辑:李亭亭 郭小煜 何宣颖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社、云报客户端报道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花团锦簇迎国庆

  • 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国内最大跨度跨海桥梁——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双屿门特大桥完成主塔承台,标志着大桥正式进入地上主塔承台施工阶段。
2023-09-26 09:48
9月23日,秋分时节,清晨的杭州笼罩在蒙蒙烟雨中,别具江南韵味。但亚运气象台副台长郑沛群却无暇顾及,她的注意力全在精准预判当晚的天气变化,为杭州亚运会成功开幕提供气象保障。
2023-09-25 09:40
2022年10月,团队成功研制出±500千伏/1200安培葛南直流输电改造工程可控换相换流阀产品,并一次性顺利通过48项电气型式试验、226项控制验证试验。
2023-09-25 09:39
不久前,粟多武和他的同事们来到珠峰大本营。前方一块海拔5153.6米的高地,立着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珠峰测高,正是从那里起算。
2023-09-25 09:3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禹贡学派开始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探索之路,在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发展起来。
2023-09-25 09:35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的星球撞击构造研究日前取得重要进展——在吉林省通化市发现了世界第一个位于高山上的类似冰斗状的陨石坑。
2023-09-25 09:33
古有茶博士,今有茶院士。“茶院士”陈宗懋是我国当代茶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2023-09-25 09:08
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幕。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在内的众多前沿产品让参展者感受“智”造魅力。
2023-09-22 10:43
首创“1+6”一体化数字办赛服务平台、首条5G-Advanced万兆网络走进现实、境外“电子钱包”首次在境内“无缝对接”……即将开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智能亚运”成为中国尖端数字技术发展的展示窗口。
2023-09-22 10:42
为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3-09-22 10:42
今年峰会主题为“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网络安全、数据治理、数字减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议题举办20场分论坛。
2023-09-22 03:40
“天宫课堂”是一扇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奇妙之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地面课堂,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跟随航天员穿越波澜壮阔的星空,展开一场关于宇宙的美妙旅程。
2023-09-22 03: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1日在北京市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
2023-09-22 0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22 03:30
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
2023-09-22 03:3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认为,本届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
2023-09-21 10: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