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次惊心动魄的军民互救,一家三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追寻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一次惊心动魄的军民互救,一家三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追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9-19 10:42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追寻

  一段临终遗言,揭开了这个尘封半个多世纪的传奇故事。

  一次惊心动魄的军民互救,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一条寻找恩人解放军的漫长之路,一家三代人从未止步。

  进入9月,成都的天气依然闷热。一大早,转业军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退休副教授肖家华就带着母亲的照片和口述材料,背起重重的行囊,匆匆奔向成都东站。他两鬓的白发,在晨曦中闪烁着银光。

  寒来暑往,肖家华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出发,也不知此行会是什么结果,但他脚下的步伐依然坚定。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出发,他只为一个目的:寻找当年在剿匪战斗中解救母亲的解放军恩人,实现母亲的遗愿。

  肖家华与母亲梅辉秀在1997年拍摄的合影。

  ★母亲留下遗言,一定要找到当年救她的解放军

  肖家华的母亲名叫梅辉秀,祖籍重庆市云阳县,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从相片上看,年轻时的梅辉秀面容清秀,但眉宇间透露出一份从容与坚毅。

  因丈夫去世较早,加上疾病缠身,梅辉秀晚年一直由小儿子肖家华照顾。2004年12月,89岁的梅辉秀因病离世。临终前,她将儿子们叫到身边,嘱咐他们:“一定要找到当年救过我的解放军!”

  肖家华从儿时起就多次听母亲说起过,当年在家乡云阳县参加剿匪战斗的故事。但由于当时年龄小,他对其中的细节一直没有太在意。此时,聆听着母亲临终的嘱托,他心里不禁掀起了波澜。他相信,母亲用生命托付的事绝非儿戏。

  在他的追问下,母亲支撑着虚弱的身体,讲述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西南土匪猖獗。在云阳县,国民党残军与当地土匪勾结,疯狂残杀解放军官兵和土改干部,严重威胁新生政权。1950年3月,云阳县组建剿匪指挥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剿匪战斗。

  梅辉秀和丈夫肖振富在云阳县沙沱乡场镇上开了一家小饭馆,距离沙沱乡粮库只有2公里。剿匪战斗展开后,守护粮库的解放军官兵走街串户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协助剿匪。梅辉秀因此记住了解放军的话:发现土匪行踪要及时报告。

  1950年3月19日清晨,匪军攻打马槽粮库,杀害粮库主任巩德江。随后纠集另一伙土匪,押着被抓的两名解放军战士,翻山越岭数十里,前来攻打沙沱乡粮库。

  20日上午,梅辉秀刚挑水回来,发现乡场上的老乡都在跑。一个路过饭馆的小贩惊慌失措地对她说:“土匪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他们要去攻打沙沱乡粮库,你们赶快躲起来!”

  梅辉秀一听,急忙吩咐丈夫带着两个孩子转移,自己则上山去给驻守沙沱乡粮库的解放军报信。

  此时,梅辉秀怀有身孕,行动不便,但她顾不了那么多,拿着镰刀,背上背篓,沿着崎岖的山路朝粮库跑去。到了粮库,她已累得大汗淋漓。得知土匪将袭粮库的消息后,正在值勤的杨连长和张排长立即指挥粮库官兵做好战斗准备。

  紧接着,梅辉秀在路边割了一背篓猪草,镇定地原路返回饭馆。可没走多远,就与一伙土匪相遇了。

  土匪头子拦住她问:“干什么的?”

  梅辉秀回答:“割猪草。”

  土匪头子打量了一番梅辉秀,恶狠狠地说:“你是到粮库报信的吧!”随后,他令两个土匪把梅辉秀捆绑起来,一阵毒打。

  这伙土匪长途跋涉而来,到中午的时候,个个肚子饿得咕咕叫。土匪头子对梅辉秀说:“到乡场上去找个地方给老子做饭吃!”

  梅辉秀一听,急中生智说:“乡场上有家饭馆是我家开的,我可以给你们做饭,但得给我解开绳子。”

  得知梅辉秀是开饭馆的,土匪们押着梅辉秀和两名解放军战士往乡场走。到了饭馆,土匪给梅辉秀松了绑,命她赶快做饭。

  这时,土匪头子提出要去附近庙里拜菩萨,留下两个土匪负责看守。梅辉秀一边做饭,一边盘算着如何解救两名被捆绑在一起的解放军战士。见灶膛前的柴火快用完了,她对两个土匪说:“老总,我身上痛得不得了,麻烦你俩弄些柴火回来吧。”两个土匪看了看灶膛前,骂骂咧咧地起身一起到外面去找柴火。

  见他们走远,梅辉秀迅速给两名解放军战士解开绳子,让他们赶紧往山上的粮库跑。战士们见梅辉秀伤势较重,不愿离开。梅辉秀急了,将他们从猪圈后门推了出去,自己则跳进猪粪坑里,躲藏在一个隐蔽角落。土匪们回来后发现梅辉秀和两名解放军战士不见了,气急败坏地将饭馆里的粮财一抢而空,又砸碎了家具,才悻悻离去。

  3月21日上午,土匪向沙沱乡粮库发起了进攻。由于守粮库的解放军官兵早有准备,加之增援部队及时赶到,这伙匪徒被全部歼灭。

  战斗结束后,被梅辉秀救出的两名解放军战士带着杨连长、张排长,找到了躲藏在猪圈粪坑里的梅辉秀。此时,梅辉秀已流产,满身血污,命悬一线。杨连长赶紧叫来连队卫生员,全力抢救梅辉秀。经过三天三夜抢救,梅辉秀终于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她一生都惦记着杨连长和张排长

  听了母亲临终前的讲述,肖家华非常震撼。他没想到,母亲柔弱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如此顽强的力量。临危不惧、机智勇敢、死里逃生……这样的事迹可以说比小说、电影里的故事还要传奇。他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

  然而,更令他感慨的是,母亲是一位看淡名利、心怀感恩的人。几十年来,她在外面很少讲自己救解放军战士的事,而对解放军的救命之恩却总是念念不忘。她常给儿子们讲:“我的命是解放军救回来的,咱们全家都要记住共产党、解放军的恩情。”

  打肖家华记事起,母亲就没有停止过寻找解放军恩人。

  解放初期,鉴于梅辉秀在剿匪战斗中表现英勇,她和丈夫肖振富被安排在乡公所做饭。工作之余,她开始打听救命恩人的下落,梦想着有一天能找到解救她的解放军官兵,当面向他们表示感谢。

  然而,由于当时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加之驻沙沱乡粮库的部队开赴新的战场执行任务,她没能找到恩人的下落。唯一留存的信息是,救命恩人中有杨连长和张排长。

  1958年,梅辉秀和丈夫举家搬迁到乡下。此后多年,受生活条件所限,她一直居住在沙沱乡的偏僻山村,没有走出过大山。尽管如此,她始终没有放弃过寻找恩人的想法。

  1982年,经部队批准,梅辉秀和丈夫随军到儿子肖家华所在的驻川某部。一到部队驻地,梅辉秀就四处打听杨连长和张排长的下落,却没有一点消息。4年后,肖家华转业到成都,夫妻两人又随儿子到成都生活。到了新的城市,梅辉秀心中又重新燃起寻找恩人的希望。老伴过世后,她更是把大量精力用在这件事上。

  肖家华清楚地记得,当母亲听说杨连长可能在驻成都某区部队工作的消息后,连续一个月早出晚归到处打听。有一次,她在寻访中迷了路,晚上10点还在街头徘徊,是警察把她送回了家。

  晚年的梅辉秀特别喜欢看战争影视剧。每当看到解放军官兵追歼土匪的画面,她就兴奋地指着电视说:“这个是杨连长,这个是张排长……”见此情景,在一旁的儿孙们都笑她“寻人成痴”。

  回想母亲生前的点滴往事,肖家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她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寻找恩人。因为在母亲心中,解放军对她恩重如山,她想要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朴素的感恩之情,更是对共产党、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妈妈一生都惦记着杨连长、张排长,只可惜她直到生命尽头也没找到他们,留下终生遗憾。”肖家华说。

  ★踏上替母寻找恩人的漫漫长路

  梅辉秀未实现的夙愿,成为儿孙们心中沉甸甸的责任。处理完母亲的后事,肖家华兄弟便投入到寻找解放军恩人的行动中。

  可由于时间跨度太长,缺乏具体线索,仅凭母亲生前的口述去寻找,可谓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要想找到恩人,必须首先找到此事的佐证资料和见证者。

  为此,肖家华和大哥肖家明、二哥肖家成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四处寻访,都没能找到充分的依据和寻人线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0年2月3日,肖家华无意中看到中共云阳县委编写的史料文章《军民剿匪》,发现其中一些细节与母亲所述高度吻合。文中还提到一个叫杨易夫的连长,其事迹竟与母亲描述的杨连长极其相似。激动之余,他立即赶往云阳县。

  云阳县沙市镇(解放之初叫沙沱乡),是肖家华的故乡。小镇四面环山,草木葱翠,美丽的汤溪河穿过镇子静静流淌。这里就是当年剿匪战斗发生的地方。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此地早已物是人非。

  出乎肖家华意料的是,听说梅辉秀的后人回来了,热情的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在大家的帮助下,肖家华在沙市镇敬老院找到几位非常重要的见证者。

  解放后沙沱乡的第一任乡长,87岁的退休干部朱全禄,证实了事件的真实性。他告诉肖家华,梅辉秀当年营救的解放军战士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1军第33师第99团,而解救梅辉秀的正是第99团的杨易夫连长和张轩排长等人。

  曾任沙市镇党委副书记、83岁的退休干部李先碧得知肖家华的来意后,郑重地说:“我是沙沱人,很小的时候就听到乡里干部讲梅辉秀的事迹。而解救她的杨连长我也见过,他是位英勇善战的一线指挥员。梅辉秀救解放军后又被解放军所救,确有其事。”

  云阳县委组织部退休干部梅发清当年在沙沱乡公所担任文书,对梅辉秀夫妇非常熟悉。他感叹地说:“梅辉秀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她的事迹体现了对新生红色政权、对解放军的无比热爱和大无畏革命精神。当年我在乡公所工作时,就知道她在寻找恩人,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还没有停止寻找。”

  根据3位老人提供的线索,肖家华又辗转来到云南省军区昆明第四干休所,找到一位重要证人——原第99团保卫股股长兼原云阳县公安局局长刘秀忠。

  年逾八旬的刘秀忠激动地回忆:“1950年4月,杨易夫连长在向团首长汇报沙沱乡剿匪情况时,专门报告了梅辉秀的英雄壮举及被官兵解救的事,当时我在场。这种军民生死互救的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我是活着的见证人。”

  肖家华将母亲生前的讲述和多方查证的结果汇总后,写信寄给中共云阳县委,寻求帮助。2012年1月,云阳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先后给肖家华复函:“梅辉秀是一位勤劳善良、朴实伟大的母亲,是一位机智勇敢、深明大义的革命群众……梅妈妈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为解放军报告重要情况和营救两名解放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为革命事业、为云阳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复函中还表示,当地政府愿意为肖家兄弟替母寻找恩人提供帮助,同时也希望家属提供更多的信息。

  一条条线索的汇总,使事件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当地党政部门的褒扬与支持,让肖家华更加坚定了实现母亲遗愿的决心。

  ★母亲,您的恩人杨连长找到了

  根据见证者提供的线索,解救梅辉秀的解放军官兵隶属当年的第11军第33师第99团。而该部几经改编,原有的建制早已不复存在,要找到当年的解放军并非易事。

  从2004年到2012年的8年间,肖家华和两个哥哥辗转重庆、四川、广东、云南等地寻访,都没有结果。大哥肖家明临终前嘱咐肖家华:“弟弟呀,要尽快找到当年的部队,以完成母亲心愿,不可怠慢!”

  肖家华的焦灼与失落,被女儿肖雅心看在眼里。目睹父亲成天眉头紧锁,两鬓的白发越来越多,她决定为父亲做点什么。

  2011年10月20日,肖雅心参加了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她以《小人物大角色》为题,写了一篇文章,深情追忆了奶奶的传奇经历、临终心愿、父亲的坚持以及自己的感悟,初衷只是想记录身边的历史。

  意想不到的是,真有一位知情人循着文章留的作者地址找来了。

  那天晚上,就读于成都七中的肖雅心正在上晚自习,一位戴眼镜的老伯伯突然来到教室找她。来人自称是杨连长的女婿,说有重要的消息要告诉她父亲,期待能尽快见面。可惜由于见面很匆忙,肖雅心忘记索要对方的联系方式,只留了父亲的电话号码。肖家华左等右等,对方一直没有来电话。

  好不容易出现的线索又断了,肖家华万分焦急,无奈之下他向军地媒体发起求助。

  2012年4月,原成都军区《战旗报》和《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媒体相继刊发文章《救我母亲的解放军,你们在哪里?》。文章刊发后,在军地引起广泛关注。

  8月23日,杨易夫的女婿齐传义通过媒体的帮助,终于和肖家华取得了联系。原来,就在见完肖雅心的那天晚上,齐传义骑车回家时不小心出了事故,受伤严重住进医院,治疗持续了很久,因而耽误了与肖家华见面的时间。

  在成都一家报社的会客厅,肖家华与齐传义终于相见,二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回忆起62年前先辈们那段英勇相救的故事,两人不胜唏嘘。遗憾的是,肖家三代人苦苦寻找的杨易夫连长,已于2010年8月去世,享年89岁。

  杨易夫晚年照片。

  据齐传义介绍,杨易夫1921年生于河北省清河县杨儒林村,17岁入伍,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和粉碎日军大规模“扫荡”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和西南剿匪等战役战斗,可以说身经百战、战功卓著。1951年,部队完成云阳县剿匪任务,开赴抗美援朝战场,杨易夫服从安排在万县军分区任作战科科长,后转业到地方,至1981年离休。

  齐传义告诉肖家华,岳父杨易夫生前常给家人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其中就讲过在重庆云阳地区执行剿匪任务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并提及沙沱乡一名“开饭馆的妇女”为解放军报信之事。杨易夫曾多次感慨地说,幸亏这名“开饭馆的妇女”及时报信,要不然沙沱乡粮库就会遭到土匪突袭,他和守粮库的12名官兵都有可能牺牲。

  其实,对这名“开饭馆的妇女”,杨易夫和战友们也非常牵挂。这名妇女受伤后,杨易夫还派人去看望过,后向地方领导建议,把这名妇女及其丈夫安排在乡公所从事勤务工作。在万县军分区工作期间,他时常向云阳来的同志打听这名妇女及家人的生活状况。

  听完齐传义的介绍,肖家华对杨连长更加崇敬。齐传义所提供的不少信息,与肖家华母亲生前的讲述也非常吻合,这让肖家华感到无比欣慰。

  当天晚上,肖家华又赶到齐传义家,“拜见”恩人杨易夫连长。凝视着杨易夫的遗像,肖家华人未语、泪先流。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面对杨易夫的遗像,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杨连长,终于找到您了,我代表母亲梅辉秀、代表全家向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我妈妈直到临终前都想着念着,我们全家人也会永世不忘……”一番感恩之语未道完,肖家华已几度哽咽。

  一旁的杨易夫之女杨万云眼圈也跟着红了。她扶起肖家华,动情地说:“梅妈妈当年及时报信,也救了我爸爸和他的战友们,我们同样得感谢梅妈妈呀!”言罢,在场的人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第二天,肖家华来到母亲墓前,拿出翻拍的杨连长的照片,点燃三炷香:“妈妈,您的恩人杨连长找到了,这是他的照片,您好好看看,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见到他能认出来,不要错过见面的机会……”墓碑无语,唯有三炷香上的青烟随风摇曳。肖家华相信,母亲一定收到了他带来的消息。

  ★是追寻,也是传承

  当年解救梅辉秀的解放军官兵共有5人,分别是杨连长、张排长,两名战士以及连里的卫生员。如今,除了杨连长,另外4位恩人依然没找到。

  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张轩排长及两名战士在云阳剿匪战斗结束后,随部队调往河北,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部队回国后又经历了数次改编。那么,张轩和两名战士是否已调离或者已牺牲?如健在,耄耋之年的他们会在哪里?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有消息说,救治梅辉秀的卫生员后来调到云南的部队,退休后就居住在昆明的一个干休所。为了证实这一消息,肖家华近年来先后3次到昆明,寻遍了所有干休所,仍没有结果。

  从2004年到2023年,为了找到解救母亲的恩人以及他们的后人,肖家华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其寻访足迹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行程4万多公里。19年来,青丝变华发,他始终没有停止寻访的脚步。

  “寻找当年的解放军,是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更是为了追寻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传承一种宝贵的精神。我有生之年一定会继续寻找下去。”今年71岁的肖家华坚定地说。

  高铁穿过一片片田野,掠过一座座城市,从成都驶向济南。10个多小时的旅途,肖家华无心欣赏沿途的美景,心里一直想着如何通过新的线索,找到下一个恩人。动车到站后,他捋了捋头发,看了一下手机定位,然后满怀希望地迈向此行的目的地。

  (刘励华 杨奇松 欧阳治民 版式设计:王凤)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追思英烈

  • 杭州亚运会|亚运头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