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未来战场,重型武装直升机将面临怎样的新挑战、新机遇
首页> 军事频道> 滚动大图 > 正文

未来战场,重型武装直升机将面临怎样的新挑战、新机遇

来源:解放军报2023-09-08 11:20

   重型武装直升机“飞”向何方

  今年4月,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研制的T-929重型武装直升机在安卡拉完成首飞。这标志着T-929成为继美国AH-64“阿帕奇”和俄罗斯卡-52、米-28之后,全球第四型完成首飞的重型武装直升机。

  重型武装直升机研发的技术难度不小,碍于其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巨额的投入,不少国家对其研发“敬而远之”。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防空手段的增多及防空武器效能的提升,重型武装直升机战场生存所受威胁变大,这使得美国、俄罗斯在规划下一代直升机发展时开始把目光转向别处,一度引发“重型武装直升机还能存续多久”的疑问。

   T-929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为重型武装直升机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注脚。那么,今后的重型武装直升机,能不能在陆战场上继续占有一席之地?新机型的出现,是否使重型武装直升机的发展之路变得更为清晰?未来战场,重型武装直升机又将面临怎样的新挑战、新机遇?请看解读。

   T-929武装直升机。

   战场生存空间被压缩催生“天问”

  今年8月中旬,俄罗斯军队的几架重型直升机上演了惊险一幕。在一架卡-52武装直升机被便携式导弹击落后,一架米-28武装直升机实施火力压制和掩护,一架米-8运输直升机快速降落,救起了成功跳伞的卡-52直升机飞行员。

   卡-52M武装直升机。

   3架重型直升机中,有2架是重型武装直升机。一方面,这显示了重型武装直升机在陆战场上的活跃性,另一方面,则折射着重型武装直升机战场生存压力变大的事实。不仅是卡-52,美国的AH-64“阿帕奇”多次被击落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重型武装直升机战场生存压力变大,主要源于它的“天敌”和竞争者正不断增多、变强。

   尤其是便携式防空导弹、车载防空系统的发展,让昔日重甲护身的重型武装直升机所受到威胁日益增大。

  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战场环境以及重型武装直升机的战损,美军在规划未来直升机发展时,没有推出全新的重型武装直升机研发计划,而是启动了一个名为“未来攻击侦察直升机”的计划,计划中的新直升机以高速飞行见长,并以此取代“基奥瓦”武装侦察直升机和部分AH-64“阿帕奇”直升机。在之前的2009年,美军曾推出联合多用途直升机计划。这一计划中,美军大致列出了未来将研发的几种直升机机型,其中也没有研发新重型武装直升机的内容。

  事实上,不少国家的军工企业研制新一代直升机时,把目光投向了中型直升机。2022年8月,意大利莱昂纳多集团完成首飞的AW249新型侦察/武装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7.5吨。尽管增强了装甲防护、武器载荷超过1.8吨,但是,该型直升机并不是重型武装直升机,只能算打了一个“擦边球”。有分析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无论市场还是战场,都对中型直升机更加青睐,侦察与攻击兼重的中型武装直升机有时也可以发挥重型武装直升机的作用。

  攻击型无人机被认为是重型武装直升机的有力竞争者。除了因为“无人”可以为挂载武器弹药留出更大空间外,攻击型无人机在制造成本、维护保养、战场生存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凭借越来越强大的滞空能力和多样化弹药发射能力,攻击型无人机已能胜任更多的昔日由重型武装直升机肩负的打击任务。

   技术与成本“门槛”也成为重型武装直升机生存空间被压缩的重要因素。

  直升机研发涉及总体、气动、结构、隐身、抗弹、耐坠、雷达等多方面的关键技术。尤其是重型武装直升机对发动机、变速箱、桨毂、桨叶等重要部件要求更高。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一些重型运输机的研制中。以美军列装的V-22“鱼鹰”重型运输直升机为例,该机研制期间,进度一拖再拖,产品下线后依旧故障不断。今年8月27日,一架演习中的MV-22B“鱼鹰”在澳大利亚北领地提维群岛坠毁,造成3人死亡,至少5人受伤。去年3月,美国一架搭载4人的MV-22B“鱼鹰”在挪威参加演习时也发生坠毁事故。这无疑为前不久美国国防部公布的2024财年不再采购V-22“鱼鹰”的文件提供了新的佐证。

  飞控系统、火控系统、防护系统、弹药挂载,尤其是像卡-52这样的重型武装直升机还安装了K-37弹射座椅,有的重型武装直升机还得兼顾上舰要求。如此的高度集成,把重型武装直升机的“门槛”垒得更高,也不由得让人们发出“重型武装直升机生存空间还有多大”的“天问”。

   持续改进与新机问世彰显其独特效用

   “天问”归“天问”,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是——如今的重型武装直升机还在发展。这种发展虽然不包括推出下一代重型武装直升机,但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表现:一是对现役重型武装直升机不断进行升级改造,二是一些国家还在努力研发本国的与当代重型武装直升机类似的产品。

  以俄罗斯米-28武装直升机为例,先是推出了日间使用型,后又推出了全天候使用型米-28N,再后来又推出了米-28NM,进一步增强了指挥能力。卡-52武装直升机也是如此,经过对雷达、航电系统、武器系统、机身结构、通信系统、自卫系统等的改进,卡-52M在作战能力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它可以发射射程达14.5千米的LMUR对陆攻击导弹,打击范围进一步增加。

   米-28NM武装直升机。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阿帕奇”直升机自问世以来,也先后经过数次较大改进和升级,比如20世纪90年代推出加装毫米波雷达等设备的“长弓阿帕奇”,2011年开始研制AH-64E“守护者”,以及近年来推出现代化“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概念,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作战性能。

   俄、美两国之所以持续改进和升级重型武装直升机,是因为重型武装直升机在当今乃至今后战场上仍有其独特效用。

  一是作为空对地近距离打击火力的输出者,重型武装直升机携带弹药类型多样、数量较大,在对手的对空反制能力比较有限的地区,仍可远距离、长时间地从空中提供伴随性对地打击,为己方地面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一些新型导弹的列装,更使重型武装直升机可以在防空火力网之外发射,进一步提升重型武装直升机的战场生存力和作战能力。

  二是各国现役装甲集群的存在,使作为“空中的坦克克星”的重型武装直升机有了存在的充足理由。借助视野方面的优势,以及其他不断增强的态势感知能力,重型武装直升机不仅可掩护自己一方的装甲集群,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生存下来,也可远距离出击,猎杀对方的装甲力量。从打击效能上讲,强烈的电磁干扰,可使巡飞弹、FPV自杀式无人机、察打一体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失能,而有人驾驶的武装直升机可灵活做出应对,尤其是对一些时间敏感目标,有人驾驶的武装直升机的打击效能更好。巡飞弹、FPV自杀式无人机、察打一体无人机攻击装甲力量时,后者损毁程度有限,有的略经翻修即可再次投入战场,而重型武装直升机所发射重型导弹,可使装甲力量彻底失去作用,不得不作报废处理。

  三是各国两栖攻击舰相继下水,为重型武装直升机提供了新的“舞台”。在重型武装直升机助力下,两栖攻击舰将具备更强大的立体攻击能力。

  有观点认为,武装直升机是反制对手武装直升机的较好办法。尤其是在直升机所用空空导弹不断问世、性能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重型武装直升机这方面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尽管轻型、中型武装直升机能力在升级,可以遂行更加多样的任务,但其滞空时间、载弹量、抗打击能力,都比不上重型武装直升机。这也正是土耳其在研制T-129武装直升机后,还要推出T625中型武装直升机和T-929重型武装直升机的原因之一。

  当然,借此获得自主研发重型武装直升机能力、满足本国直升机高低搭配需求、企图在重型武装直升机出口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也是T-929问世的重要原因。

   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重型武装直升机还能在战场上发挥较大作用。

   多类武直携手作战或成未来趋势

   中型直升机能否给重型武装直升机的存续带来根本性挑战?在这个问题上,还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能够确认的是,一些国家研制的中型直升机的确能担负以往重型武装直升机的部分任务。以意大利的AW249直升机为例,它不仅在火力上可与一些重型武装直升机平分秋色,还可能被赋予网络中心战能力,具备有人-无人合作功能,由后排的飞行员充当无人机操控员。

  一些体形较小的无人武装直升机,也因可省掉以前有人机为“服务”飞行员而占用的不少空间,而受到各国军队青睐。通过提高任务载荷或减小自身体积重量,无人武装直升机可有效提升作战能力和战场生存力,还可通过增加数量来提高作战效能。2021年,土耳其泰特拉公司在民用无人运输直升机基础上推出“阿尔平”军用无人直升机,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同年公布其无人攻击直升机原型机,显然也与此有关。

  但是,这种冲击与青睐,远不能替代重型武装直升机的作用与地位。否则,土耳其也不会在本国发动机仍存在短板的情况下,继续推进T-929重型武装直升机的研制。

  有分析认为,今后重型武装直升机的发展之路,很可能是与其他类型的直升机“齐飞”,甚至是与其他武器装备平台“共同进步”,在彼此取长补短中增强战场生存力与作战能力,从而继续活跃在战场上。

   总的来说,今后重型武装直升机有可能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是复合化、模块化。“对地打击能力”不再是衡量新一代武装直升机的唯一指标。通过模块化设计以及搭载更多类型的武器弹药,它可用来执行不同的任务包括攻击更多不同的目标。同时,重型武装直升机有可能更深地嵌入战场体系,尤其是注重与其他武器装备平台的协同,从而获得更高层次上的作战能力。

  二是高速化、隐身化。高速与隐身,能有效提升武装直升机的战场生存力。尽管俄、美两国还没有拿出研制下一代重型武装直升机的规划,但其所推出的下一代直升机计划中,对直升机的高速化、隐身化都有要求。比如,贝尔公司研发中的invictus360外形上近似武直,具有一定隐身能力,有可以开合的内部弹舱。土耳其的T-929重型武装直升机外形也部分采用了隐身设计。西科斯基公司研制中的S-97直升机采用碳纤维机身,平飞速度超过480千米/小时。今后如果研制重型武装直升机,势必会兼顾这两种能力。

  三是智能化、自主化。今后,武装直升机的战力将更多地来自其智能化和自主水平。这既包括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自主化程度,减轻飞行员操作压力,也包括借助数据链采用“人在回路中”方式遥控无人武装直升机作战。尤其对重型武装直升机来说,很可能会变身为搭载、指挥无人机作战的母机,让小型无人机来执行风险更高的任务,同时提升重型武装直升机的生存能力。

  四是信息化、网络化。即以强大的作战网络为支撑,使重型武装直升机的“眼睛”更亮,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超视距打击和实施电子对抗更加精准,从而在严酷的作战环境中,扮演“战场多面手”的新角色。(李丹阳杨 杨 李学峰 刘含钰)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乌蒙山大桥进行静态荷载试验

  • 稳外贸 福建莆田鲍鱼“出海”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