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部战区空军开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战斗文化品牌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北部战区空军开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战斗文化品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8-24 11:13

胜战航程中的“文化引擎”

■王学刚 李 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学峰

 

北部战区空军充分发挥强军文化在战斗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使战斗文化成为官兵建功强军事业的重要支撑。图为该部某旅开展飞行训练。李森摄

  彰显能打仗、打胜仗的价值追求,培育激发战斗精神,是强军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近年来,北部战区空军充分利用“人民空军起飞发祥地”“抗美援朝空战起飞地”的历史底蕴,提炼“让起飞之源蓄足领飞之势,把发祥之地建成发展高地”“两飞两地”的战斗文化建设理念。他们不断开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战斗文化品牌,厚植新时代革命军人胜战基因,使战斗文化成为官兵建功强军事业的重要支撑。

  ——编 者

  一

  盛夏时节,辽宁丹东,群山青翠,漫江碧透。

  70多年前,志愿军空军战机正是从这里的浪头机场跑道上起飞,扑向敌阵,以令敌闻风丧胆的“空中拼刺刀”精神,打出了一条“米格走廊”,留下赫赫威名。

  从跑道位置向西南方行进,爬上一座丘陵的顶部,我们来到当年志愿军空军的地下指挥室入口。

  室外暑气蒸腾,室内却非常湿冷。指挥室仅两间主室,复原了战争期间的陈设。环顾四周,狭小的空间里摆放着铺展敌我态势图的粗木圆桌,小小写字桌上有几部电台。

  “不来现地看看,谁又能想到,志愿军空军就是在这样的陋室内运筹帷幄,打破了强敌不可战胜的‘神话’。”某旅干事孙馨义深有感触地说。

  像这座指挥室一样,一座座战斗旧址,承载着人民空军一路走来的苦难辉煌,见证人民空军的胜战历史,是红色血脉薪火相传的精神地标。如何把这些战斗旧址建设好、使用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北部战区空军作出了一系列探索。

  他们积极修缮包括“一所、四室、一部、一园”(“空联司”地下指挥所、4个一线轮战机场的地下指挥室、空军俱乐部、大堡志愿军空军烈士陵园)在内的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作战旧址群。在建设过程中,该部以志愿军空军参战3个阶段为主线,查阅整理文字资料40余万字、征集历史图片2100余幅、手绘作战挂图20余幅,还实地走访27位志愿军空军老英雄及其后代,搜集整理大量战斗故事,让战斗历史的呈现更加真实、生动。

  在抗美援朝空战起飞地旧址中,有一张照片令很多前来参观的官兵印象深刻——在飞机照相机“十”字视野中,一架敌机占了照片右上格将近一半的大小,机身涂装清晰可见。

  飞行员们知道,这代表着敌我两机的距离“极为接近”。

  照片背后,是时年19岁的志愿军飞行员陶伟一段惊险至极的战斗经历。

  1953年5月17日,朝鲜战场上空。在遭遇敌机围攻、长机被击落的情况下,陶伟驾僚机孤军奋战。

  战斗中,敌机仗着飞机的先进性能,来了个“急刹车”,想让陶伟的飞机冲到前面,成为靶子。“我赶紧把飞机拉起来,再机头向下一个翻滚,这样飞机头正好对着敌机。” 陶伟说,“我三炮齐发,一边发炮一边向前开。敌机凌空爆炸,碎片贴着我的座舱飞过……”旧址陈列着一本厚厚的战斗故事集,我们从中看到了这段惊险回忆。

  经过测算,陶伟击落敌机时与其距离为120米。这位刚从航校毕业不久、飞行时间仅有100多个小时的年轻飞行员,创造了志愿军空军最短距离击落美机的纪录。

  “老英雄说,自己和战友当时是抱着‘宁愿血洒蓝天,撞也要把敌机撞下来’的信念升空作战的。战场上,生死就在一瞬间。老英雄的战斗经历正说明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如今我们的飞机比那时更先进了,但我们依然有与敌死战的勇气胆气!”参观后,飞行员李飞说。

  过往与当下产生共鸣,英雄与自己有了情感的“连接点”,历史深处的力量便显现出来。那是精神的洗礼,点燃了斗志,砥砺了血性。

  借珍贵文物触摸历史、以鲜活事例讲述历史。如今,在该部修缮的这些战斗旧址中,不仅有实物,还有故事;不仅有故事,还能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战斗经历,切身感受英雄们当年的浴血拼杀。

  “当年的战斗渐渐远去,但我们要尽可能拉近光辉战史与年轻官兵的距离,充分发挥战史的教育、鼓舞作用。”该战区空军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依托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作战旧址群,多波次组织官兵参观见学、开展仪式教育;坚持历史重现与艺术升华相结合,以4个主战机场战斗历程为线索,深度挖掘战史战例战将和战斗故事,形成书籍、画册、话剧、微视频、纪念章等一系列文化产品;不断在追寻战斗航迹中打造教育阵地,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实地接受“两飞两地”的战斗文化熏陶。

  二

  清晨的牡丹江,一轮初阳跃出江面,洒下一片金光。

  “东北老航校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77年前,老航校前辈们正是从我旅所在机场驾机起飞……”某旅营区的东北老航校旧址展陈中心内,解说员张铭烁为参观者解说。

  “讲好英雄故事是我们的责任。”张铭烁自信地说:“现在我不仅能讲英雄的战斗事迹,还能讲述英雄们的成长经历,能让战友们更好地了解英雄、学习英雄。”

  这种自信,源于一场“并不成功”的讲解。

  几年前,该旅组织新兵参观见学,张铭烁把所有重要节点的历史故事和典型人物简介背得滚瓜烂熟。

  “具体的战斗经历能不能再介绍一下?”“飞行员吉翔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

  自由参观环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提问让张铭烁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下功夫,这次讲解“并不成功”。

  “除了英雄名字,官兵还可以记住什么?除了故事简介,大家还能了解什么?”“如何深盘‘家底’、细数‘家珍’,挖掘红色基因的‘富矿’?”那年夏天,在该战区空军召开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该旅把这一系列问题提了出来。

  “红色是‘两飞两地’战斗文化最鲜亮的底色”“要架起一座历史联通现实的‘桥梁’,让革命英雄与年轻官兵实现‘穿越时空的对话’”……大家决心将打造“两飞两地”战斗文化、助力官兵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加以研究。

  一场场多元素呈现的先锋故事会、一堂堂生动鲜活的军史教育课、一次次红色历史题材的文艺演出……该战区空军建成战斗意志培塑中心,体系推进军史场馆建设,广泛开展“党史馆里讲党课、军史馆里话军魂”活动,拍摄“讲述北疆故事”专题片,组织创演战歌《强军先锋》,在深度开掘红色文化资源上持续努力。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今年7月,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该部创演的取材于真实战斗故事的主题情景剧《人民空军从这里战斗起飞》,又一次在浪头机场演出。

  飞行员“大河”本约好与同在战场的妹妹在机场见面。不想,敌机突然来袭,“大河”起飞迎敌,再未返航,“等妹妹来一起吃饺子”竟成遗言……舞台上的妹妹流泪吃着茴香馅饺子,大屏幕则播放着2018年孙淑云老人到空军航空博物馆抚摸飞机、缅怀哥哥的感人画面。

  剧中的这处细节直抵人心,催人泪下,让中士张程辉和不少战友湿了眼眶。张程辉说:“这里是英雄辈出的热土。在这里当兵,我们天然地跟英雄更加亲近,也更加明白肩上的责任。”

  三

  “又是临界状态。”

  酷暑时节,飞行员高中强驾驶战机一飞冲天,与战友展开对抗训练。短短几个回合,他凌厉出击,多次逼近临界状态,对抗激烈程度让人心跳加速。

  高中强所在大队是人民空军首批组建、首支参战、首获胜绩的英雄部队。2019年7月,该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强军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

  这个大队保持着一项传统——每次执行任务前,官兵都会在首任大队长李汉雕像前宣誓,誓以空战英雄为榜样,不畏生死、夺取胜利。

  大家说,每次宣誓,都是在告诉英雄前辈,我们会时刻保持战斗状态,做好随时起飞迎敌的战斗准备。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大队涌现了首创击落敌机的首任大队长李汉、首创近战歼敌的陶伟、首创夜战歼敌的侯书军等一批战斗英雄。”高中强说,“我们后来人深感光荣,也倍感压力。”

  怀揣对胜战和荣誉的追求,高中强和战友在一次次险难任务中接受挑战,快速成长。高中强先后创下所在旅飞行最近、最低、最远等多项纪录——“近到能看清对面战机机舱内的对方飞行员”“低到仿佛在一个‘大碗’里飞,海上的涌浪好像能沾湿飞机翅膀”“远到跨越多个地域、途经多个海域,训练数据实现全面突破,返航时航油已接近最低告警”。

  “‘两飞两地’战斗文化塑造着官兵的品格气质,孕育着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我们振翅高飞的力量源泉和‘引擎’”,该战区空军领导总结道。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两飞两地”战斗文化对战斗力的“贡献率”,他们持续深化“学党史、铸忠诚、强备战,我为北疆提战力”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时刻紧绷打仗这根弦、时刻肩扛打赢这份担、时刻磨砺能力这把剑、时刻等候出征这声令”“四个时刻”战备教育。

  战斗实践孕育战斗文化,战斗文化加速战斗力提升。全时待战、随时能战,已成为该部官兵的行动自觉。他们在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多次获得“金头盔”“金飞镖”“天鹰杯”“金盾牌”等荣誉,部队战斗力水平拔节攀升。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英雄最好的致敬,就是成为英雄。采访临近结束,我们听到了一场强军故事会,再次感受到战斗文化催生的巨大力量——

  在东北老航校旧址展陈中心内,一个个立足战位谋打赢的先锋故事彰显人民空军与时俱进敢创新、加力奋飞振铁翼的昂扬朝气。“问新长征路上,谁能决胜长空?看我,看我,新时代的强军先锋!”故事会结束时,全场官兵齐声高唱《强军先锋》,让人热血沸腾。

  金色的胜战航程上,战斗文化将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