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部战区空军开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战斗文化品牌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北部战区空军开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战斗文化品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8-24 11:13

胜战航程中的“文化引擎”

■王学刚 李 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学峰

 

北部战区空军充分发挥强军文化在战斗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使战斗文化成为官兵建功强军事业的重要支撑。图为该部某旅开展飞行训练。李森摄

  彰显能打仗、打胜仗的价值追求,培育激发战斗精神,是强军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近年来,北部战区空军充分利用“人民空军起飞发祥地”“抗美援朝空战起飞地”的历史底蕴,提炼“让起飞之源蓄足领飞之势,把发祥之地建成发展高地”“两飞两地”的战斗文化建设理念。他们不断开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战斗文化品牌,厚植新时代革命军人胜战基因,使战斗文化成为官兵建功强军事业的重要支撑。

  ——编 者

  一

  盛夏时节,辽宁丹东,群山青翠,漫江碧透。

  70多年前,志愿军空军战机正是从这里的浪头机场跑道上起飞,扑向敌阵,以令敌闻风丧胆的“空中拼刺刀”精神,打出了一条“米格走廊”,留下赫赫威名。

  从跑道位置向西南方行进,爬上一座丘陵的顶部,我们来到当年志愿军空军的地下指挥室入口。

  室外暑气蒸腾,室内却非常湿冷。指挥室仅两间主室,复原了战争期间的陈设。环顾四周,狭小的空间里摆放着铺展敌我态势图的粗木圆桌,小小写字桌上有几部电台。

  “不来现地看看,谁又能想到,志愿军空军就是在这样的陋室内运筹帷幄,打破了强敌不可战胜的‘神话’。”某旅干事孙馨义深有感触地说。

  像这座指挥室一样,一座座战斗旧址,承载着人民空军一路走来的苦难辉煌,见证人民空军的胜战历史,是红色血脉薪火相传的精神地标。如何把这些战斗旧址建设好、使用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北部战区空军作出了一系列探索。

  他们积极修缮包括“一所、四室、一部、一园”(“空联司”地下指挥所、4个一线轮战机场的地下指挥室、空军俱乐部、大堡志愿军空军烈士陵园)在内的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作战旧址群。在建设过程中,该部以志愿军空军参战3个阶段为主线,查阅整理文字资料40余万字、征集历史图片2100余幅、手绘作战挂图20余幅,还实地走访27位志愿军空军老英雄及其后代,搜集整理大量战斗故事,让战斗历史的呈现更加真实、生动。

  在抗美援朝空战起飞地旧址中,有一张照片令很多前来参观的官兵印象深刻——在飞机照相机“十”字视野中,一架敌机占了照片右上格将近一半的大小,机身涂装清晰可见。

  飞行员们知道,这代表着敌我两机的距离“极为接近”。

  照片背后,是时年19岁的志愿军飞行员陶伟一段惊险至极的战斗经历。

  1953年5月17日,朝鲜战场上空。在遭遇敌机围攻、长机被击落的情况下,陶伟驾僚机孤军奋战。

  战斗中,敌机仗着飞机的先进性能,来了个“急刹车”,想让陶伟的飞机冲到前面,成为靶子。“我赶紧把飞机拉起来,再机头向下一个翻滚,这样飞机头正好对着敌机。” 陶伟说,“我三炮齐发,一边发炮一边向前开。敌机凌空爆炸,碎片贴着我的座舱飞过……”旧址陈列着一本厚厚的战斗故事集,我们从中看到了这段惊险回忆。

  经过测算,陶伟击落敌机时与其距离为120米。这位刚从航校毕业不久、飞行时间仅有100多个小时的年轻飞行员,创造了志愿军空军最短距离击落美机的纪录。

  “老英雄说,自己和战友当时是抱着‘宁愿血洒蓝天,撞也要把敌机撞下来’的信念升空作战的。战场上,生死就在一瞬间。老英雄的战斗经历正说明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如今我们的飞机比那时更先进了,但我们依然有与敌死战的勇气胆气!”参观后,飞行员李飞说。

  过往与当下产生共鸣,英雄与自己有了情感的“连接点”,历史深处的力量便显现出来。那是精神的洗礼,点燃了斗志,砥砺了血性。

  借珍贵文物触摸历史、以鲜活事例讲述历史。如今,在该部修缮的这些战斗旧址中,不仅有实物,还有故事;不仅有故事,还能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战斗经历,切身感受英雄们当年的浴血拼杀。

  “当年的战斗渐渐远去,但我们要尽可能拉近光辉战史与年轻官兵的距离,充分发挥战史的教育、鼓舞作用。”该战区空军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依托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作战旧址群,多波次组织官兵参观见学、开展仪式教育;坚持历史重现与艺术升华相结合,以4个主战机场战斗历程为线索,深度挖掘战史战例战将和战斗故事,形成书籍、画册、话剧、微视频、纪念章等一系列文化产品;不断在追寻战斗航迹中打造教育阵地,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实地接受“两飞两地”的战斗文化熏陶。

  二

  清晨的牡丹江,一轮初阳跃出江面,洒下一片金光。

  “东北老航校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77年前,老航校前辈们正是从我旅所在机场驾机起飞……”某旅营区的东北老航校旧址展陈中心内,解说员张铭烁为参观者解说。

  “讲好英雄故事是我们的责任。”张铭烁自信地说:“现在我不仅能讲英雄的战斗事迹,还能讲述英雄们的成长经历,能让战友们更好地了解英雄、学习英雄。”

  这种自信,源于一场“并不成功”的讲解。

  几年前,该旅组织新兵参观见学,张铭烁把所有重要节点的历史故事和典型人物简介背得滚瓜烂熟。

  “具体的战斗经历能不能再介绍一下?”“飞行员吉翔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

  自由参观环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提问让张铭烁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下功夫,这次讲解“并不成功”。

  “除了英雄名字,官兵还可以记住什么?除了故事简介,大家还能了解什么?”“如何深盘‘家底’、细数‘家珍’,挖掘红色基因的‘富矿’?”那年夏天,在该战区空军召开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该旅把这一系列问题提了出来。

  “红色是‘两飞两地’战斗文化最鲜亮的底色”“要架起一座历史联通现实的‘桥梁’,让革命英雄与年轻官兵实现‘穿越时空的对话’”……大家决心将打造“两飞两地”战斗文化、助力官兵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加以研究。

  一场场多元素呈现的先锋故事会、一堂堂生动鲜活的军史教育课、一次次红色历史题材的文艺演出……该战区空军建成战斗意志培塑中心,体系推进军史场馆建设,广泛开展“党史馆里讲党课、军史馆里话军魂”活动,拍摄“讲述北疆故事”专题片,组织创演战歌《强军先锋》,在深度开掘红色文化资源上持续努力。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今年7月,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该部创演的取材于真实战斗故事的主题情景剧《人民空军从这里战斗起飞》,又一次在浪头机场演出。

  飞行员“大河”本约好与同在战场的妹妹在机场见面。不想,敌机突然来袭,“大河”起飞迎敌,再未返航,“等妹妹来一起吃饺子”竟成遗言……舞台上的妹妹流泪吃着茴香馅饺子,大屏幕则播放着2018年孙淑云老人到空军航空博物馆抚摸飞机、缅怀哥哥的感人画面。

  剧中的这处细节直抵人心,催人泪下,让中士张程辉和不少战友湿了眼眶。张程辉说:“这里是英雄辈出的热土。在这里当兵,我们天然地跟英雄更加亲近,也更加明白肩上的责任。”

  三

  “又是临界状态。”

  酷暑时节,飞行员高中强驾驶战机一飞冲天,与战友展开对抗训练。短短几个回合,他凌厉出击,多次逼近临界状态,对抗激烈程度让人心跳加速。

  高中强所在大队是人民空军首批组建、首支参战、首获胜绩的英雄部队。2019年7月,该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强军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

  这个大队保持着一项传统——每次执行任务前,官兵都会在首任大队长李汉雕像前宣誓,誓以空战英雄为榜样,不畏生死、夺取胜利。

  大家说,每次宣誓,都是在告诉英雄前辈,我们会时刻保持战斗状态,做好随时起飞迎敌的战斗准备。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大队涌现了首创击落敌机的首任大队长李汉、首创近战歼敌的陶伟、首创夜战歼敌的侯书军等一批战斗英雄。”高中强说,“我们后来人深感光荣,也倍感压力。”

  怀揣对胜战和荣誉的追求,高中强和战友在一次次险难任务中接受挑战,快速成长。高中强先后创下所在旅飞行最近、最低、最远等多项纪录——“近到能看清对面战机机舱内的对方飞行员”“低到仿佛在一个‘大碗’里飞,海上的涌浪好像能沾湿飞机翅膀”“远到跨越多个地域、途经多个海域,训练数据实现全面突破,返航时航油已接近最低告警”。

  “‘两飞两地’战斗文化塑造着官兵的品格气质,孕育着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我们振翅高飞的力量源泉和‘引擎’”,该战区空军领导总结道。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两飞两地”战斗文化对战斗力的“贡献率”,他们持续深化“学党史、铸忠诚、强备战,我为北疆提战力”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时刻紧绷打仗这根弦、时刻肩扛打赢这份担、时刻磨砺能力这把剑、时刻等候出征这声令”“四个时刻”战备教育。

  战斗实践孕育战斗文化,战斗文化加速战斗力提升。全时待战、随时能战,已成为该部官兵的行动自觉。他们在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多次获得“金头盔”“金飞镖”“天鹰杯”“金盾牌”等荣誉,部队战斗力水平拔节攀升。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英雄最好的致敬,就是成为英雄。采访临近结束,我们听到了一场强军故事会,再次感受到战斗文化催生的巨大力量——

  在东北老航校旧址展陈中心内,一个个立足战位谋打赢的先锋故事彰显人民空军与时俱进敢创新、加力奋飞振铁翼的昂扬朝气。“问新长征路上,谁能决胜长空?看我,看我,新时代的强军先锋!”故事会结束时,全场官兵齐声高唱《强军先锋》,让人热血沸腾。

  金色的胜战航程上,战斗文化将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直播|作物科学与农业现代化

  • “蛟龙号”完成科考最后一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水利枢纽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今年9月12日是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30周年的日子。
2024-09-12 10:26
新中国成立75年,写下了农业发展巨变的伟大历史篇章。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气,让农民世代居住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了新希望。
2024-09-12 10:24
记者调查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网络支付设置,这些支付手段在为网购服务提供便利的同时,却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甚至有时候一不小心误操作就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花了钱。
2024-09-12 10:23
9月12日是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预防出生缺陷,守护生命起点健康”。
2024-09-12 10:21
截至9月9日16时,海南省12345热线受理涉及台风“摩羯”的相关诉求60536件,办结45964件。
2024-09-12 10:15
10日,首批6辆身着轻薄碳纤维复合材料“外衣”的重载铁路货车缓缓驶出生产线,展现出轻量化智能化的“科技范”,标志着全球首批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重载铁路货车正式下线。
2024-09-11 04:25
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AI(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出现,AI绘画加速发展。AI绘画是继CG绘画(计算机生成绘画,即在平面设计软件辅助下进行绘画)、DSE绘画(数字特效绘画,
2024-09-11 04:25
NGC 4278具有致密的对称射电喷流结构和相对较弱的射电辐射,但其甚高能伽马射线辐射效率却显著高于射电星系,与耀变体相当。
2024-09-11 09:57
记者1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当天,该院165所铜川试验中心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圆满成功。
2024-09-11 09:56
9日,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联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2023》和《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2024》。
2024-09-11 04:2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消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消费能力,
2024-09-10 04:10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是极度贫瘠还是丰富,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传统观点认为,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供给极度贫瘠。然而,最新的研究成果颠覆了这一观点。
2024-09-10 10:23
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常常难以找到满意的服务商,服务商有时也无法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取得企业信任。
2024-09-10 10:20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吉林省正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守护着“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4-09-10 10:17
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项目9日正式投产。投产后天津LNG接收站正式迈入千万吨级LNG接收站行列,
2024-09-10 04:10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介绍,我国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2024-09-09 10:16
与MCN一起打造出海内容繁荣生态。
2024-09-10 10:20
正是中国力量,让今天的中国铁路网覆盖全国99%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网覆盖96%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成为现代化中国壮阔征程上的绚丽篇章。
2024-09-09 10:14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还需重视培养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青少年在创新过程中的自信心。
2024-09-09 10:09
朱先生一生科研硕果累累,获奖20余项,发表论文210多篇,研究成果形成了五本专著。
2024-09-09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