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四军伤员吴志勤那段生死邂逅,带我们回到艰苦卓绝的岁月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新四军伤员吴志勤那段生死邂逅,带我们回到艰苦卓绝的岁月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8-15 09:4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投降。

  牢记历史,缅怀英雄,踔厉奋发,矢志强军,是新时代革命军人应有的品格与担当。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从一个独特视角,再次回眸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并感悟其中凝聚的伟大抗战精神。

——编 者

  烽火邂逅

  战争,如一双神奇的巨手,有时会残忍地把血肉亲情生生拆散,时而也会缔结出曲折深长的生死情缘。抗战烽火已然消逝70多年,今天当我们回眸新四军伤员吴志勤经历的那段生死邂逅,那激荡血脉的岁月真情依然如歌如吟。

  一

  苏南山村,盛夏的黄昏,残阳如血。

  从昏迷中醒来,右腿中弹躺在担架上的新四军伤员吴志勤费力地睁开眼睛,耳畔犹是一波波枪声和爆炸声,眼前却是一张年轻女子清秀的脸庞,深潭似的眸子里流溢出深深的焦灼。

  这是1941年8月的一天。吴志勤时任新四军第6师第18旅第52团第1连指导员,年轻女子则是新四军第6师后方医院的护士陈冰。此刻,吴志勤还不知道,这次战场邂逅缔结的战友情谊,将会演绎成他一生的牵挂。

  1941年7月,日伪军1.5万余人在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清乡”,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将抗日民主根据地一口吞噬。

  为撕开鬼子设置的包围圈,新四军第52团派遣吴志勤担任队长,率领由50多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于7月31日夜对日伪军设在望亭车站的外围据点展开突袭。突击队仅用15分钟就将据点日伪军一个中队全部歼灭。激战中,领头冲锋的吴志勤被子弹打中右腿。

  新四军夜袭战如同虎口拔牙。日寇恼羞成怒,立即调集重兵对望亭车站区域实施“围剿”。为避敌锋芒,8月下旬,新四军第52团奉命紧急北撤。鉴于突出包围圈行动凶险难测,重伤员被留下就地隐蔽。其中,分散到茅塘桥一带的重伤员共4人,即团组织股股长葛永和,指导员吴志勤、裘亦明,排长李小根。上级特地抽调师野战医院护士陈冰负责护理伤员,团警卫连14岁的小战士周宝根担任护卫任务。

  陈冰是个上海姑娘,前一年才从上海一家医院来到根据地参加新四军,虽然只有19岁,但护理经验丰富且机智勇敢。在日寇严酷封锁下,根据地药品奇缺,留给陈冰的只有一把镊子和几卷纱布。4位伤员负伤后还没来得及做手术取出弹片,就紧随部队昼夜行军。此时,他们分散隐蔽在相邻的几个村庄里,医治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到陈冰肩上。

  缺少药品是个天大的难题。陈冰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夜里挎着小竹篮,奔波于几个村庄间,用盐水为伤员消毒伤口。时值夏日,加上经常要应对日伪军的搜捕,伤员们伤口开始化脓。8月底,葛永和、裘亦明因伤势恶化相继牺牲,吴志勤也由于腿部感染,生命危在旦夕。

  二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竹床上,映得吴志勤失血的脸庞愈加苍白。这是祥仁村王老伯家,吴志勤伪装的身份是老伯的儿子。

  分散蛰伏不过半月,已有两位伤员相继牺牲,让陈冰内心承受了巨大压力。此刻,坐在竹床边的姑娘秀眉紧蹙。吴志勤已经连续两天高热不退,昏迷中还在喊着“机枪手,快压制敌人火力!”那撕心裂肺的呓语,让发怔的陈冰潸然泪下。寻思再三,陈冰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天刚蒙蒙亮,她就挎着小竹篮出了门。

  她挨个村庄地奔走打听,只说弟弟上山打柴跌断了腿,着急找医生来救治。在乡亲们的指点下,第二天傍晚,陈冰终于在梅村找到了隐居乡下的西医张福康。

  50岁出头的张福康曾留洋学医,抗战爆发后便毅然归国,开了家诊所行医济世,暗地里悄悄地给抗日武装送医送药。听完陈冰的讲述后,张福康突然伸出右手弯下拇指,将四根指头伸直竖在胸前问道:“你们是这个?”陈冰脸上掠过一丝犹豫的神情,旋即抿嘴郑重地点了点头。经过短暂的思考,张福康坚定地点点头:“走!”

  到达祥仁村已是深夜。在检查完吴志勤的伤势后,张福康的脸上出现了踌躇而痛苦的神情。他正面临一道无法绕过的难题,那就是既没有手术器械,也没有麻药碘酒。望着命悬一线的年轻战士,他再一次点头并从牙齿缝里蹦出一个字——“做!”

  吴志勤被绑在一条长凳子上,一盏马灯闪着昏暗的光,张福康手持一柄修脚刀,划开了伤员满是脓血的腐肉。张福康不知道究竟有几块弹片,扎在哪些位置,只能靠刀尖触碰的感觉来寻找。吴志勤的嘴巴已被勒上数道绑腿带,但“嘘嘘嘘”的抽气声显示出他正承受着剧痛。

  “叮当!”茅屋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一般,3声金属片掉在瓷碗里发出清脆的声响。张福康轻轻按压伤员的小腿髌骨挤出脓血,并检查伤口周围是否还有残留的异物。

  处理完伤口后,张福康将路边采集的金钱草搁在碗中捣烂,敷在伤口处,再用纱布包扎好。做完这一切,他长吁一口气,一屁股跌坐在木凳上,而吴志勤早已因疼痛陷入昏厥。

  赶回梅村前,张福康叮嘱陈冰:每天早晨用盐水洗净伤口,再以捣烂的药浆匀敷,不出半个月伤口就能长好。

  三

  取出弹片后的第三天,吴志勤终于醒来。他怔怔地瞅着正蹲在床前给自己换药的陈冰,这是一张清秀的瓜子脸,零散的一绺刘海半遮着乌黑的秀眉,微翘的鼻尖上沁出了几颗晶亮的汗珠。因为专注于换药,她甚至没顾得上捋一把秀发、擦一把汗水,更没觉察到悄然醒转的伤员正痴痴地打量着自己。

  此时,主力部队已经转移到外线,根据地的形势愈发严峻。陈冰与房东王老伯悄悄地把吴志勤驮到后山的青莲庙,给他剃光了头,换上僧衣挂上佛珠,化装成僧人以躲避日伪军搜捕。

  送吴志勤上山后,陈冰仍住在村里,因为邻村还隐蔽着另一名伤员李小根。风声鹤唳的日子里,陈冰冒着巨大危险趁夜穿梭于邻村和青莲庙之间,给两名伤员轮番消毒换药。

  孰料,陈冰的隐秘行动躲过了日伪军的耳目,却招来无赖之徒的觊觎。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当地一个姓高的恶霸派3名歹徒,蹿到茅屋堵住了正要出门的陈冰。歹徒们口出狂言:高大少有钱有势,跟了他,保你享尽清福。

  陈冰陡然一惊,虽然自己篮中藏有手枪,可歹徒个个膀大腰圆,强行抗拒必然会暴露行踪。这时,她听见后门“吱呀”一声轻响,知道房东大娘去搬救兵了,便假装沉吟思索拖延时间。

  歹徒见威逼利诱不成,便掏出一卷绳索要强行捆绑。就在这危急当口,屋外突然传来阵阵呼喊声,是青壮乡邻得讯赶来相救。

  这场意外闹剧虽然有惊无险,但住在村里已然不安全了。陈冰冒雨赶到青莲庙,与吴志勤商量下一步的对策。吴志勤当即劝她先撤离险境,自己则与李小根一道进山躲藏,待伤势好转就去找部队。

  陈冰听了这话,脸色骤变,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走,照顾伤员是我的任务,我的阵地就在这里!”这一夜,陈冰就靠在寺庙佛堂的香案上打了个盹。

  黎明时分,两名地下交通员匆匆赶到寺庙,将吴志勤秘密转移到鸿山铁山寺,又于次日夜晚将李小根也接到铁山寺。于是,吴志勤仍然以僧人的身份作掩护,李小根扮作香客,而陈冰则隐身于山腰一间弃用的空屋里。

  四

  仅仅平静了几天,鬼子就侦测到有陌生人藏身于寺庙中,迅速对这一带的寺庙逐个展开严密搜查。这天清晨,陈冰正在给吴志勤换药,铁山寺的米法师父急匆匆地赶来报信:一小队日军正气势汹汹地向铁山寺扑来。

  情况危急,陈冰不等交通员赶到,立刻独自带领两名伤员转移。三人刚刚攀上岭头,就远远看见鬼子冲锋一般地扑向铁山寺。吴志勤的腿伤尚未好利落,陈冰用胳膊架着他小步挪走,李小根则先行一步探路。刚走出一片林子,草丛中突然冲出数个鬼子,李小根迅即掉头奔跑呼喊。随着一阵密集的枪响,他倒在了血泊中。

  李小根舍身示警的呼喊声,犹如壮烈的生命绝唱在峰峦间回响,让陈冰仿佛跌入冰窖般周身彻寒。蓦地,山风呼啸,豆大的雨点噼啪而下,视线和声响霎时都被雨幕隔断,她迅速拉起吴志勤朝山下疾奔而去。

  也不知跑了多久,翻过多少道山岗,陈冰直觉已是远离追兵,才让吴志勤靠在一棵大树下喘口气。陈冰沉思片刻,对吴志勤说:“前面就是湖浜水网,咱们装扮成一对逃难的小夫妻,那里的乡亲定会帮助我们,还可以借水路穿过鬼子的封锁线。”

  他们很快就遇上了一对渔民夫妇。善良的大姐得知他们是新四军,立刻拉着他们躲进船舱,端上刚做好的饭菜。之后数日,渔船在层层封锁中寻找着突围路径。他们发现,湖面不仅有日军冲锋舟日夜巡逻,湖中很多土墩上也埋伏有暗哨。

  水路既堵,陈冰和吴志勤只好上岸另寻脱险之路。他们白天藏身田野中养足精神,夜晚出来找老乡探问情况,稍稍吃点粗粮剩饭就匆匆地跋涉赶路。到第六天夜晚,他们竟然在洪斗村与地下交通员陈耀明不期而遇。得知两位新四军战友身陷困境,陈耀明立即着手实施解救行动。经过两天奔波,他设法为陈冰和吴志勤弄到两张通行证。

  五

  初秋的清晨,薄纱般的晨霭中弥漫着浓郁的稻花清香。刘潭桥码头,走来两位手臂相挽的年轻人,女子穿着一身蓝印碎花褂子,头裹着紫色纱巾;男子身着靛青长衫,手提一只荆条箱,俨然如一对回门省亲的新婚夫妻。

  有了通行证,两人顺利通过日军重重盘查,登上开往苏州的船。此前在谋划撤离方案时,陈冰将手枪交给陈耀明保管,并商定到达苏州后,她乘火车去上海寻找党组织,吴志勤则返回无锡老家继续养伤,待伤愈后重返部队。

  又是一个晌午,天低云晦,远山如黛。分别在即,陈冰与吴志勤对望良久,无须太多的言语交流,那盈满眼神中的感慨和牵挂道明了一切。从部队北撤、就地隐蔽,到辗转避险、苏州分别,他们并肩战斗了66个日夜。那是与凶残魔鬼殊死搏击的艰难跋涉,分散隐蔽茅塘桥一带的4名伤员中有3人牺牲,小战士周宝根则是在化装成乞丐侦察情报时被鬼子抓住,任凭拷打审讯坚贞不屈而惨遭杀害。

  经历过这趟生死邂逅,与几位战友尤其是陈冰缔结的烽火情缘,让吴志勤铭记一生。而陈冰经历了这场血与火的淬炼,曾经柔弱似水的姑娘从此有了铁铸一般的刚强。

  吴志勤原名吴凤耕,是电影《沙家浜》中“18棵青松”的原型之一,1939年2月参加新四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等,屡立战功。

  苏州分别后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年代,吴志勤抓住一切机会打探陈冰的讯息。直到2016年以94岁高龄辞世,他依然没有得到陈冰的任何消息,更没有盼来日夜渴望的战友重逢,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陈冰是一位剑胆琴心的巾帼英雄,她必定仍然在勇敢而不懈地战斗。(章熙建)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重庆巴南:非遗展演迎新春

  • 宁夏贺兰:乡村大集年味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