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四军伤员吴志勤那段生死邂逅,带我们回到艰苦卓绝的岁月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新四军伤员吴志勤那段生死邂逅,带我们回到艰苦卓绝的岁月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8-15 09:4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投降。

  牢记历史,缅怀英雄,踔厉奋发,矢志强军,是新时代革命军人应有的品格与担当。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从一个独特视角,再次回眸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并感悟其中凝聚的伟大抗战精神。

——编 者

  烽火邂逅

  战争,如一双神奇的巨手,有时会残忍地把血肉亲情生生拆散,时而也会缔结出曲折深长的生死情缘。抗战烽火已然消逝70多年,今天当我们回眸新四军伤员吴志勤经历的那段生死邂逅,那激荡血脉的岁月真情依然如歌如吟。

  一

  苏南山村,盛夏的黄昏,残阳如血。

  从昏迷中醒来,右腿中弹躺在担架上的新四军伤员吴志勤费力地睁开眼睛,耳畔犹是一波波枪声和爆炸声,眼前却是一张年轻女子清秀的脸庞,深潭似的眸子里流溢出深深的焦灼。

  这是1941年8月的一天。吴志勤时任新四军第6师第18旅第52团第1连指导员,年轻女子则是新四军第6师后方医院的护士陈冰。此刻,吴志勤还不知道,这次战场邂逅缔结的战友情谊,将会演绎成他一生的牵挂。

  1941年7月,日伪军1.5万余人在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清乡”,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将抗日民主根据地一口吞噬。

  为撕开鬼子设置的包围圈,新四军第52团派遣吴志勤担任队长,率领由50多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于7月31日夜对日伪军设在望亭车站的外围据点展开突袭。突击队仅用15分钟就将据点日伪军一个中队全部歼灭。激战中,领头冲锋的吴志勤被子弹打中右腿。

  新四军夜袭战如同虎口拔牙。日寇恼羞成怒,立即调集重兵对望亭车站区域实施“围剿”。为避敌锋芒,8月下旬,新四军第52团奉命紧急北撤。鉴于突出包围圈行动凶险难测,重伤员被留下就地隐蔽。其中,分散到茅塘桥一带的重伤员共4人,即团组织股股长葛永和,指导员吴志勤、裘亦明,排长李小根。上级特地抽调师野战医院护士陈冰负责护理伤员,团警卫连14岁的小战士周宝根担任护卫任务。

  陈冰是个上海姑娘,前一年才从上海一家医院来到根据地参加新四军,虽然只有19岁,但护理经验丰富且机智勇敢。在日寇严酷封锁下,根据地药品奇缺,留给陈冰的只有一把镊子和几卷纱布。4位伤员负伤后还没来得及做手术取出弹片,就紧随部队昼夜行军。此时,他们分散隐蔽在相邻的几个村庄里,医治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到陈冰肩上。

  缺少药品是个天大的难题。陈冰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夜里挎着小竹篮,奔波于几个村庄间,用盐水为伤员消毒伤口。时值夏日,加上经常要应对日伪军的搜捕,伤员们伤口开始化脓。8月底,葛永和、裘亦明因伤势恶化相继牺牲,吴志勤也由于腿部感染,生命危在旦夕。

  二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竹床上,映得吴志勤失血的脸庞愈加苍白。这是祥仁村王老伯家,吴志勤伪装的身份是老伯的儿子。

  分散蛰伏不过半月,已有两位伤员相继牺牲,让陈冰内心承受了巨大压力。此刻,坐在竹床边的姑娘秀眉紧蹙。吴志勤已经连续两天高热不退,昏迷中还在喊着“机枪手,快压制敌人火力!”那撕心裂肺的呓语,让发怔的陈冰潸然泪下。寻思再三,陈冰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天刚蒙蒙亮,她就挎着小竹篮出了门。

  她挨个村庄地奔走打听,只说弟弟上山打柴跌断了腿,着急找医生来救治。在乡亲们的指点下,第二天傍晚,陈冰终于在梅村找到了隐居乡下的西医张福康。

  50岁出头的张福康曾留洋学医,抗战爆发后便毅然归国,开了家诊所行医济世,暗地里悄悄地给抗日武装送医送药。听完陈冰的讲述后,张福康突然伸出右手弯下拇指,将四根指头伸直竖在胸前问道:“你们是这个?”陈冰脸上掠过一丝犹豫的神情,旋即抿嘴郑重地点了点头。经过短暂的思考,张福康坚定地点点头:“走!”

  到达祥仁村已是深夜。在检查完吴志勤的伤势后,张福康的脸上出现了踌躇而痛苦的神情。他正面临一道无法绕过的难题,那就是既没有手术器械,也没有麻药碘酒。望着命悬一线的年轻战士,他再一次点头并从牙齿缝里蹦出一个字——“做!”

  吴志勤被绑在一条长凳子上,一盏马灯闪着昏暗的光,张福康手持一柄修脚刀,划开了伤员满是脓血的腐肉。张福康不知道究竟有几块弹片,扎在哪些位置,只能靠刀尖触碰的感觉来寻找。吴志勤的嘴巴已被勒上数道绑腿带,但“嘘嘘嘘”的抽气声显示出他正承受着剧痛。

  “叮当!”茅屋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一般,3声金属片掉在瓷碗里发出清脆的声响。张福康轻轻按压伤员的小腿髌骨挤出脓血,并检查伤口周围是否还有残留的异物。

  处理完伤口后,张福康将路边采集的金钱草搁在碗中捣烂,敷在伤口处,再用纱布包扎好。做完这一切,他长吁一口气,一屁股跌坐在木凳上,而吴志勤早已因疼痛陷入昏厥。

  赶回梅村前,张福康叮嘱陈冰:每天早晨用盐水洗净伤口,再以捣烂的药浆匀敷,不出半个月伤口就能长好。

  三

  取出弹片后的第三天,吴志勤终于醒来。他怔怔地瞅着正蹲在床前给自己换药的陈冰,这是一张清秀的瓜子脸,零散的一绺刘海半遮着乌黑的秀眉,微翘的鼻尖上沁出了几颗晶亮的汗珠。因为专注于换药,她甚至没顾得上捋一把秀发、擦一把汗水,更没觉察到悄然醒转的伤员正痴痴地打量着自己。

  此时,主力部队已经转移到外线,根据地的形势愈发严峻。陈冰与房东王老伯悄悄地把吴志勤驮到后山的青莲庙,给他剃光了头,换上僧衣挂上佛珠,化装成僧人以躲避日伪军搜捕。

  送吴志勤上山后,陈冰仍住在村里,因为邻村还隐蔽着另一名伤员李小根。风声鹤唳的日子里,陈冰冒着巨大危险趁夜穿梭于邻村和青莲庙之间,给两名伤员轮番消毒换药。

  孰料,陈冰的隐秘行动躲过了日伪军的耳目,却招来无赖之徒的觊觎。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当地一个姓高的恶霸派3名歹徒,蹿到茅屋堵住了正要出门的陈冰。歹徒们口出狂言:高大少有钱有势,跟了他,保你享尽清福。

  陈冰陡然一惊,虽然自己篮中藏有手枪,可歹徒个个膀大腰圆,强行抗拒必然会暴露行踪。这时,她听见后门“吱呀”一声轻响,知道房东大娘去搬救兵了,便假装沉吟思索拖延时间。

  歹徒见威逼利诱不成,便掏出一卷绳索要强行捆绑。就在这危急当口,屋外突然传来阵阵呼喊声,是青壮乡邻得讯赶来相救。

  这场意外闹剧虽然有惊无险,但住在村里已然不安全了。陈冰冒雨赶到青莲庙,与吴志勤商量下一步的对策。吴志勤当即劝她先撤离险境,自己则与李小根一道进山躲藏,待伤势好转就去找部队。

  陈冰听了这话,脸色骤变,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走,照顾伤员是我的任务,我的阵地就在这里!”这一夜,陈冰就靠在寺庙佛堂的香案上打了个盹。

  黎明时分,两名地下交通员匆匆赶到寺庙,将吴志勤秘密转移到鸿山铁山寺,又于次日夜晚将李小根也接到铁山寺。于是,吴志勤仍然以僧人的身份作掩护,李小根扮作香客,而陈冰则隐身于山腰一间弃用的空屋里。

  四

  仅仅平静了几天,鬼子就侦测到有陌生人藏身于寺庙中,迅速对这一带的寺庙逐个展开严密搜查。这天清晨,陈冰正在给吴志勤换药,铁山寺的米法师父急匆匆地赶来报信:一小队日军正气势汹汹地向铁山寺扑来。

  情况危急,陈冰不等交通员赶到,立刻独自带领两名伤员转移。三人刚刚攀上岭头,就远远看见鬼子冲锋一般地扑向铁山寺。吴志勤的腿伤尚未好利落,陈冰用胳膊架着他小步挪走,李小根则先行一步探路。刚走出一片林子,草丛中突然冲出数个鬼子,李小根迅即掉头奔跑呼喊。随着一阵密集的枪响,他倒在了血泊中。

  李小根舍身示警的呼喊声,犹如壮烈的生命绝唱在峰峦间回响,让陈冰仿佛跌入冰窖般周身彻寒。蓦地,山风呼啸,豆大的雨点噼啪而下,视线和声响霎时都被雨幕隔断,她迅速拉起吴志勤朝山下疾奔而去。

  也不知跑了多久,翻过多少道山岗,陈冰直觉已是远离追兵,才让吴志勤靠在一棵大树下喘口气。陈冰沉思片刻,对吴志勤说:“前面就是湖浜水网,咱们装扮成一对逃难的小夫妻,那里的乡亲定会帮助我们,还可以借水路穿过鬼子的封锁线。”

  他们很快就遇上了一对渔民夫妇。善良的大姐得知他们是新四军,立刻拉着他们躲进船舱,端上刚做好的饭菜。之后数日,渔船在层层封锁中寻找着突围路径。他们发现,湖面不仅有日军冲锋舟日夜巡逻,湖中很多土墩上也埋伏有暗哨。

  水路既堵,陈冰和吴志勤只好上岸另寻脱险之路。他们白天藏身田野中养足精神,夜晚出来找老乡探问情况,稍稍吃点粗粮剩饭就匆匆地跋涉赶路。到第六天夜晚,他们竟然在洪斗村与地下交通员陈耀明不期而遇。得知两位新四军战友身陷困境,陈耀明立即着手实施解救行动。经过两天奔波,他设法为陈冰和吴志勤弄到两张通行证。

  五

  初秋的清晨,薄纱般的晨霭中弥漫着浓郁的稻花清香。刘潭桥码头,走来两位手臂相挽的年轻人,女子穿着一身蓝印碎花褂子,头裹着紫色纱巾;男子身着靛青长衫,手提一只荆条箱,俨然如一对回门省亲的新婚夫妻。

  有了通行证,两人顺利通过日军重重盘查,登上开往苏州的船。此前在谋划撤离方案时,陈冰将手枪交给陈耀明保管,并商定到达苏州后,她乘火车去上海寻找党组织,吴志勤则返回无锡老家继续养伤,待伤愈后重返部队。

  又是一个晌午,天低云晦,远山如黛。分别在即,陈冰与吴志勤对望良久,无须太多的言语交流,那盈满眼神中的感慨和牵挂道明了一切。从部队北撤、就地隐蔽,到辗转避险、苏州分别,他们并肩战斗了66个日夜。那是与凶残魔鬼殊死搏击的艰难跋涉,分散隐蔽茅塘桥一带的4名伤员中有3人牺牲,小战士周宝根则是在化装成乞丐侦察情报时被鬼子抓住,任凭拷打审讯坚贞不屈而惨遭杀害。

  经历过这趟生死邂逅,与几位战友尤其是陈冰缔结的烽火情缘,让吴志勤铭记一生。而陈冰经历了这场血与火的淬炼,曾经柔弱似水的姑娘从此有了铁铸一般的刚强。

  吴志勤原名吴凤耕,是电影《沙家浜》中“18棵青松”的原型之一,1939年2月参加新四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等,屡立战功。

  苏州分别后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年代,吴志勤抓住一切机会打探陈冰的讯息。直到2016年以94岁高龄辞世,他依然没有得到陈冰的任何消息,更没有盼来日夜渴望的战友重逢,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陈冰是一位剑胆琴心的巾帼英雄,她必定仍然在勇敢而不懈地战斗。(章熙建)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追思英烈

  • 杭州亚运会|亚运头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