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致敬
抗美援朝老兵
追忆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精神
70多年前,有两位风华正茂的少年,带着舍生忘死的精神走向战场,只为心中保家卫国求和平的信念。70多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兵逄恩生、高宝珍,聆听他们身经百战、见证和平的抗美援朝故事。
逄恩生
见证生死的战地军医
1932年,逄恩生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虽然贫困,家里仍然顶着压力供他读书。十几岁小学毕业的逄恩生目睹了日军的残暴统治,“当时我是在学校里学习,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对咱们中国人抢杀、掠夺,非常的可恨,当时怀着这个心情就报名入伍了。”不到十五岁的逄恩生因为身躯瘦弱,被分配到西海军分区的卫生学校,学习了一年的生理解剖、急救、护理等医疗知识。
图丨逄恩生年轻时的军装照
1949年3月份,他随部队参加渡江战役,并一路行军直到上海。转眼间到了1950年深秋,随着党中央一声令下,逄恩生跟着部队奔赴朝鲜战场。“朝鲜战场上冬季漫长,十分寒冷,大家就半饥半饱,靠吃雪和炒面维持生存。即便如此,也要时刻铭记——爱护朝鲜人民的一草一木的命令,遵规守纪。”逄恩生回忆,当时天气寒冷,大家就只能靠着相互依偎取暖过夜,因为军队纪律严格,即使是一把稻草,也不能拿老百姓的。
图丨逄恩生接受采访
环境艰苦,但逄恩生坚定的信念不曾动摇,当战友牺牲的消息频繁传来时,他就将悲痛埋在心底继续同敌人战斗。“入朝作战时,敌方的武器十分厉害,飞机、大炮,一天到晚轰隆隆的到处乱扔炸。刚开始我的心情也非常紧张,但转念一想,作为一名士兵,我的唯一信念就是消灭侵略者,所以不怕困难也不怕牺牲。”
战争的残酷,让流血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十分常见。“有的时候我去执行一个任务,回来之后战友就不在了。”当时的逄恩生就承担着治疗伤员的任务,敌军无视《日内瓦公约》,开着战机到处轰炸,大量俘虏因此伤亡,逄恩生就和战友按照规定,悉心提供救治收容,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图丨逄恩生回顾讲述战争故事
1964年,逄恩生随部队再次前往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战争。历经大大小小残酷的战争,让逄恩生十分渴望和平。“从越南回来后,看到咱们国家一片和平景象,各项建设都在火热推进,我感到十分自豪。”逄恩生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祖国的今天,希望后代不要忘记战争,要在党的带领下,努力参加国家建设,使国家更加兴旺、更加富强。
高宝珍
一往无前传承红色精神
高宝珍1932年出生,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战争前夕,高宝珍所在的136师在广东练兵准备解放台湾,但因为美军集结十六国打到了我国边界丹东(当时为安东),于是上级命令部队急行军赶往朝鲜前线。
因为体弱,高宝珍被要求留守国内,但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坚决向领导提出要去往前线、奔赴战场。当时,高宝珍和几位战友年纪尚小,不懂得战争的残酷,拉住部队参谋用仅有的一个照相机留下了几张珍贵的照片,便匆匆赶赴战场。
图丨高宝珍和战友合影
在动员会上,小战士们个个都是小老虎,他们喊着口号:为胜利不怕牺牲!高宝珍就是一三六师中的一员。一三六师中的老虎英雄连更是入朝第一支上战场的队伍,他们曾经用一个连的兵力打退多于自己10倍的敌军的十五次冲锋,英勇地打出了“白老虎连”的称号。“当时,在板门店附近我军打了几个胜仗,这才迫使美国坐下来和我们进行谈判。”高宝珍回忆道。
图丨高宝珍留存的珍贵影像资料
英勇的一三六师以三打马踏里结束了抗美援朝最后一仗,还参与了最初三八线标识建立及停战协议会议所用房屋建造。“在我们这张照片后面有些简陋的房子,那是我和战友三人在停战后,用双手取材木头和稻草,自己盖的房子,有办公的还有吃饭的小屋。”高宝珍介绍,战时条件残酷,大家都住在坑道,现在可以住上自己盖的房子,觉得很幸福于是照了张相留作纪念。
图丨停战后,高宝珍和战友在自己盖的房子前合影
高宝珍的丈夫也是带病奔赴前线,在战场上艰苦行军导致病情发展,大吐血后冒死运回国内,后经一个月的抢救又主动返回前线。夫妻二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边境,作为党员,他们时刻准备着。对此,高宝珍说:“大敌当前谁都没想过会活着回到祖国,这是最可宝贵的爱国情怀、精神财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高宝珍于1955年转业至教育岗位上,离休后继续从事家庭教育工作14年,给孩子们讲述那段热血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
图丨高宝珍
记者手记
峥嵘岁月里,他们经历腥风血雨,用信念铸就忠诚,用忠诚英勇换来和平。和平年代,他们见证国家发展,传承红色基因,满怀赤诚教导青年一代,牢记历史,用时代担当书写祖国建设的新篇章。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