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战场上,做一颗会思考的“子弹”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战场上,做一颗会思考的“子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7-20 10:15

  一名狙击手和他的11本“狙击笔记”

  ■解放军报记者 黄昆仑 特约记者 童祖静 通讯员 吴晨伟

  盛夏时节,细雨绵绵,雾气升腾,第72集团军某旅一场狙击手射击考核正在紧张进行。

  飘忽的风向、昏暗的光线、高湿的空气,对射击带来较大影响。只见合成四营某连中士沈财生微调瞄准镜,迅速计算射击参数,目光如猎鹰般锐利。

  “砰!砰!砰!”随着沈财生食指轻扣扳机,3声清脆的枪声响彻密林,靶区接连传来捷报:“10环!10环!10环!”

  现场指挥员、营长付海当即竖起大拇指。因天气突变,原计划准备取消射击考核,沈财生认为,雨天射击条件虽然苛刻,弹道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大,但越是困难条件越能提升狙击本领。于是,射击考核得以正常进行。

  来到靶区,沈财生仔细观察弹着点分布,随后从口袋中掏出一个本子,将气象条件、射击参数、弹着点分布情况记录下来。

  这是沈财生的射击秘诀,也是他的“成长手册”。指导员袁鑫强告诉记者,每次打完靶,沈财生都要将射击参数记录下来,如今,他已经记了11本“狙击笔记”。

  翻开笔记本,一串串射击数据、一段段弹道分析,记录着沈财生从狙击新手到神枪手的华丽蜕变。

  对担任旅队狙击课目教练员的沈财生来说,这些笔记本还是战场教科书。“天气不好,对射击参数有影响。”走下射击场,沈财生及时向战友讲解射击技巧,“敌人可不会挑天气,只有练强自身才能确保克敌制胜。”

  翻开沈财生的荣誉簿,一串骄人的“战绩”记录着他的璀璨“弹道”:2019年参加陆军百名枪王选拔赛,他是集团军最年轻的狙击手;2020年参加集团军狙击手集训,他打破某型狙击步枪考核纪录;2021年他自创的“弹道推演法”,大幅提升射击参数准确率与射击成绩……

  从射击场归来,沈财生马上开始伏案分析数据,一条条狙击弹道在他的脑海中飞行穿梭,破除风速、湿度、温度等阻挠,向着靶心进击。

  “狙击手,就是要一击必杀。错失机会,猎手就会成为猎物。”如今,沈财生还在不断完善他的“狙击笔记”。在“狙击笔记”扉页上,几个字振聋发聩:“战场上,不允许一丝一毫的误差!”

  沈财生(右二)与战友们交流射击经验。秦康辉摄

  战场上,做一颗会思考的“子弹”

  ■解放军报记者 黄昆仑 特约记者 童祖静 通讯员 吴思哲

  冷枪,热血。

  荧屏上,电影《狙击手》正在放映,志愿军战士在茫茫雪地里,与敌狙击小队展开巅峰对决。

  荧屏前,第72集团军某旅中士沈财生热血沸腾。虽然这部影片已看过多次,但每看一次,他都会为先烈们的精湛技能和战斗精神感到心潮澎湃。

  沈财生是一名狙击手。人群中,身材瘦小的沈财生并不起眼,但只要扛起狙击枪,他就仿佛变了一个人。比武场上,他夺得过多项狙击手比武冠军;训练场上,他要求严格到近乎苛刻,却被战友们服气地称为“枪王”……

  近日,记者走进该旅,探寻“枪王”沈财生与他的11本“狙击笔记”背后的故事。

  狙击,是一道缜密的战场精算题

  那年,沈财生随部队转型换岗,从机枪手调整为狙击手。同为射击专业,却有天壤之别:过去是发散火力,如今是精准锁定,射击理念截然不同。

  从一名狙击门外汉成为公认的神枪手,秘诀是什么?

  “精算!”面对记者的疑惑,沈财生脱口而出。他拿出伴随自己狙击生涯的11本“狙击笔记”,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沈财生清晰记得第一次参加狙击射击的“尴尬”:由于对数据掌握不清,调整表尺失误,他成为全队唯一脱靶的人。

  那天傍晚,沈财生失落地坐在操场上,一股从未有过的挫败感涌上心头。

  “狙击是一道精算题,掌握好数据的奥秘,才能练就一击必杀的过硬本领。”迷茫之际,班长沙罗的话提醒了沈财生。

  从那以后,沈财生养成一个习惯,每次射击都要记录弹着点分布,测量弹着点之间的距离,逐一分析弹道数据。

  为改善呼吸频次、稳定心率,沈财生几乎每天进行长跑训练;为提高据枪稳定性,每次训练时,他都在枪管上立一枚弹壳,常常练到胳膊都抬不起来……

  靠着对数据的执着追求,沈财生测算精准弹道的能力大幅提升,逐渐成为旅队小有名气的“神枪手”,并在集团军狙击尖子比武中,以毫厘之差位列第二。正当大家为他高兴之时,沈财生却在埋头复盘,推算与冠军的微小差距。

  精算细算,制胜弹道愈发精准。“对弹道数据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沈财生告诉记者,只要看到目标参数,他就能推算大致射击数据,11本“狙击笔记”就是他的精算依据。

  沈财生参加野外协同渗透演练。陈泓铭摄

  一丝一毫的误差,都会让胜利从指间溜走

  课余时间,沈财生喜欢和班长沙罗切磋棋艺。

  两人有不同打法。沙罗擅长进攻,一开始便直插对手“腹地”;沈财生习惯布局,随后精准一击,锁定胜局。

  “狙击与下棋有共通之处,都是为了最终的制胜一击。不同之处在于,狙击手在战场上只有一次开枪的机会,一击不中,就会陷入被动。”为确保胜利,沈财生在狙击训练中,从不放过一丝误差,绝不把问题带到战场。

  战友眼中,沈财生对精度的要求达到了“偏执”的地步。2020年初,沈财生参加狙击手教练员集训,适逢某新型狙击枪配发,训练中,发现有一支枪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

  “我来用这支枪。”沈财生主动请缨。他在“狙击笔记”上画出数个表格,分别记录“湿度、温度、风速”等条件下的射击情况,通过射击公式,演算倒推弹着点分布。

  随后的一轮轮射击结果,让沈财生的脸色沉了下来——从射击结果看,尽管及时调整了影响因素,但首发射击精度不高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外部因素排除,会不会是枪的问题。”沈财生大胆提出推理,并向上级请求:分解狙击枪,检查是否存在枪械故障。

  新型狙击枪组装方式与旧型存在差异,这样做无异于“第一个吃螃蟹”。

  “只是对精度稍有影响,何必冒着风险做这件事呢?”面对战友的劝解,沈财生态度坚决:绝不能带着问题上战场,查问题就要刨根问底。

  这份自信,来自长期积累——早在实拆之前,沈财生已在笔记本上,将新型狙击枪的零部件反复描画。他的脑海中,这支枪已经不知“拆解组合”了多少次。

  收起支架、卸下瞄准镜……在完成初步分解后,沈财生又对各部件进行二次拆解。在摆放枪管与护木组件时,一丝轻微的晃动,引起沈财生的注意,他细细研究连接部分。

  “这里,松了半圈。”在枪管后端的一枚小螺丝上,沈财生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本应紧锁的螺丝,由于高强度训练产生了细微松动。

  “战场上,一丝一毫的误差都会让胜利从指间溜走。”打开笔记本,沈财生将这次经历记录下来。

  “对优秀的狙击手来说,一发都不能‘跑’。”沈财生的这份执着,该旅侦察连指导员、一等功荣立者、“全军特等狙击手”王伟看在眼中。

  王伟说,狙击枪对子弹的要求很高,不同批次的子弹存在细微差异,多数人往往忽略不计,但优秀的狙击手一定会注意这些细节,微调不同批次的射击参数:因为高手对决,胜负就在毫厘之间。

  记者翻看“狙击笔记”中的一条条曲线,感受着这名金牌狙击手对细节的理解:“精细的曲线,决定精准的弹道,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稳步提升的狙击命中率。”

  战场上,不会思考就会被消灭

  晨曦中,沈财生所在狙击小队接令、对表、出发,细碎的脚步声渐行渐远,消失在密林深处。这是一次深入“敌”纵深的“斩首”行动。

  狙击小队保持无线电静默,采取丛林渗透方式隐蔽接敌。山路崎岖,遇到林木繁茂难以通行的地方,队员们用刀砍断枝条,蹒跚前行。

  一路隐蔽奔袭,他们先后躲过“敌”电子侦察,避开“敌”哨兵巡逻。到达预定地域,他们利用微型无人机展开侦察——忽然,密林中的人影引起沈财生警觉。

  利用红外望远镜探视,辨认是“敌”暗哨,队员正欲射击,却被沈财生轻声喊停:“暗哨密布,附近应该有指挥所,我们要想办法狙杀主要目标,切不可打草惊蛇。”

  风雨忽来,雨水打叶声在耳边沙沙作响。沈财生迅速观察地形,右前方的一处制高点,适合作为狙击阵位,他随即调整行进路线,带领小队一边向目标地隐蔽前行,一边指挥队员消除行军痕迹。

  小队成员选好狙击阵位,便是漫长潜伏。风裹挟着雨水不断灌向领口,沈财生和队友们瞪大眼睛,紧盯目标。最终,潜伏7个多小时后,“敌”指挥员出现。

  沈财生沉心静气,默默计算射击参数,随着扳机扣动,子弹在大雨中画出一条精准弹道:“斩首”成功。随后,沈财生带领队员迅速撤出战场。

  “一名优秀的狙击手,既要掌握一击必杀的狙击本领,更要善于分析战场态势,选择最有价值的狙击目标。”这次行动,对演练的胜负产生较大影响,作训科科长林垚不禁点赞,战时冷静理智,把控战场局势,得益于平时对作战行动的深入研究。

  翻开“狙击笔记”,里面不仅有射击数据分析,也有狙击手的战术运用法则、各类经典战例分析,还深入探究了狙击手在战场上隐蔽潜伏的伪装技巧、怎么选择高价值狙击目标、如何与观察员展开默契配合等多个课题。

  “战场上,不会思考就会被消灭。”就像沈财生说的,置身战场,狙击手要具备独立研判形势、展开狙杀行动的能力,既要打得准,更要懂得打什么、怎么打。

  走下演练场,沈财生带领狙击小组展开复盘。夜深人静,“潮湿环境中俯射密位要调整”等问题被他写入笔记。

  日渐厚实的笔记本,让这名狙击手的射击“弹道”越来越清晰。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打造狙击人才方阵

  作为旅队狙击教学“总教头”,11本“狙击笔记”,既记录着沈财生的成长足迹,也见证了他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狙击人才培养历程。

  回想起旅队刚成立狙击手队伍,侦察科参谋李正至今难忘第一次带队参加上级狙击考核时的窘境:30余名参赛队员,无一人位列前十。

  “其实培养狙击手就像写笔记一样,唯有日积月累提高能力,才能锤炼过硬狙击本领。”李正告诉记者,沈财生担任教练员,对学员提出的两个核心要求就是“思考+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的才是真本领。”沈财生说,走上战场,狙击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计算题,而是一场复杂的综合运用题,许多战友虽然平常的射击准度都不差,但面对连贯考核、多元化战术背景等实战情况,问题往往扎堆暴露。

  下士狙击手于聪智悟性高、能吃苦,训练基础非常好。在沈财生的眼中,是一个狙击手的好苗子,但也存在一个明显缺陷:战场应急处置能力偏弱。

  沈财生发现,在展开射击参数计算时,于聪智往往耗费过长时间。对此,于聪智也有同感:“需要考虑的参数太多了,总是顾此失彼。”

  “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只要抓住核心参数,其他问题往往迎刃而解。”对此,沈财生翻开笔记,在黑板上写下了3个参数:高低、方向、运动提前量。他告诉于聪智,复杂的问题都是从这3个基础量延展而来,而狙击计算必须始终紧盯这3个关键因素,循序渐进必然能精准求解。

  随后,于聪智按照沈财生教的方法,将难题抽丝剥茧,原本繁杂的计算过程变得逐渐清晰。随着枪响靶落,于聪智在实践中得出了答案。这些年,大家思考和总结的一条条经验、克服与解决的一个个问题,都被沈财生记录在了“狙击笔记”里。

  记者了解到,该旅已将11本“狙击笔记”的要点梳理成册,作为狙击队员的辅导资料。此外,他们还引入智能标靶显控系统等狙击专业训练辅助设备,利用VR训练室构设开阔地带遇袭、无人机低空侦察等多种作战场景,不断提高狙击队员应对复杂任务的能力。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越来越厚的“狙击笔记”,见证着沈财生的成长与梦想,也为培养新型狙击人才铺就了一条“快车道”。如今,在这个旅,覆盖多种狙击枪型的“神枪手”不断涌现,有10多人在上级组织的狙击比武中获得名次。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温故丨“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 帕米尔高原上的蒲公英老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