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竞技天山,多国同台淬炼打赢锋刃
——“锋刃-2023”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纪实
光明网讯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7月15日,武警部队举办的“锋刃-2023”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在天山脚下武警某训练基地落下帷幕。来自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科威特、南非、多米尼加等18个国家的近40个狙击小组,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武警部队部分特种部队和中国公安特警的狙击精英,展开了一场场“枪王之王”的竞技争锋。
“竞赛为各国狙击精英提供了一个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厚植感情友谊的平台,‘实战、精英、高难’是这次比赛的显著特点和主题。”武警部队参谋部某局副局长张健介绍,竞赛按照参考真实战例、融入中国元素、融合前沿科技、打造经典原创的设计思路,坚持技术与战术、实战与竞技、继承与创新、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相结合,紧扣国际特种作战演变趋势,区分单兵、小组、综合战斗、挑战狙击4个类别,设置近战精准狙击、运动目标狙击、水上狙击等12个竞赛课目,不仅借鉴了各种特战比武中的国际惯例,还融入了近年来武警部队实战案例经验、全球发生的恐怖事件应对之策,“目的就是让各国反恐尖兵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增进友谊,进一步推动反恐特战建设,共同完成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使命任务。”
源自实战的课目设计蕴含打赢制胜追求
“这就是一场完整的战斗!”走下综合战斗狙击课目现场,中国海军选手李鹏鹏、杜越表示,此课目想要取得好成绩,选手必须具备极佳的战术意识:“远距离狙击、手枪射击、仰角射击、战术动作一气呵成,不同于其他考验单项技能课目,它检验的是一名狙击手的综合能力。”
狭小水泥房屋内,“匪徒”正挟持“人质”负隅顽抗。抵达2号射击位置后,两人分别突入不同房间,近距离射击12个玻璃头靶。成功营救“人质”后,他们又立即跑向3号阵地,利用巷道墙体对四五百米外的侧身钢板靶进行射击,追踪狙击妄图逃窜的“匪徒”。测量距离、修正风向,短暂的寂静过后,一声狙击枪响在山谷间回荡。
“从目前完赛的14个狙击小组成绩来看,仅有2个狙击小组命中这一靶位。”现场副裁判、特警学院教员张浩指向远处一个侧身钢板靶告诉记者,作为本次竞赛分值最高的一项课目,也是考验狙击手素质最全面的比赛课目,要求狙击小组在20分钟时间内,完成5项任务,运动近一公里距离,使用9发狙击步枪弹、12发手枪弹,对21个目标进行射击。而且每个靶标只有一次射击机会,若参赛选手未能在限定时间内完赛,超出的时间还将扣除相应分数。
“这些狙击课目非常有创意,很有助于实战,对我们开展狙击训练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来自巴基斯坦的选手乌斯曼说,此次竞赛各项课目设置实战化氛围浓厚,全面检验了狙击手在复杂环境中综合战斗能力,不少国外选手也深有同感。
“高度复杂、紧贴实战的射击环境,对狙击手是技术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中国武警猎鹰突击队领队李知雨曾连续3年参加匈牙利世界军警狙击手锦标赛,2018年第二届“锋刃”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时又曾担任教员,可谓经验丰富。即便如此,他和队员们对接下来即将展开的多种姿势狙击课目仍不敢掉以轻心。这一课目要求选手采取不同狙击姿势,对260米距离外一个巴掌大的胸靶进行射击。
狙击手素有“枪王之王”的美誉,但每一个“枪王”都是在极限挑战中练出来的、在与高手较练中打出来的。记者在现场看到,当主裁判下达“准备”口令后,参赛队员携枪向前跃进20米占领砖瓦阵地后,立即采取立姿、跪姿、坐姿对目标实施射击,而后转移至圆木屋顶阵地,采取卧姿对目标实施射击。
虽然各项狙击课目要求极高,但李知雨和队员们却认为很有必要,尤其在潜行狙击课目中,参赛选手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克服负重运动后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和光照、温度及湿度的影响“越是环境险、难度大,越能锤炼复杂环境下打赢制胜本领。”
单手狙击课目赛场,凉风送来一丝清凉,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狙击手孙邦众额头上却渗出了一层汗珠。他屏住呼吸,将右手背在身后,使用左手拉动枪机,再用左手持枪扣动扳机。“叮”子弹撞击钢板靶的清脆声音传来,孙邦众背过左手,继续换右手持枪射击。
“这个课目要求射手在230米的距离,在1分钟内交替使用左、右手依次对靶标进行射击。”走下赛场,孙邦众说道,单手狙击是本次竞赛难度系数较大的课目之一,检验狙击手在单手负伤后,利用另一只手操作武器,而且还能精确命中目标的能力,让他感觉自己如同在战场一般。
据悉,此次竞赛不单单考验参赛选手的狙击技术,更检验参赛选手的体力、耐力、记忆力和战场应变能力等综合素养。海军竞赛代表队领队霍军利第一次带队参加“锋刃”国际狙击手竞赛,谈及参加竞赛感受,霍军利告诉记者“实战比竞赛更加残酷,只有练枪制敌本领,才能确保随时打赢。”
运用全程的创新科技让竞赛公正透明
7月13日上午,穿越狙击课目现场,12名参赛选手同时射击,主裁判郑毅坐在成绩统计处屏幕前,利用靶位上的高清变焦摄像机,将参赛选手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和得分情况尽收眼底。
走下射击场,南非参赛队员斯蒂芬尼斯径直来到郑毅面前,手持移动裁评终端确认个人成绩后郑重签下姓名。评分、核实、登记,整个过程用时不到2分钟。
科技赋能,让竞赛裁评更快、更准、更公平公正。今年,武警部队结合“锋刃”竞赛课目设置,专门研发信息化裁评系统,通过对现场靶位和阵位的监控,现场判出成绩,参赛选手能够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射击情况、得分情况,分数可以实现实时排名。
“这套系统分为视频监控系统和成绩统计系统两部分,具备信息录入、智能评分、录像监控等功能。”竞赛裁评筹划组组长、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大校司令员卓书伟介绍,视频监控系统在靶标端和射手端分别有高清摄像头全程记录竞赛情况,赛道裁判通过视频监控实时掌握赛场情况,射击完毕后,赛道裁判和参赛选手共同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确认成绩。
记者在竞赛现场看到,身着黄色背心、手持移动裁评终端的赛道裁判遍布68个狙击阵位,110个靶位高清摄像机覆盖了水上狙击、远程狙击、转换阵地狙击等6个竞赛场地。
“嘟——”近战精准狙击课目现场,宣告射击完毕的雾号声响起。赛道裁判员周鑫打开手中的移动裁评终端,点击“评分”选项,智能裁评系统通过感应器回传的射击数据,自动生成比赛分数。周鑫与参赛选手共同确认后,分数随机上传系统。
评分结果的准确度、公正性获得了参赛选手的普遍认可。课目副裁判张跃举例介绍,穿越狙击课目的射击目标是4枚印在靶纸上的铜钱,即使射中目标,子弹射中铜钱的位置不同,得分也不相同:命中铜钱中心方孔且不擦边计25分,擦破内边沿计20分;完全命中铜钱且不擦边计10分,擦破铜钱外边沿计5分。
“为了确保精准裁定命中区域,我们提前把成绩判定标准录入评分系统,电脑依据弹着点实时打分。”张跃说,系统裁决快速精准,结果令人信服。
“无论是选手的动作,还是子弹命中靶标的情况,都全程可视。”技术保障员项思哲介绍,在智能裁评系统的辅助下,参赛选手每完成一项课目,赛道裁判就会通过靶场感应系统反馈的射击信息,快速准确上报裁评结果,将比赛数据上传,显示在裁判区的屏幕上。主裁判可以通过监控画面掌握比赛动态,也可以随时回看监控视频,作为解决比赛中争议性问题的客观依据。
跑出巷道、穿过街区,中国陆军某部狙击手李宗楠在完成追踪狙击后,继续向前跃进数百米距离,攀上4号射击阵地的一处平房屋顶。
“叮!”占据有利地形后,李宗楠调整呼吸、推弹上膛,子弹精准命中侧身钢板靶。整个过程都被悬停半空的无人机拍摄下来,选手跃进、射击的画面同步出现在2公里外的监控大屏上。技术保障员王靖远打开执裁管理系统,选手的姓名、编号、半身照等信息跃然眼前,经过核实无误后,比赛成绩被录入信息库,随时可供查看。
“如果仅靠赛道裁判跟随裁决,不仅评分准确度难以保证,同时也存在安全风险。”在综合战斗狙击课目,选手需要依次跃进至丛林、巷道、屋顶等5个射击阵地,运动距离700米,各类射击目标21个,执裁难度很大。
科技设备投入使用后,除了射击阵地装有高清网络摄像头,头顶还有无人机跟踪拍摄,实时回传狙击手的射击画面,无需裁判跟随,所有成绩都能准确评判。
“比赛过程高度透明,成绩当场认定。”越南狙击手黎廷军说,参赛选手可以通过赛场监控设备,随时查看自己的射击次数、弹着点等信息,高度透明。比赛中的二维码检录、无人机喷靶等一系列创新科技应用赛场,也让他印象深刻。
洋溢赛场的中国元素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靶场上安静得只能听见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中国武警雪豹突击队少尉刘士柱屏住呼吸,通过瞄准镜,紧紧盯着60米外直径3毫米的玻璃管,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滑落。
“锋刃”竞赛首日的近战精准狙击课目现场,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除了单课目成绩关系竞赛总体排名外,能否击落并获赠带有浓浓“中国风”的轩辕剑,也是选手们关心的事情。
该课目要求射手在50秒内使用3发子弹,射击纵向、横向各一根长约10厘米、直径3毫米的红色玻璃管。第一发子弹命中纵向玻璃管后,遮挡目标的盾牌掉落,露出第二根横向玻璃管和轩辕剑。如果第二发命中后,悬垂在玻璃管下方的轩辕剑就会落下,并当场赠予射手。
风力逐渐增强,吹起地上尘土,刘士柱认真测量风速,不断修正弹道。“砰!砰!”随着两声清脆的枪响,轩辕剑应声掉落。刘士柱擦掉满头大汗,露出灿烂的笑容,郑重地从裁判手中接过了轩辕剑。
“轩辕剑是剑中之王,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体现了中国的尚武精神,赠予‘枪王之王’最合适不过!”该课目副裁判吴野告诉记者,这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示,也蕴含着“宝剑赠英雄”的意蕴。
“融入中国元素是本届竞赛的一大亮点。”武警特种警察学院特种作战系主任孙博祥介绍,这次竞赛设置的4个类别12个竞赛课目不仅借鉴了特战比武国际惯例,融入了近年来武警部队成功实战案例经验、全球发生的恐怖事件应对之策,还注重把“中国元素”融入其中、贯穿全程。
中国元素,在比赛中随处可见。同样充满“中国风”的穿越狙击课目,靶标上印有4枚外圆内方的铜钱,其直径仅为4.5厘米,中心方孔边长为1.5厘米。
“中国自古就有用弓箭射铜钱的传统,今天,狙击手同样把铜钱作为标靶,不变的是对‘一击必杀’的执着追求。”该课目赛道裁判王鑫告诉记者,在国际狙击手射击比赛现场巧用中国元素,除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外,有着更深层次的意蕴。
“我非常喜欢这些中国元素,它让我感受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我对狙击有了更深的理解。”白俄罗斯选手科索夫斯基赢得轩辕剑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这件来自中国的礼物意义非凡,这柄剑不仅象征着狙击手的荣誉和成绩,也包含着一种维护和平捍卫正义的理念和追求。回国后,他将把这次参赛经历分享给战友,把这次竞赛促进合作交流的理念传递下去。
在问及课目设计理念时,“守正创新”是武警部队参谋部副处长曾兵反复提到的“高频词”,不仅要和国际接轨,更要在追求卓越中体现中国军队对未来反恐狙击的前瞻思考和规划设计,水上射击课目是武警部队结合遂行多样化任务实际设计的新课目,带着鲜明的“中国印记”。
相比于以往的陆上作战,水上射击课目要求射击小组在水上登上快艇,对目标进行射击。现场裁评组成员孟庆峰介绍道:“这个课目比较新,代表了我们对水上反恐作战的思考和探索,给国外同行以不同的参赛体验,在参赛中能看到新时代中国军人对提升淬炼打赢制胜的不懈追求。”
炎热天气丝毫没有影响选手们的参赛热情,在竞赛现场,狙击手们或是开怀大笑,彼此竖起拇指点赞;或是打着手势交流比赛经验。“锋刃”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常办常新,赛制设置、保障手段、参赛人员会因时而变,但狙击手们对“更快、更准、更强”的追求永远扎根在中国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作者:罗鑫、王国银、连轶、冯来来、廖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