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为火箭升空搭起“天梯”的人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为火箭升空搭起“天梯”的人

来源:解放军报2023-06-09 10:46

   一张方寸大小的纪念邮票。

  邮票上,宇宙星河浩渺,圆形飞船穿梭其间,一枚火箭正冲出地球,飞向太空。邮票一隅,赫尔曼·奥伯特目光深邃地凝望这片星空。简单的图像,勾勒出人们对这位“欧洲火箭之父”的敬意。

  在世界航天史上,奥伯特是一颗璀璨的“启明星”:他创立了空间火箭点火的理论公式,率先用数学方法阐明火箭脱离地球引力的方法和速度;他是第一个完整介绍宇宙飞船及其发射飞行原理的专家;他与航天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成立宇宙航行协会……奥伯特关于火箭推进的著作,曾被誉为航天领域的“圣经”。

  V-2弹道导弹。

  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

   埋下太空梦想的种子

   赫尔曼·奥伯特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梦想。

   1894年,奥伯特出生于奥匈帝国的一户医生家庭。11岁的年纪,奥伯特就深深沉浸在《从地球到月球》描述的世界:“星云仿若庞大的雪片,太阳是光辉夺目的圆盘,月球寂然不动地停立在星辰世界的中心……”

  这一部由儒勒·凡尔纳创作的小说,为奥伯特开启了想象的大门。他怀揣着乘坐火箭冲向云霄、越过大气层的遥远梦想,在心里悄悄埋下对太空的憧憬。

  书中,冒险家们坐在“炮弹”上冲出地球。合上小说,奥伯特依旧忘不了书里描述的发射过程和计算轨道的方法。通过计算和试验,他发现“用大炮发射飞行器”简直是天方夜谭,反倒是故事中用于改变飞船方向、降低飞船速度的火箭,十分具有可行性。

   自那时起,奥伯特就断定,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将人类送上太空,那一定是火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医学学位的奥伯特被卷入其中。他加入奥匈帝国军队,成为前线的一名军医。在目睹过战争的残酷无情后,奥伯特心中再度浮现出“火箭”的概念——

  如果能发明一种火箭,将炸药快速投掷到敌方阵地、炸毁碉堡,不就能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吗?如果新武器的发明能让战争进程缩短,双方士兵不就能少受些折磨吗?

   于是,奥伯特重拾儿时的梦想。他放下手术刀,转而开始钻研物理学和数学,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推导轨道动力学方程上。

   1923年,一本名为《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的小册子在欧洲畅销。书中关于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的设想,令无数星际航行爱好者心驰神往。

  这本小册子,其实是奥伯特的博士论文。论文里,他用详尽的公式和缜密的推导论证了通过火箭飞向太空的可行性。然而由于推导过程复杂、想法过于超前,这篇论文被评审委员会以“脱离现实”为由驳回。

  论文被拒后,奥伯特没有按照委员会的要求重写,他选择放弃学位。“我想让人们看看,即使没有博士头衔,我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奥伯特坚信着自己的判断。

  随后,奥伯特离开学院,回到家乡的一所高中教数学。他将所有业余时间投入火箭的理论研究。1929年,奥伯特在那篇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完成了429页的著作《通向航天之路》。在这本书中,他更加详实地阐明火箭发动机和弹道动力学的奥秘,甚至对电推进火箭和离子火箭的发展做出“预言”。

   坎坷中发展的火箭技术

  奥伯特发表《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后,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火箭“发烧友”,竞相踏进火箭研制领域。1927年,德国成立宇宙航行协会,奥伯特后来成为协会主席。奥伯特的追随者听闻消息,陆续加入协会,一同为这艘飞向苍穹的梦想之舟努力。

   1929年,在科幻电影《月球少女》中,人们第一次“见证”了火箭点火升空的瞬间。电影中倒计时发射的方式,后来也被应用于真正的火箭发射。电影拍摄前,奥伯特被片方聘请为技术顾问。为了配合电影宣发、招徕观众,制片人向奥伯特提出请求:制造一枚真正的同温层火箭,在电影首映当天发射。

  这是奥伯特梦寐以求的机会——他终于能够验证多年以来的设想。奥伯特设计制造了以甲烷和液氧为燃料的圆锥形火箭发动机。但当电影公司架好摄像机准备拍摄时,火箭却在试车时发生爆炸。为了安全起见,后续发射计划只能取消。

   奥伯特没有因为失败而动摇。他带着助手回到柏林,继续改进火箭。

   1930年7月,奥伯特实现让液体火箭发动机稳定工作。到1931年末,宇宙航行协会已在地面试验约300次,发射火箭约100次。奥伯特的助手李代尔研制出与圆锥形火箭截然不同的新型火箭,为液体燃料发动机奠定了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自希特勒组阁上台后,纳粹党掌握德国政权。宇宙航行协会的资料被没收、试验场被关停,许多科研人员被迫转入火箭武器化研发领域。1940年,奥伯特从维也纳前往德国进行学术研究,被纳粹当局控制,逼迫他做出选择:要么进外国人收容所,要么加入德国国籍。

  无奈之下,奥伯特被带到一座研究机构参与V-2导弹研制,进行导弹弹道计算等理论工作。最终,在奥伯特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德国研制出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的V-2弹道导弹。它的长度大概为14米,起飞重量约13吨,能够携带近1吨炸药。

   1942年10月,德国成功发射V-2导弹后,将其投入实战。这一新式武器的出现,让盟军一度恐慌。V-2导弹远远超过当时现有防空武器的反应速度,毁伤能力之强大,只有“古斯塔夫列车炮”能相提并论。英军试图用防空武器对下落中的V-2导弹进行拦截,但收效甚微。

  导弹一次次呼啸着飞向战场,奥伯特的心中五味杂陈。从报纸上得知V-2导弹造成许许多多平民丧生时,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用来打开天空之门的钥匙,已变成了战场上的屠刀。正如奥伯特的学生、领导设计V-2导弹的冯·布劳恩所说:“我设计的火箭运行完美,只是落在了错误的星球上。”

   V-2导弹研制成功后,纳粹当局将奥伯特押送至另一处研究机构,命令他研发固体推进剂防空导弹。奥伯特又阴差阳错地成了“研究防空导弹第一人”。直到二战终结、纳粹德国投降,他才脱离了“牢笼”。

   昨天的梦想与明天的现实

  二战结束后,美军执行“回形针行动”,将原属纳粹德国的火箭工程师收归己有。奥伯特作为德国战俘被关押3个月,随后离开了这片土地,侨居瑞士担任火箭技术顾问。

  在大洋彼岸,以奥伯特的学生布劳恩为首,V-2导弹设计团队开始主导美国第一款弹道导弹的研发工作。后来,奥伯特也受邀加入他们的研究。在V-2导弹基础上,他们设计出可携带350万吨TNT当量核弹头的“红石”弹道导弹。

   受奥伯特影响,布劳恩也坚信火箭技术不仅限于战争应用。

   V-2导弹发射,是依靠无线电控制系统实现对导弹关机速度的精确控制。而要用火箭将探测器或人类送入太空,却不能靠无线电保障精度。布劳恩带领团队攻克空气轴承陀螺仪技术,实现高精度惯性制导系统在导弹和火箭上的广泛运用。

   1969年7月,晴空万里。肯尼迪航天中心火箭发射架,土星5号运载火箭搭载着阿波罗11号伫立原地,地面工作人员忙碌地为第一级火箭加入液氧煤油,为第二级和第三级火箭加入液氧液氢。

  作为特殊顾问,75岁的奥伯特被邀请观看了发射全程。当人们热烈地谈论人类第一次踏足月球时,奥伯特微笑着凝望远方。之前漫长岁月里的坎坷和憧憬,终于在这一天结出果实。

  当年,奥伯特和宇宙航行协会的同伴无数次幻想、设计过火箭的样子——约翰内斯·温克勒发射了一枚装有稳定翼的HW-1火箭,飞行距离200米,成为欧洲成功发射的第一枚液体火箭;马克思·法列尔用“容克G23”改进“火箭飞机”,研究液体燃料火箭车,却在一次试验中献出年轻的生命;战斗机飞行员罗道夫·内贝尔,出于对天空的向往来到奥伯特身边,成了他忠实的助手和朋友……

  当年,奥伯特与土星5号总设计师布劳恩第一次邂逅。18岁的布劳恩在朋友引荐下来到奥伯特面前,羞赧地对他说:“我热爱火箭,但是我除了充足的业余时间和一腔热情外,几乎什么都不会。”奥伯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温和地告诉他:“你马上就来我们这儿吧!”在奥伯特悉心引领下,布劳恩踏上了探索火箭奥秘的道路。

  当年,奥伯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场战争中,他萌生出运用火箭技术制造武器的念头。第二场战争中,他因为看到呕心沥血研制的技术被纳粹利用,而心痛不已。

  时光倒回64年前,在梦想启航的那天,奥伯特收到了母亲送给他的两本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月飞行》。故事里,冒险家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踏上月球。

   “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现实。”64年过去,少年的畅想终于迎来结局。在奥伯特去世后,他曾设想过的空间站和太空望远镜也开始运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开幕

  • 一脉活水舞动古今,绘就水韵江苏新篇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