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道318线“天路72拐”护路兵养护保通纪实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国道318线“天路72拐”护路兵养护保通纪实

来源:光明网2023-06-02 10:06

  光明网讯 在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有一处横断山脉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天险”——业拉山。这座山海拔4658米,一日四季、气候无常,泥石流和大规模塌方十分常见。连接内地和西藏的国道318线行经这里,从业拉山垭口到海拔2800多米的怒江河谷,30多公里路段高差1800多米,是国道318线上最危险的路段之一,这段路由于坡陡、弯多,被往来的司旅称为“天路72拐”。担负该路段养护保通的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某中队就常年坚守在业拉山之上。

国道318线“天路72拐”护路兵养护保通纪实

官兵们在“天路72拐”与党旗合影。

  自1996年上勤以来,一茬茬官兵在“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的生命禁区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以零伤亡的战绩把难于上青天的川藏天堑变为了全年畅通的通途大道。这里不仅海拔高、灾害多,而且气候环境也异常恶劣,就算在8月三伏天,也会出现寒风凛冽、雨雪纷飞的极端天候。

  在雪域高原,凡是海拔达到了3000米以上,就连徒步行走都相当于内地负重前行。特别是官兵们日常开展的养护工作都是体力活,工作中,大家既要完成好任务,也要懂得生理规律,如果一下用力过猛,连喘气都会变得困难。每天抵达一个养护保通的作业点后,官兵们都会集合列队,对现场进行勘察。如果有边沟堵塞的地方,他们就会先对边沟进行清理,如果边沟不通畅,雨水会直接冲刷到路面,容易破坏沥青,甚至冲毁路基。

国道318线“天路72拐”护路兵养护保通纪实

在“天路72拐”抢险救援。

  在日常道路养护保通工作中,修补沥青路面坑槽,是工序最为复杂,也是最苦最累的活。官兵们找到需要修补的路面后,首先要用电锤将破损路面全部撬开,将坑槽的线性修理顺畅,再清扫干净。尤其是沥青综合养护车的拌合料出炉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在坑槽上摊铺、碾压。160多度的沥青拌合料,踩在上面,不仅烫,而且还冒着黑烟,特别呛鼻子。修补沥青路面,除了摊铺拌合料,操作沥青综合养护车的喷火筒时,一不小心就会连头发、眉毛都烧掉。

  二级上士杨作善是单位的“养护标兵”,他介绍:“官兵担负任务路段属于路基薄弱区,尤其是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路段温差较大,沥青很容易冻裂出现坑槽,加之进藏车辆较多,路面损坏比较频繁。冬天除雪时,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路哪是崖,官兵们就用脚踩在道路两旁厚达20多公分的积雪上,踏出两条脚印,再开装载机沿中间道路开进除雪。冬季抢险保通时,官兵们在零下20多摄氏度条件下作业,由于天气太冷,行进时汽车挡风玻璃上的冰雪,雨刷器根本刷不掉,官兵们不得不每走一段路,就得下车人工铲除。”

国道318线“天路72拐”护路兵养护保通纪实

人工清理道路积雪。

国道318线“天路72拐”护路兵养护保通纪实

驾驶抛雪机清理道路积雪。

  国道318线的风光壮美秀丽,年轻护路兵的黝黑脸庞笑意盈盈……

  “虽然很苦很累,但大家都不会躲避,为了国道畅通这一共同目标,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们勇敢地站在巨石之下、悬崖之边辛勤付出。每当看到过往司旅、群众竖起的大拇指,一个微笑,一句点赞,我们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该中队中队长吴亮说。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原边疆建设的投入,官兵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供暖、饮水、用电、吸氧、吃新鲜菜等现实难题,还完善了蔬菜大棚、阳光暖棚等各类保障设施。

  “新征程上,我们高原官兵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传承‘老西藏’‘两路’精神,把青春融入祖国山河,用生命守护雪域天路,以实际行动践行‘生命有禁区、奉献无止期’的铮铮誓言。”该支队政治工作部主任吴晓说。(倪伟栋)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追思英烈

  • 杭州亚运会|亚运头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