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蓝盔”闪耀维和战场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中国蓝盔”闪耀维和战场

来源:解放军报2023-05-25 10:43

国际维和人员日特别策划

“中国蓝盔”闪耀维和战场

“中国蓝盔”闪耀维和战场

  雄鹰翱翔捍卫和平

  ■第3批赴阿卜耶伊维和直升机分队一级上士 赵领燃

  苏丹武装冲突近期爆发后,任务区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不久前,我们接到联阿安全部队通知,要求部署一架直升机赴苏丹卡杜格利,协助撤离联合国滞留工作人员,并为留守人员送去给养。

  要去战区执行任务了!我被任命为本次任务的取证员,将全程跟机。

  接到命令后,机组人员立即根据风险提示单,规划备份航线和紧急撤离航线;相关部门迅速对接联阿安全部队,多方搜集分析情报,研究完善应急预案;机务、警卫、救护分队也都开始进行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

  “直升机可能遭受武装团体攻击,机组人员生命可能受到威胁,飞行得不到地面有效保障……”经过多方面研判,此次飞行最终被评定为最高风险的“5C”级。

  然而,作为联阿安全部队唯一的军事航空力量,我们义无反顾。

  第二天登机时,直升机已经加满油,机务人员还准备了充足的干粮和水。出发前,大家最后又检查了一遍防弹衣、急救包、备份通讯工具、交战规则卡……当然,还有我的“伙伴”——相机和摄像机。

  起飞后,直升机空中飞行高度一直保持在轻武器射程之外。接近卡杜格利机场时,航路云量突然增大,能见度转差,预定航线高度实施困难,同时地面有不可测火力威胁。分析情况后,机长王开蒙果断选择穿云着陆。10时,机组采取落地不关闭发动机的方式滑入停机坪,联合国工作人员快速登机。10时20分,我们飞离卡杜格利机场,以最大速度返场。

  约一小时后,直升机顺利抵达阿卜耶伊,机舱内响起联合国工作人员经久不息的掌声,机场引导员皮特向我们竖起大拇指。联阿安全部队保障部部长罗伯特、航空安全处处长奥马尔到停机坪接机时,对机组人员的专业和勇气表示高度肯定。

  此后的两天里,我们又继续飞赴阿布库萨和提士文执行任务。受领任务以后,我们连续出动直升机12架次,撤回联合国工作人员79人,给仍在苏丹驻留的人员送去给养6.5吨。

  作为任务的亲历者,在一次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飞行中,我对“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中国维和军人,我们走出国门,就是中国名片,就要无所畏惧、展现担当,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使命。

  生死考验见证成长

  ■第21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作业手 何美绮

  清晨,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营区冉冉升起。像往常一样,我和战友们又踏上了前往雷场作业的道路。

  沿途经过多道哨卡,戒备森严的哨兵看到车队驶来,一边认真检查,一边用熟练的中文和我们打招呼。约半小时后,高大的“T型墙”开始进入视野,“蓝线”逐渐清晰。

  黎以边境的“蓝线”,是联合国和黎巴嫩、以色列三方共同商定的停火线,目前已设立多个蓝色界桩。今天的任务是维护通道,主要包括清除荆棘杂草、清理乱石杂物、修复受损铁丝网和更换警示标志等。这些通道地势不平且两边都是雷场,作业时经常能看到野猪、毒蛇和蝎子的身影。再加上通道狭窄,我们只能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清理荆棘,通常一作业就是一上午。走出通道才发现,自己的脸已被太阳晒得通红,胳膊上也被划出一道道伤痕。然而,比起扫雷来,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我依然清晰记得首次踏入雷场时的情景。当时正值盛夏,室外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厚重的防护服穿在身上闷热无比,探雷器被太阳炙烤得滚烫。作业时,当探雷器发出“嘀嘀”声时,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虽然出征前已接受过严格的系统训练,可面对情况异常复杂的雷场,我还是不免有些紧张。

  在反复确认信号源的位置后,我双膝跪地,拿出工具一点一点剪除荆棘,而后小心翼翼刨开泥土,慢慢向信号源靠近。当看到泥土里绿色的地雷外壳时,我屏住呼吸、稳住双手,用刷子小心谨慎地清除周围的泥土后,将制作好的起爆体慢慢靠上去。地雷被成功引爆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我做到了!

  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展开连续作业,信号源定位、全面挖掘、地雷标示……如今,我们已经成功清排7000余平方米的雷场,排除1300余枚地雷。看到一块块雷场顺利完成清排,当地民众纷纷对我们表达感激之情。

  从“00后”大学生到维和女兵,面对雷场的严峻考验,我实现了成长,展现了价值。我觉得,能够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这是身为中国军人的无上荣耀。

  (张哲、李竹林采访整理)

  仁心仁术彰显情怀

  ■第10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军医 李灵敏

  去年9月,我第一次踏上撒哈拉炽热的红土地,开始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

  在马里维和任务区,我接诊的首例急诊重症患者,是从联马团东战区民事一级医院紧急转运到我们中国二级医院的。当时,这名患者精神不振、呼吸困难,而且无法进食,情况十分危险。在了解患者病情并细致检查后,我做出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准确诊断。

  在战乱不断、物资匮乏的马里,糖尿病比较少见,当地医护人员缺乏这方面的治疗经验。在我和战友们的精心诊治下,这名患者身体很快恢复。之后,我还专门总结了一份详细的救治方案,向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了介绍讲解。

  在西非马里,除了恐袭战乱,疟疾等高发性传染病也是各国维和官兵和当地民众面临的重大威胁。自2013年我国向马里派遣首批维和医疗分队以来,一批批中国维和军医通过不断积累,在预防和治疗疟疾方面愈加有底气。

  去年11月初,一名患者连续发热一周,常规治疗后病情仍不见好转,甚至出现意识障碍、肾功能衰竭等症状,被送至我二级医院时已经昏迷。那次急救,我想起了维和前辈们传授的经验——“遇有当地发热病人,首先要快检疟疾”。为此,我迅速安排抽血化验,果不其然,结果显示为疟疾。接下来,我们马上进行相应的抗疟治疗。在我们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终于化险为夷,逐渐恢复意识,各项生命体征回归平稳。

  在病例讨论分析会上,我们专门进行了总结。对于相关的救治方案,我们不仅要留给我军下一批维和医疗分队,还会与维和友军进行分享。今年4月,结合“世界防治疟疾日”宣讲活动,我们专门成立了疟疾防治宣教小组,走进联马团东战区所属8支维和分队,讲解疟疾防治有关知识,交流疾病预防经验措施。

  自去年9月部署至任务区以来,我们累计完成门诊接诊2300余人次,妥善做好70余名急诊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工作,5次开展义务诊疗活动。如今,我们二级医院特别受欢迎,维和友军和当地民众每次见到我们,都会向我们竖起大拇指。

  (刘宾、张晓蕾采访整理)

  尽心竭力保障畅通

  ■第13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参谋长 谷友明

  “每一簇光都可能点亮艰难的人生。”我常对分队官兵说,作为维和军人,通过点滴努力,能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送去希望,付出就是值得的。

  我们工兵分队营区所在的瓦乌市,虽然是南苏丹主要城市之一,但道路通行状况并不佳。记得去年刚到瓦乌时,从联合国使用的机场到联南苏团瓦乌基地不到十分钟的车程中,不断的颠簸起伏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也让我愈发感受到当地民众日常出行的不易。

  今年4月初,我带领分队官兵展开“迪祖贝尔—拉加”补给线道路修复任务。由于此前受洪水冲刷,该道路多处出现断点,桥梁损毁十分严重。这条道路是联南苏团开展工作的重要通道,由于路况不佳,导致联南苏团拉加基地已经停用许久。将这条道路打通,不但能给拉加基地重新启用创造有利条件,还能为当地民众出行提供便捷。

  “中国工兵,请一定要帮我们修好这条路。”修复工作开始前,因路况不佳,一辆当地的皮卡车失控翻落水坑,导致多人受伤。为此,当地政府请求我们抓紧推进修复工作。

  时间刻不容缓。开工时,南苏丹已临近雨季,随时可能遇上洪水、大风等极端天气情况。考虑到分队官兵安全,我们决定先将补给线道路修复的终点缩短至索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大家克服高温、蚊虫等不利影响,连续奋战,最终提前完成迪祖贝尔至索普的补给线道路修复工作。

  “中国工兵非常专业!”在竣工仪式上,联南苏团瓦乌基地负责人山姆对我分队官兵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他还诚恳表示,想请我们继续修复索普至拉加的补给线路段。

  此次外出执行任务时间已久,官兵们体力消耗极大。我仍然记得,在开会讨论是否继续施工的那个晚上,我和战友们站在夜风中,眺望远处的居民区和难民营,点点灯光闪烁在黑暗中,虽然微弱,却给人带来希望。

  “拼了!”大家最终一致决定,继续抢修索普至拉加的66公里道路。为了不负中国军人的使命,我们愿意直面雨季的挑战,与时间展开赛跑。

  (于洪泽、钱浩采访整理)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锦绣初冬

  • “世界市长对话·南京”举行 共话滨水城市未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