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星耀太空,“北斗母港”建功勋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星耀太空,“北斗母港”建功勋

来源:解放军报2023-05-22 09:20

星耀太空,“北斗母港”建功勋

上图:2023年5月1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万全摄

  川西大凉山,满目青翠。群山环抱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塔架巍然矗立。

  剑指苍穹,静待出征。2023年5月17日上午10时许,发射场响起01指挥员白春波洪亮的口令,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北斗系统第56颗导航卫星拔地而起,奔向太空。

  夏日星空,银河又添新“北斗”。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首颗备份星顺利入轨,进一步提升了星座稳健性和可用性。

  从2000年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起,“北斗母港”一次次出征,历时20余载,在浩瀚宇宙搭建起一座气势恢宏的“太空罗盘”。

  交通运输、农林牧渔、水文监测、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仰望星空,一颗颗北斗导航卫星闪耀天际,为全球提供一流的卫星导航服务,指引着人们追逐梦想、走向远方。

  星耀太空,历史铭记光辉时刻。今天,让我们走进“北斗母港”,仰望“夜空中最亮的星”,聆听航天人向天图强的奋斗故事。

  从“北斗母港”启程出征太空

  5月17日,北斗系统第56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工程首颗备份卫星发射成功,开启北斗工程建设的新篇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海湾战争中,GPS导航系统显示出的强大威力,让国人深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导航卫星,无异于将高楼建造在别人的地基上。

  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一号工程,展开试验探索。同年3月,美国已完成GPS卫星星座布设;次年,俄罗斯也完成了格洛纳斯导航卫星全球组网。

  回顾当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某发射测试站卫星保障系统总工程师郭俊超说:“建成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挺直中国人的腰杆,我们义不容辞。”

  卫星导航星座主要分布在中高轨道。在我国现役火箭家族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包揽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由此,包含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在内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成为北斗组网工程的“专属列车”。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主场”。这里地质结构坚实,在地面发射、跟踪测量、通信布网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具有较低的纬度、较适宜的温度等有利条件,是发射北斗卫星的优选之地。

  历史的重任,落到西昌航天人肩上。作为北斗导航卫星的“母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全部北斗卫星发射任务,按计划完成了中国三代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射组网。

  起步较晚,意味着必须争分夺秒地追赶。为了确保北斗首飞成功,郭俊超和同事们废寝忘食地铆在发射场。

  2000年10月31日,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托举我国首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飞向太空,北斗任务首战告捷。50天后,“北斗专列”又托举我国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

  从“北斗母港”启程,中国航天人开始了在太空建造“中国星座”的远征。

  气势磅礴的“中国星座”建造史

  “这是我参加的第42次北斗卫星发射任务。”北斗系统第56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现场,01指挥员白春波告诉记者,“北斗任务创造了百分之百成功的奇迹。”

  高密度发射、满负荷运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保持连战连捷的成绩,秘诀何在?

  发射场塔架旁,“质量就是胜算,质量就是生命”“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等标语格外醒目。

  为了北斗顺利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智慧和汗水。

  发射场的年轻航天人,大多听过前辈们“用胃窥镜给火箭体检”的故事——

  2003年,第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任务前,工作人员在火箭箭体某部位发现了丝质冗余物。按照一般操作程序,他们只需将这个多余物体清除即可。然而,他们连连追问:多余物体是怎么进去的?火箭其他部位还有没有类似的多余物?

  就这样,测试人员特意找来医用胃窥镜,对火箭各活门和发动机管路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最终,隐患彻底排除。

  时任火箭控制系统高级工程师毛万标,对第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那是2003年5月24日晚上,低温推进剂刚刚加注完成,场区突然下起暴雨。测试中,科技人员意外发现某关键线路漏电。

  有着火箭电路系统“活图纸”美誉的毛万标,是那次任务的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当时,他第一时间爬上发射塔架,寻找原因。经过冷静分析、精确决策,他大胆得出结论:电路设计各方面满足发射条件,可以发射!

  次日凌晨,第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飞冲天,精确入轨。随着北斗一号系统正式建成,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从无到有,北斗一号是中国人靠自己干出来的。”毛万标感慨道。

  2007年4月1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开启北斗二号首次任务;2020年6月23日,随着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部署。

  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二号、北斗三号,这是一段气势磅礴的“中国星座”建造史。中国航天人用20多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全球导航系统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天河漫漫,北斗璀璨。20余载,从“一颗星”到“满天星”,“北斗母港”用优异成绩向祖国交上一份圆满答卷。

  我们与北斗共成长

  举“北斗”,顶“风云”,托“嫦娥”,铸“天链”……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取得众多突破。

  “我们与北斗共成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庄轲说,为满足北斗高密度组网发射需求,该中心综合测试发射能力不断跃升——

  2011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成功发射我国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综合发射试验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北斗系统一年内完成10箭19星发射,创下世界卫星导航系统航天发射的新纪录,“北斗母港”开启加速度。

  2018年10月31日,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前一天下午,西昌突发5.1级地震。那时,发射场已经进入任务最后阶段,正在加注推进剂。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任常规动力系统指挥员赵飞仍心有余悸。大厅摇晃震颤时,加注程序已进入最紧张、最危险的大流量加注环节,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加注工作和发射任务的安全圆满,工作人员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次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北斗卫星再次闪耀太空。

  2020年6月15日,在北斗全球组网发射任务收官的决胜阶段,低温动力系统出现压力异常,指挥部果断决策推迟发射。

  关键时刻,01指挥员尹相原带领动力系统、加注系统,一起谋划方案、梳理口令、识别风险。经历连续两天两个波次操作,全箭燃料安全泄回。

  2020年7月31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习主席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那一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北斗母港”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川西高原,一段全新的故事由此起笔。一个个重点项目按下“快进键”,广大科技工作者向着新征程奋力攀登。

  2022年12月15日、1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接连组织实施两次发射,两天两发创造了最短间隔时间发射的新纪录。这标志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密度航天发射能力再上新台阶。

  为了适应高密度发射要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系统各岗位,围绕准时发射、加注综合能力提升、精准气象预报等课题开展全面创新攻关。低温动力系统前端负责人韩国河和同事们重新梳理相关要素,设计出更为丰富的要素内容。经过升级更新,相关系统更加贴合任务的组织实施,效能提升明显。

  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远程指控大厅某系统刚刚完成升级改造。韩国河介绍说:“系统更新后,所见即所得,可以进行全方位可视化展现,为快速指挥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加快提升高密度测试发射能力,他们积极开展多阵地火箭并行起竖工作探索论证,加速推进多任务、多阵地、多模式并行测试发射流程和支撑保障研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任务深度耦合。

  “后续,我们将结合实践不断优化和改进,全面提升发射场航天测试发射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更大强度和密度的任务形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面系统总工程师施镇顺说。

  一次次创新发展,助推了中国航天的跨越;一场场科研攻关,开辟了“弯道超车”新路径。星耀太空,“北斗母港”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征途上不断探索、奋勇前行。(胡煦劼 张 捷 本报记者 高立英 王凌硕)

  锐视点

  弘扬航天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杨志健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终秉承“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着力讲好北斗故事、传承航天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讲好北斗故事,擦亮“母港”品牌。北斗成功组网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工作者接续奋斗、拼搏奉献的缩影。这些故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要发挥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创新驱动作用,让航天故事、航天文化、航天精神走出展馆、走进百姓家,不断增强“北斗母港”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特色品牌的质地和成色。

  弘扬航天精神,厚植红色基因。站在新起点,弘扬航天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矢志航天报国的政治要求;踏上新征程,弘扬航天精神是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使命宣言;建功新时代,弘扬航天精神是宣扬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举措。要采取航天思政课、科普进校园等方式,大力传播航天声音、传递航天梦想、厚植航天基因,让航天精神在更多年轻人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发挥事业优势,凝聚奋进力量。航天发射举国关注、举世瞩目,航天事业自带光环、自带流量。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沃土、建功立业的舞台。张润红十年磨一剑,在北斗任务中成功圆梦,成长为中国航天发射阵地首位女性01指挥员;“清华学霸”于新辰扎根山沟10余载,用90后的担当成功托举火箭上百次腾飞……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从航天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自觉将人生轨道对接卫星轨道,将个人理想融入航天梦想,将事业腾飞融入火箭腾飞,让青春在浩瀚太空绽放出绚丽之花。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赴西部,时代青年新舞台

  • 地质灾害防治·北京在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