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聊起这些,“闯队”一下打开话匣子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聊起这些,“闯队”一下打开话匣子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2023-05-05 18:38

  当特种兵不易,当“特战尖兵”更难。

  他叫李闯,曾是一名特战队员。儿时的他,对军人的了解就像是一张“白纸”,知之甚少。直到有一次,偶然在电视中看到国庆阅兵特种兵方阵,军人身上特有的气质和展现出的血性,看得他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想这才是一个热血男儿该有的青春。”

  李闯心里埋下了一个特种兵的种子。

  李闯2003年入伍时,身高170厘米,体重55公斤。和老队员第一次跑5公里,他跑了个倒数第一。支队训练场边的一条标语激励着不服输的李闯——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从那次之后,他每天比别人早起床,穿沙背心跑10公里,练习闭目出枪1000次,坚持枪管吊水壶、放弹壳1小时。因为怕影响出枪速度,李闯宁可磨破肘部,也不愿戴护具。攀登、索降、越野等课目,他把每个动作都练成肌肉记忆。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加餐”,李闯的各项训练科目成绩突飞猛进,在新兵连结业考核中军事成绩总评优秀,如愿选拔到特勤中队,从此开启了他的特战之路。

  李闯就这样一路往前“闯”。

  2012年,李闯带队在武警部队特战分队干部骨干集训比武中荣获4枚“勇士勋章”,刷新了武警河北总队在该项比武中的最好成绩。

  2017年,李闯带队参加第九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连续闯过“死亡奔跑”“无路可逃”“国王挑战”等课目的残酷考验,最终取得3个课目冠军、1个课目亚军和1个课目季军,以出色表现斩获团体总冠军。颁奖典礼上,外军参赛队员对李闯和他的队友们竖起大拇指说,以后无论赛场还是战场,都不想再遇到中国军人。

  李闯说,没有天生的特种兵。

  “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困难。甚至你被困难打倒过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更多。但只要我们爬起来的次数永远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那就是胜利。”李闯能够熟练操作20多种特种装备器材,掌握攀登越障、擒拿格斗、多能射击、近身搏击等10多项特战技能。此外,他总结的一系列特种训练方法,正在被官兵广泛运用。

  因为想更多的了解李闯,在节目录制的休息空档,我问了他几个问题,他每次都用“嗯”“啊”“好了”等简短话语回复。和他同行的宣传干事说,“闯队”并不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一旦聊起“复杂条件下怎样抢占有利地形、怎样提高突击速度、如何精准射击”等话题,李闯立马就打开了话匣子。

  2022年10月,李闯提升到武警河北总队某部任职大队长,陌生的工作环境、不同以往的工作任务,全新的工作流程,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挑战。“甘奉献、不服输、不妥协的特战精神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无论在任何岗位上,我都有信心做到最好!”李闯说的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朱江 王雪纯)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