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0后"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青春,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梁金凤 陈建文 袁晓金 等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青年总是引领风气之先,是最富活力与创造性的群体。习主席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在大江南北充满生机的田野上,有越来越多选择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回到乡村的青年。他们将个人奋斗“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大蓝图”,有的放弃大城市的工作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有的扎根乡村学校,为山区孩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有的走出校门担任“大学生村官”,运用自己所学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本版撷取3名“90后”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故事,共同见证从军营走出去的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编 者
青春,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走近3名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的青年退役军人
章列雄(中)在果园了解果树长势。陈泽怡摄
“九〇后”退役军人、广东省汕头市助农企业负责人章列雄——
返乡“创客”逐梦果园
■解放军报记者 梁金凤 特约记者 陈建文 通讯员 袁晓金
“今天我们就把产品带过去,明天深圳见!”4月下旬,记者在广东省汕头市见到章列雄时,他正忙着打电话联络客户,筹划将企业新研发的果酒推向市场。
作为一家果酒企业创始人,这位“90后”退役军人身形健硕、双目有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样子十分干练。
2009年,18岁的章列雄应征入伍,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等,荣立过三等功。5年后,章列雄退役回到家乡汕头,凭借在部队培养的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在销售领域取得不错的业绩。
谈起创业的初衷,章列雄的思绪回到2019年的一个雨天。那天,他开车路过潮阳区金灶镇,看见路边有一名老人挑着扁担售卖自家种植的桑葚。“桑葚不易储存,成熟后需要很快卖掉或者进行深加工。”章列雄想到,“如果有企业集中收购桑葚,就可以帮助果农减轻负担。”
一次朋友聚会上,章列雄谈起这段见闻。一位家中有数十年酿酒经验的战友提到,潮汕地区水果品种丰富,很多家庭都有酿果酒的习惯,可以考虑收购水果酿制果酒。几名年轻人一拍即合,一个退役军人占半数以上的创业团队应运而生。
2020年初,一条“金灶镇数千亩桑葚滞销”的新闻,转发到企业微信群。章列雄和同伴迅即赶往金灶镇:“我们希望挂钩帮扶最困难的果农!”经镇政府、村委会牵线搭桥,他们按照往年市场价格收购10余吨桑葚果,解除了果农的燃眉之急。
“以前,很多果农都是看天吃饭,抗风险能力弱。从卖鲜果到卖果酒,农产品深加工让水果身价倍增,助力果农增收。”有了这次特殊的收购经历,章列雄自主创业回报乡亲的决心更加坚定。
如今,章列雄创办的企业与多家果农签订收购协议,还为附近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帮助困难家庭就业。“以前做手工活,一个月只能挣几百元。现在,在家门口工作不但方便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两三千元收入。”60多岁的玉井村村民蔡婉玉独自抚养两个孙子,有了这份工作,一家人生活大大改善。
果酒市场日益红火,章列雄团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开辟新厂区。同时,结合本地特色水果和市场需求,新研发橄榄、梅子等多个果酒品类。他们还组建了包括6名退役军人在内的销售团队,将市场拓展至周边城市。如今,企业用工规模增加至几十人,挂钩帮扶的果农也增加到近百户。
走进整洁明亮的生产车间,工人将新鲜采摘的水果装进机器,经削皮榨汁后进行发酵;生产线末端,一瓶瓶果酒源源不断地下线、装箱……“助力乡村振兴,青年创业者义不容辞。”章列雄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展网络直播,展示水果从种植、采摘到酿酒的全过程,努力让消费者放心,帮果农增收。自己富起来不算富,还要大家富!”
主人公心语
5年的从军经历,塑造了我直爽的性格、负责任的品格。正因如此,很多人喜欢和我打交道、做生意,村民们常常把家中的喜事和烦心事讲给我听。创业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困难,但不服输的劲头和帮乡亲致富的信念,始终支撑着我咬牙坚持、不断向前。我相信,只要心怀理想,一定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成为一束温暖人心的光!
费岐镇(左)在“拓荒驿站”向访客推介“拓荒米”。张砚淳摄
“95后”退役军人、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长河村“新农人”费岐镇——
“拓荒传人”喜望丰收
■李 鹏 乔振友 张砚淳
春回大地,绿满山川。黑土地上,一幅忙碌的春耕图徐徐铺展。25岁的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长河村党支部书记费岐镇,心中默默展望丰收的图景,脸上写满希望。
为了村民致富、家乡振兴,这名“95后”退役军人用智慧和汗水,带领昔日小山村变身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2017年12月,服役两年的费岐镇退役回到长河村,决定留在家乡创业。“好不容易有机会飞出穷乡僻壤,为啥还要回来?”面对许多人的质疑,费岐镇说:“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我来自农村,还要回归农村,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2018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像费岐镇这样的年轻人,如今有了一个新称谓——“新农人”。他们带着新思想、新技术、新农具扎根田野,施展才华。费岐镇积极参加各种农技培训,向书本学,向农民学,向专家学。他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钻研,鼓励村民推广应用新品种。
“让耕地发挥最大效益,我们既应向科技要生产力,还应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发展。”从种植有机大米入手,费岐镇开始了大胆的探索。
“曾经,这块耕地是一片芦苇荡。我的爷爷和老一辈村民亲手开荒种粮,一代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吃饱穿暖。”费岐镇告诉笔者,“为了纪念老一辈人,我将有机大米命名为‘拓荒米’。”费岐镇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用人工除草取代农药,用有机肥代替化肥,收割后秸秆还田、休耕轮作。
“这是稻田视频监控系统。”走在田埂上,笔者发现田间立着一根根银色柱子。费岐镇介绍,监控系统通过互联网直接联接手机终端,客户可随时随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他们探索应用“产品溯源”技术,收集水稻生产、加工、运输等各环节数据,生成二维码贴在产品包装上。客户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知稻米产地和生产全流程。
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越来越红火。适逢沈北新区筹划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费岐镇和村民共同商议,打造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沉浸式”乡村旅游。很快,长河村“拓荒驿站”落成。费岐镇邀请城市家庭开启农耕之旅,让游客自己担任“农场主”,选购一块专属稻田,带领孩子们体验插秧、收割、打谷等四季农事。
长河村“拓荒米”品牌逐渐打响,常常供不应求,村民收入也节节攀升。费岐镇用实际行动践行最初的诺言,传承拓荒者的精神,带领村民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主人公心语
我是一名战士,不只冲锋在演训场上,还奋战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告别军营、扎根乡村,至今已有5年。从一个人到一村人,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
农业是阳光的事业,金子般的事业。把青春奉献给家乡,用汗水浇灌这片土地,让黑土地上长出“金子”,这是我的誓言。如今,家乡环境美了,村民富了。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没有辜负党和军队对我的培养,没有辜负家乡人民对我的期望!”
田震(右)向前来咨询的村民讲解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梁小高摄
“90后”退役军人、河南省温县田冯蔺村党支部书记田震——
“娃娃书记”点亮乡村
■辛振乾 梁小高
紫色的泡桐花像一串串风铃挂在枝头,房前屋后的柏油路平整宽阔,一个个农家小院以墙为纸,将田园风光、乡村振兴宣传画绘制在外墙上。走进河南省温县田冯蔺村,一幅美丽乡村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
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说:村里的变化离不开“娃娃书记”田震的带领。
1994年出生的田震,退役后跟随父亲在外地做生意。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田震当选党支部书记。“这孩子脑子活、有责任心,肯定能带着大家致富!”
经过反复思考,田震向村民们立下“军令状”:“既然乡亲们信得过我,我一定会让大家伙过上好日子!”
经过调查研究,村“两委”决定从开展村居环境整治入手。那时,村里有三分之一都是危旧老房、空心院,堆放了大量垃圾杂物,存在安全隐患。
面对少数村民的不理解,田震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沟通、解释政策,并做通自己家人工作,带头将老旧房屋拆除。
在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下,曾经破败的空心院,有的成为厂房,盘活了集体经济;有的成为仓库,存放农机器械;有的开发成花园广场,成为村民的休闲好去处。
小麦秸秆处理是田冯蔺村的老大难问题。以前,村民往往一烧了之,不仅容易引发火灾,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空气污染。田震多次带领党员干部到东北学习秸秆离田模式,对小麦秸秆实施离田综合处理,变废为宝。
小麦收割完成后,搂草机、打捆机轮番作业,将秸秆整齐排列打捆包装。运输机协同配合,将一个个断面整齐的草捆有序清运离田,麦田内瞬间变得干干净净。打包好的草捆有的销售给附近养殖户,有的送往菌种厂,还有的经过揉丝除尘深加工后运往发电厂。
去年麦收关键时期,当地气温一度突破40摄氏度。为了紧盯秸秆离田项目,田震吃住都在田间。“今年雨水丰沛,小麦长势好,全村小麦秸秆预计有3500余吨,综合利用项目预计产生收益80万元。”土地流转入社,再加上秸秆综合利用,田冯蔺村村民人均增收超过2万元。田震开心地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扩大规模,带动周边种粮大户参与进来。”
路虽远,行则将至。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田震步履坚实。
主人公心语
这些年,通过秸秆有效利用、土地流转,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躬耕乡村大地,春暖花开,春华秋实。眼下,小麦正在拔节孕育,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青年勇担使命,我将在带领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沃土绽放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