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五四青年节特别策划丨一名武警警士的澎湃动力
首页> 军事频道> 军营文化 > 正文

五四青年节特别策划丨一名武警警士的澎湃动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5-04 14:15

  五四青年节特别策划丨一名武警警士的澎湃动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贺逸舒 郭泽龙 张小民 周琢

  在“178高地”读懂坚守

  ■解放军报记者 贺逸舒

  晨光熹微,一个身影沿着台阶敏捷地向上攀登。当他到达山顶的那一刹那,一轮红日从海面冉冉升起,映亮了士兵的脸颊。

  在距离武警宁德支队执勤二中队营区3公里外的二跳岛上,矗立着一座小小的岗亭。这就是被中队官兵称为“178高地”的2号哨。每次上哨,中队官兵都要爬上坡度近70度、有178级台阶的山坡,相当于爬上22层高楼。

  2号哨是中队有名的“光荣哨”。这里,也是中队二级上士田威最熟悉的战位之一。

  方寸之地,见证着这位90后战士的青春与成长,也镌刻着一名哨兵的诗与远方。

  和那些扎根在高山海岛、大漠雪原的边防哨兵一样,田威也经常与孤独和寂寞做斗争。深夜,当渔船纷纷归港,不远处村庄也沉寂下来,全世界仿佛只剩自己一个人。如果赶上过节,那种滋味更加令人煎熬。

  说孤独,其实大多数时候也不孤独。站在2号哨位上,福建宁德核电站的全景一览无余。每当感到疲惫的时候,田威就会看一看他守卫的核电站。夜晚的灯光下,4座核反应堆巍然耸立,整个厂区亮如白昼。在给外界输送能量的同时,核电站也给守卫它的哨兵们提供着精神动力。

  一组公开报道的数据,让田威很震撼:截至2022年年底,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项目4台机组累计上网电量2400多亿度,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73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200多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3.6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54.51万公顷。

  祖国大陆沿海,一座座核电站拔地而起,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能量源泉。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一个个哨兵持枪而立,守卫着万家灯火

  在守卫核电站的哨位中,2号哨只是其中一个,田威也只是其中一位平凡的哨兵。读懂了田威和他坚守的哨位,也就读懂了这群“核电卫士”的默默奉献。

  一名武警警士的澎湃动力

  ■解放军报记者 贺逸舒 通讯员 郭泽龙 张小民 周 琢

  连续半个多月阴雨连绵,让晴川湾畔这座美丽的小城云山雾罩,宛如仙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并不总是舒适的。至少,对于武警宁德支队执勤二中队二级上士田威来说就是如此。多风、高湿、高盐的天气,即使田威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2年,也很难习惯。

  然而,这里却是发展核电的“风水宝地”。2008年2月18日,福建宁德核电站在宁德福鼎市正式开工。

  与宁德核电站一起诞生的,还有宁德支队执勤二中队。他们,是守卫核电站的忠诚卫士。

  这些年,田威和战友们一起,见证着宁德核电站的巨变。在坚守的哨位上,他们也从这一巨变中汲取着成长的澎湃动力。

  武警宁德支队执勤二中队二级上士田威在哨位执勤。刘欢 摄

  “这里是我的战位,也是我守护的地方”

  2011年冬天,一列绿皮火车从湖南出发,走了一天一夜,停留在了东海之滨。火车上,一群满脸青涩的新兵,兴奋又忐忑地憧憬着未来。

  那时候梦想着成为一名特种兵的田威,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与一座核电站结缘。核电,对于一名普通士兵来说,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词汇。

  离开新兵连,田威被分配到了执勤二中队,成了守卫宁德核电站的一名普通士兵。

  最开始,田威有些沮丧。日复一日巡逻站哨,与田威想象中的特种兵生活差距太大。那时候的核电站刚开始建设,周围一片荒芜。在这个远离城市的孤岛上,新兵与新核电站一同成长。

  据公开报道,2012年年底,宁德核电站终于建成了第一台机组,进入1号机组试运行准备的关键阶段。

  从那以后,中队官兵们承担了一项全新的任务——担任核燃料存放点临时守卫。“虽然我们在核电站天天站岗,但如此近距离接触核燃料还是第一次。”田威说。

  提起核,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它的破坏性。二战时期,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冲击波几乎将整座城市夷为平地,那是全人类第一次见识到这种新武器的威力。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更是让人们看到了核辐射带来的灾难。

  核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许多人都会谈“核”色变。

  田威自然也是害怕的,他甚至抱着一种“为国献身”的心态受领了任务。了解到官兵的顾虑,支队专门邀请核电站专家进行核常识教育,组织官兵观看核科普知识教育片,参观核设施模型。“我们这才了解到,核电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比坐一次飞机、拍一次CT还要少。” 田威说。

  后来,田威和战友们承担了一项新的职责:为新兵和驻地的百姓科普核常识。从那时起,田威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当初的荒滩野岛,如今变成了现代化“核城”;当初的稚嫩新兵,如今也变成了中队最老的兵。

  每年新兵入伍,田威都会带着新战友去宁德核电站展览馆参观。演示动画中,庞大的机械臂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灵巧地装卸核燃料;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核电站中,核电站的内部构造清清楚楚;巨大的机组模型,让核电站的工作流程一目了然……

  训练之余,田威喜欢坐在山顶训练场的边沿遥望核电站。

  黄昏,核电站的灯亮了起来。沿着山边,路灯一个接一个,点亮了核电站通往外界的路。路的上方,一根根电缆从核电站出发,源源不断地输出数以百亿千瓦时计的清洁电能。不远处,宁德核电站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这里是我的战位,也是我守护的地方。”田威自豪地说。

  田威依托地形进行战术训练。刘欢 摄

  “党员是神圣的,这两个字饱含着使命和责任”

  子夜,风雨大作。二跳岛制高点,小小哨位宛如一座灯塔,屹立于风雨之中。

  屋外狂风呼啸,大雨泼洒在窗户上,又被风拍散。屋内却静如往昔。白炽灯下,对讲机发出滋滋的电流声,田威持枪而立,好像没有什么可以撼动这名哨兵。

  这样的场景,田威早已司空见惯。核电站恰好位于风口,全年有200多天都在刮大风。如果再赶上台风过境,那风力连电线杆都能刮倒。

  刚来不久,田威便经历了一次台风。

  2012年8月,第9号强台风“苏拉”即将在宁德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4级。中队和核电站商议后决定,在核燃料存放点周边设置3个临时哨位,确保核燃料万无一失。

  那是田威第一次见识到大自然的威力。天色昏暗,强劲的风仿佛要把岗亭连根拔起,篷布在风中疯狂舞动,仿佛要被撕扯开来,钢筋支架噼啪作响。在暴怒的大自然面前,人仿佛蜉蝣一般只能寄托于天地,渺小得犹如沧海一粟。

  台风到来之前,核电站全部员工已经紧急撤离,中队官兵全员出动,由干部带哨,死守核燃料。台风过后,中队的营区一片狼藉,官兵们守卫的核燃料却安然无恙。

  这一次经历,让“党员”这两个字在田威心中勾勒出了一个具体的样子。暴风雨中,中队的党员骨干犹如一根定海神针,沉着地布置好任务,安抚着每个人的情绪。他们站在最前头,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这让田威隐隐约约感觉,成为一名党员,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入伍第二年,田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如今,作为中队的执勤标兵,田威成为战友们心目中的榜样。

  上等兵朱润刚下连时,第一次站哨便是跟着田威。当时,朱润特别紧张,端枪的手微微发颤。田威一边安慰他,一边帮他调整姿态。看着身旁一动不动的班长,朱润的紧张感渐渐消失。

  在朱润看来,每次看田威站哨,都是一种享受。同样的位置,几乎同样的姿势,田威总能比别人站得更好看。甚至有时候从二跳岛山下向上望去,仅凭着岗亭窗口露出的一个身影,他就能判断是不是田威在站哨。

  朱润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站哨时,和别人不一样,田威习惯性地把对讲机挂在腰带上。这样一来,即使对讲机响起来,也无需调整位置,第一时间便可以接收信息。

  执勤时,无论有没有人注意,田威都能始终保持最好状态。这一点让朱润特别钦佩。

  闲暇时,田威(左二)和战友谈心。刘欢 摄

  田威的认真,甚至还引起了一次有趣的误会。

  一天,值班室发现2号哨的监控画面纹丝不动,值班员误以为监控设备出现故障,便打电话询问。正在执勤的田威立即通知领班员检查,然而线路和设备都完好无损。原来,田威值班时长时间保持标准的姿态,让值班员以为是监控坏了。

  “党员是神圣的,这两个字饱含着使命和责任。”田威说,“我是骨干,我就要成为中队最挺立的标杆。”

  “我在部队一天,就要做好一天”

  曾经,田威的世界很小。

  田威的家乡有个美丽的名字——凤凰。沈从文的《边城》,让这座沉默在湘西边境的山城闻名天下。

  连绵的大山,将外界的喧嚣隔离开来;奔涌的沱江,灌溉着一方土地,滋养着一方人。

  19岁那一年,田威高考失利。父亲不愿意让他重复两个哥哥打工的人生,为他寻找了一个新的人生方向:当兵。“人要往高处走。”父亲嘱托他,“不管今后能飞多高,走多远,都别忘了咱山里人脚踏实地的本分。”

  走出群山,成为一名特种兵,是田威最初的心愿。然而,人生往往事与愿违。

  经历了沮丧和失落,田威最终定下心来,选择在核电站旁边的哨位上踏踏实实干下去。

  “如果我当时成为一名特战队员,生活也许会比现在更刺激一些。但无论在哪里,都是在守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安全,每个战位都很重要。”田威说。

  其实,田威知道自己当初为什么没能成为特战队员。入伍之初,他的基础体能训练总是不过关。考核时,3公里武装越野还是班长推着才跑完全程。尤其是练器械,一个下杠的动作,他总是做不好,只能一遍遍地练。那段日子,他连做梦都在练习下杠的动作。

  当初那个夜色之中喘着粗气拼命奔跑的身影,似乎只留在田威自己的记忆中。如今在执勤二中队,提起田威,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3班班长陈源海记得,他刚下连时,田威为他们示范过一次器械训练。他站在队列中,注视着田威攀住单杠一跃而起。展示完一套规定动作后,田威的腹部贴着单杠旋身而下,精悍的身影划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陈源海觉得,这套动作没有人比田威做得更漂亮了。

  在跟田威同一年入伍的战友林焰看来,田威既是好友,又是对手。从下连后,林焰就开始在心里暗暗与田威竞争。从新兵下连到两个人都担任班长,林焰越竞争越佩服田威。

  让林焰特别钦佩的,是田威的自律。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资历的增加,不少警士会对自己的军事训练稍微放松一些,而田威从未对自己降低标准。常规的课目,他一直保持着最高水平;新开的课目,他把技能练到最好,才会教给班里的士兵;不常训练的课目,他也会时不时拿出来练习……

  “一时的优秀简单,难的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林焰说。

  田威的坚持,是受了父母的影响。

  生活不易,田威的父母从来没有停下过奋斗的脚步。农闲时,他的父亲会出去蹬三轮改善生活,还自学木匠和缝纫,赚钱贴补家里。母亲就在家里拉扯3个孩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即使他们年纪大了,3个孩子都有了工作,也没有停止劳作。

  休假回家,田威有时候会劝父母休息,不要再种地了。父母却说:“我们还能干得动的时候,就要多干,就要发挥自己的价值。”

  父亲的话,给了田威很大启发:“我在部队一天,就要做好一天。”

  如今,田威的世界很大很大。这个世界里,有班里的战友,有他挚爱的中队,有他守卫的宁德核电站,也有驻地的人民群众。

  今年,是田威当兵的第12年。这也意味着,今年年底,田威即将又一次面临走与留的抉择。

  一天晚上做梦,田威回到了老家。镇子的街道上,挤满了人,他们的脸庞,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田威想起来,这些都是他以前的战友,许多人都已经退伍了。田威想要叫住他们,却得不到回应,一种失落和无力充斥着他的内心。

  突然,田威从梦中惊醒:自己难道不是应该在部队吗?刹那间,田威弹坐起来,心脏怦怦直跳。听着战友此起彼伏的鼾声,他终于安下心来。

  这时候,田威突然想起一句诗:此心安处是吾乡。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辽宁沈阳市考察调研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