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树班长”扎根记:种下高原军人忠诚戍边的坚定信念
首页> 军事频道> 军营文化 > 正文

“树班长”扎根记:种下高原军人忠诚戍边的坚定信念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5-04 14:15

  “树班长”扎根记:种下高原军人忠诚戍边的坚定信念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佳豪

  “树班长”扎根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佳豪

  “树班长”不姓树,而叫翟路通,是第77集团军某旅保障队一名修理技师。之所以被战友们称为“树班长”,是因为自打单位移防至新营区后,他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担负着一项重要的任务——种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这里的水土却很难养活一棵树。”翟路通说,一到夏天,每天午饭晚饭后,他总要抱起水管,穿梭在营区的各个角落——这里的太阳毒,一天不浇水,树叶就要打蔫。

  “以前单位在河西走廊,雨季一到,树不用浇就嗖嗖往上蹿;现在这片高原荒滩,天天紧着浇水都不一定成活。”翟路通告诉记者,除了自己这个“树班长”,各连队值日员也担负着浇灌连队门前“一亩三分地”的职责。每年开春前后,哪个连队门前的树没泛绿,哪个连队就要在全旅交班会上被“讲评”。

  之所以如此重视绿化,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实在恶劣:营区地处山垭豁口,“一年只刮两场风,一场从春刮到冬,一场从早刮到晚”。风一起,鼻腔、口中、眼睛里就要“拌泥巴”;风一过,阳台、地面、床单上都会留下厚厚一层沙。

  “种树!治沙!”移防到位后的首次办公会,旅领导的发言铿锵有力,“把树种下了,咱们这支部队就算是在新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种树治沙说来轻松,但落实起来可不容易。

  高原荒滩土石掺杂,开荒时“铁镐一刨冒火星,铁锹落地叮当响”。为了种树治沙,全旅官兵肩挑背扛,愣是“掘地三尺”,清出了数千立方米碎石头。

  荒地养分不够,树苗刚种下去的时候绿油油,没过几天就变得蔫巴巴。为此,“树班长”想尽了办法:施下化肥“改土质”,买来营养液给树苗“挂点滴”……然而,种种举措的效果实在有限。眼看种下的树苗开始拔节,一夜狂风过后又得重新开始——树苗们有的被“剃了光头”,有的被拦腰截断,更有甚者被连根拔起,从营区东侧被吹到最西头。

  看着辛苦种下的树苗“尸横遍野”,铁骨铮铮的“树班长”头一次抹起了泪:“种个树咋就这么难!”

  树犹如此,官兵想要扎根此地又岂是易事?随着时光推移,“树班长”的身上平添不少“高原印记”:脸颊耳朵皴裂得像树皮,手指因常年冻疮不愈粗糙得像树根,就连洗个头,盆里也总是漂着一层细发。

  “自然环境太恶劣了,明年绝不留队!”将被风吹跑的树苗一棵棵栽回地里,又逐个为它们支起固定架,“树班长”和几名战友坐在土埂上,望着家乡的方向,几个人有些赌气地约定,“时间一到就打报告申请退役。”

  翌年春天,高原的春风融化了冰雪,“树班长”惊喜地发现,他和战友们种下的第一批树,在经历了一整个寒冬的蹲苗后,竟都奇迹般地在冻土层中扎下了根,长出了翠绿色的嫩芽。

  见此情景,“树班长”动摇了——他决定留队服役,工作之余继续种树治沙。和他一样,那天一起说好“开春退役”的战友们,也大都爽约了。

  又是一年春来到,5年前由“树班长”亲手栽下的树苗,不少都长到了一人高,甚至还有几棵松树结出了小小松塔。与此同时,“树班长”也收获了属于他的果实——由于出色完成各项保障任务,他在不久前被所在单位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树苗长成了树木,树木变成了树林,和“树班长”一起种树的队伍也渐渐壮大起来。如今,凡有新兵下连或新干部报到,旅里总会组织他们在营区亲手种下一棵“扎根树”。

  今年开春,又一批新兵和新绿在这座高原军营扎下了根。看着眼前的一片春意,“树班长”咧着开裂的嘴角得意地笑了:“都说人定胜天,这回我算见识了。”

  一句话颁奖辞:高原苦寒,为种树治沙赋予了艰苦奋斗的特殊意义;“树班长”种树,种下的更是高原军人扎根雪域、忠诚戍边的坚定信念。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