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铸魂育人,空军航空大学某团打造“砺鹰”特色文化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铸魂育人,空军航空大学某团打造“砺鹰”特色文化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5-04 14:21

  铸魂育人,空军航空大学某团打造“砺鹰”特色文化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栾志刚 王文博

  砺鹰

  ■栾志刚 王文博

  空军航空大学某团打造“砺鹰”特色文化,发挥强军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图为该团组织学员进行夜航飞行训练。汤 涛摄

  鼠标轻点,大三学员周一鸣点开了学校强军网上名为《阜往金来——为战育人正当时》的宣传片。

  “阜”取自脚下的阜蒙大地,“金”源自他们所在的机场,空军航空大学某团70年奋斗画卷,就这样在他眼前铺陈开来。从破旧营房到栋栋楼宇、从草地跑道到标准机场……跟随宣传片的一个个画面,周一鸣仿佛走进了该团历史深处。

  “阜往金来,亦是继往开来。”他在内部论坛里言:“这片土地上处处是英雄。我们唯有继续前进,才能不负先辈。”

  远超该团人数的浏览量和持续增长的点赞数说明,那些同周一鸣一样与团队光荣历史共情的官兵还有许多。他们不止一次地回顾前辈砥砺奋斗的岁月。

  “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有无穷的力量。我们把70年沉淀下来的故事讲好,官兵自然而然地会受到触动、影响。”该团领导说。

  要铸魂育人,就要在年轻官兵心中点燃理想信念之火。近年来,该团结合部队使命任务,充分发挥强军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特色军事文化“富矿”,打造“砺鹰”特色文化品牌。从翔实历史资料取材、历时半年拍摄的宣传片,正是其中一项举措。

  一

  该团驻地背靠被称为“魔鬼之沙”的塔敏查干沙漠。从一些前辈官兵的回忆文字里,我们能对当时的艰苦感知一二:“大风卷起漫天黄沙,直往嘴里钻、脸上扑”“学习桌与床架必须时时拂拭,不然就是厚厚一层土”。

  环境再艰苦,也要扎下根。1953年建团之初,第一批官兵就在营区主路栽下了抵御风沙的小白杨。从此,一茬茬官兵在一棵棵不畏艰苦的白杨树陪伴下,在苦地方熬出了“可以苦自己,不肯苦飞行”的宝贵精神,成为“砺鹰”特色文化的起源。

  当年,营区一片荒凉,但开飞迫在眉睫。铲除近3万平方米杂草、运土超1万立方米,洒水压跑道、扩建停机坪……该团官兵以浸染汗水的苦干打赢了这场“硬仗”。

  “有人说,老航校时期‘人推火车、马拉飞机’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从咱们团建设初期压跑道压过来的人知道,军人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劲。大家是东北老航校的传人,这股子劲不能丢。”在回忆部队建设的拓荒岁月时,该团一名老前辈深有感慨地说。

  “目前,最为粗壮的74号小白杨,树干周长达246厘米。”该团政治工作处干事李杨介绍,“官兵觉得这棵白杨树是历史的见证,是‘前辈’。现在新加入这里的官兵都要来‘打卡’。”

  除了小白杨,还有在机场路口注视学员振翅高飞的老宣传板,从人工操作向网络物流进化、“服役”70载的被服库……这些见证该团建设历程的特殊文物,都已被列入该团红色传家宝“家谱”中。

  “怎样让厚重历史成为文化铸魂的‘能量站’,怎么把抽象的文化变得真实具体、可触可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调研,我们发现官兵对那些有着时代烙印的物品很关注。我们要把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讲好、用好。”该团团史馆负责人张天瑞说。在团史馆中,老一辈官兵飞行训练使用过的器材、“空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荣誉锦旗等珍贵物件,被精心保存。

  去年,参观完史馆的新入职干部王毅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机务官兵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快速排故,手被冻伤也不退缩。这些托举飞行的手那么粗糙,也那么有力。我被这样的故事深深震撼着。”

  二

  走进该团,迎面是极具特色的“砺鹰”文化广场,一组群雕引人注目。雕塑由蓝红白三色构成,同初教机的颜色分布一致,其姿态似战机凌空划出的航迹,又像振翅的雄鹰正欲高飞。其下刻着遒劲有力的铭文:“‘砺’者,从石,粗磨刀石也,引申为砥砺、磨砺;‘鹰’者,从鸟,猛禽也,引申为勇敢、忠诚。”

  在官兵每日进出机场的三个路口处,战味浓郁的标语激荡人心。在后勤保障官兵经常出入处,立着“一切为了飞行,一切服务飞行”宣传牌;机务官兵检修进场退场的大门上,刻着“极端负责、精心维修”几个大字;飞行学员和飞行教员进出的路口,竖着“起飞就是战斗、升空就是作战”的标语。

  强军文化建设必须对准使命任务。这两处文化景观,让我们感受到:该团强军文化建设的协奏曲里,备战打仗是高昂的主旋律。

  该团某飞行大队,走廊中处处是“战”和“赢”的文化元素;某场务连打造“甘当天路基石,精护高飞坦途”的“铺路石”文化;将岗位当战位、把机房当战场的某通导连叫响“胜利表现在空中,胜利保障在地面”的口号……近年来,该团鼓励各营连结合自身职责使命,打造特色文化,并持续推动各单位间的交流。他们还组织基层文化骨干广泛开展“讲团史故事,做老航校传人”“向训练尖兵学习”等故事交流会。在此基础上,他们编撰了《“砺鹰”文化建设读本》下发全团。前不久,长期驻守在某“夫妻台站”的一级上士范明肖拿到了这本读本。他说:“里面讲的前辈们的战斗故事、身边人的奋斗事迹很打动我。”

  “强军文化是践行使命的‘催化剂’。贴合使命任务建设强军文化,才能鼓舞士气、服务战斗力生成。”该团领导说。

  三

  “20世纪50年代,我团前辈官兵经过实践探索出了‘飞飞整整、整整飞飞’的科学训练经验。后来这一经验被广泛推广……”周末傍晚,该团“砺鹰之声”广播准时开播。这期的主播是机务兵唐强。讲起机务前辈们的光荣历史,他在播报时有着掩饰不住的骄傲。

  “讲红色故事只是广播其中一部分内容,我们现在探索‘红色基因+蓝色科技’推进文化建设的路子,正在打造军事文化融媒矩阵。”政治工作处干事杨丽伟同样满含骄傲地说,“用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文化建设时代气息,能更好激活为战育人的一池春水。”

  杨丽伟对整个建设过程颇为熟悉。当时,在“砺鹰之声”试运行期间,杨丽伟就对官兵的一句建议上了心——只有听的不过瘾。

  打铁需趁热。该团重新编排“砺鹰之声”栏目内容,将训练典型事迹、时政要点等纳入其中。同时,他们搭建有线视频共享平台,把镜头对准练兵备战,直击训练现场一线;用活强军网资源,对接军内外近百节先进军事教育课堂资源,并依托“海空卫士”王伟、“科研试飞英雄”王昂、全军优秀飞行教员隋德峰等先锋典型的事迹制作“砺鹰人物、榜样力量”专题电子图册。此外,他们还探索以可触电子阅读屏幕为载体,推出多媒体版的《砺鹰报》。

  值得一提的是,人才方阵是该团融媒矩阵建设中格外重视的一环。“‘红色基因+蓝色科技’的深浅程度,关键在人。”该团领导介绍说,打造军事文化建设人才方阵已经被该团纳入“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案,已实现文化骨干队伍梯次培养。

  强军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是连接过去和现在、并从现在塑造未来的纽带。70年来,上千名飞行学员肩负老航校传人的使命荣光从这里启航;强军文化一路伴飞砺鹰航迹,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梦想,飞越了大山

  • 大阪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活动成功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