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铸魂育人,空军航空大学某团打造“砺鹰”特色文化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铸魂育人,空军航空大学某团打造“砺鹰”特色文化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5-04 14:21

  铸魂育人,空军航空大学某团打造“砺鹰”特色文化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栾志刚 王文博

  砺鹰

  ■栾志刚 王文博

  空军航空大学某团打造“砺鹰”特色文化,发挥强军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图为该团组织学员进行夜航飞行训练。汤 涛摄

  鼠标轻点,大三学员周一鸣点开了学校强军网上名为《阜往金来——为战育人正当时》的宣传片。

  “阜”取自脚下的阜蒙大地,“金”源自他们所在的机场,空军航空大学某团70年奋斗画卷,就这样在他眼前铺陈开来。从破旧营房到栋栋楼宇、从草地跑道到标准机场……跟随宣传片的一个个画面,周一鸣仿佛走进了该团历史深处。

  “阜往金来,亦是继往开来。”他在内部论坛里言:“这片土地上处处是英雄。我们唯有继续前进,才能不负先辈。”

  远超该团人数的浏览量和持续增长的点赞数说明,那些同周一鸣一样与团队光荣历史共情的官兵还有许多。他们不止一次地回顾前辈砥砺奋斗的岁月。

  “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有无穷的力量。我们把70年沉淀下来的故事讲好,官兵自然而然地会受到触动、影响。”该团领导说。

  要铸魂育人,就要在年轻官兵心中点燃理想信念之火。近年来,该团结合部队使命任务,充分发挥强军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特色军事文化“富矿”,打造“砺鹰”特色文化品牌。从翔实历史资料取材、历时半年拍摄的宣传片,正是其中一项举措。

  一

  该团驻地背靠被称为“魔鬼之沙”的塔敏查干沙漠。从一些前辈官兵的回忆文字里,我们能对当时的艰苦感知一二:“大风卷起漫天黄沙,直往嘴里钻、脸上扑”“学习桌与床架必须时时拂拭,不然就是厚厚一层土”。

  环境再艰苦,也要扎下根。1953年建团之初,第一批官兵就在营区主路栽下了抵御风沙的小白杨。从此,一茬茬官兵在一棵棵不畏艰苦的白杨树陪伴下,在苦地方熬出了“可以苦自己,不肯苦飞行”的宝贵精神,成为“砺鹰”特色文化的起源。

  当年,营区一片荒凉,但开飞迫在眉睫。铲除近3万平方米杂草、运土超1万立方米,洒水压跑道、扩建停机坪……该团官兵以浸染汗水的苦干打赢了这场“硬仗”。

  “有人说,老航校时期‘人推火车、马拉飞机’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从咱们团建设初期压跑道压过来的人知道,军人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劲。大家是东北老航校的传人,这股子劲不能丢。”在回忆部队建设的拓荒岁月时,该团一名老前辈深有感慨地说。

  “目前,最为粗壮的74号小白杨,树干周长达246厘米。”该团政治工作处干事李杨介绍,“官兵觉得这棵白杨树是历史的见证,是‘前辈’。现在新加入这里的官兵都要来‘打卡’。”

  除了小白杨,还有在机场路口注视学员振翅高飞的老宣传板,从人工操作向网络物流进化、“服役”70载的被服库……这些见证该团建设历程的特殊文物,都已被列入该团红色传家宝“家谱”中。

  “怎样让厚重历史成为文化铸魂的‘能量站’,怎么把抽象的文化变得真实具体、可触可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调研,我们发现官兵对那些有着时代烙印的物品很关注。我们要把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讲好、用好。”该团团史馆负责人张天瑞说。在团史馆中,老一辈官兵飞行训练使用过的器材、“空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荣誉锦旗等珍贵物件,被精心保存。

  去年,参观完史馆的新入职干部王毅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机务官兵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快速排故,手被冻伤也不退缩。这些托举飞行的手那么粗糙,也那么有力。我被这样的故事深深震撼着。”

  二

  走进该团,迎面是极具特色的“砺鹰”文化广场,一组群雕引人注目。雕塑由蓝红白三色构成,同初教机的颜色分布一致,其姿态似战机凌空划出的航迹,又像振翅的雄鹰正欲高飞。其下刻着遒劲有力的铭文:“‘砺’者,从石,粗磨刀石也,引申为砥砺、磨砺;‘鹰’者,从鸟,猛禽也,引申为勇敢、忠诚。”

  在官兵每日进出机场的三个路口处,战味浓郁的标语激荡人心。在后勤保障官兵经常出入处,立着“一切为了飞行,一切服务飞行”宣传牌;机务官兵检修进场退场的大门上,刻着“极端负责、精心维修”几个大字;飞行学员和飞行教员进出的路口,竖着“起飞就是战斗、升空就是作战”的标语。

  强军文化建设必须对准使命任务。这两处文化景观,让我们感受到:该团强军文化建设的协奏曲里,备战打仗是高昂的主旋律。

  该团某飞行大队,走廊中处处是“战”和“赢”的文化元素;某场务连打造“甘当天路基石,精护高飞坦途”的“铺路石”文化;将岗位当战位、把机房当战场的某通导连叫响“胜利表现在空中,胜利保障在地面”的口号……近年来,该团鼓励各营连结合自身职责使命,打造特色文化,并持续推动各单位间的交流。他们还组织基层文化骨干广泛开展“讲团史故事,做老航校传人”“向训练尖兵学习”等故事交流会。在此基础上,他们编撰了《“砺鹰”文化建设读本》下发全团。前不久,长期驻守在某“夫妻台站”的一级上士范明肖拿到了这本读本。他说:“里面讲的前辈们的战斗故事、身边人的奋斗事迹很打动我。”

  “强军文化是践行使命的‘催化剂’。贴合使命任务建设强军文化,才能鼓舞士气、服务战斗力生成。”该团领导说。

  三

  “20世纪50年代,我团前辈官兵经过实践探索出了‘飞飞整整、整整飞飞’的科学训练经验。后来这一经验被广泛推广……”周末傍晚,该团“砺鹰之声”广播准时开播。这期的主播是机务兵唐强。讲起机务前辈们的光荣历史,他在播报时有着掩饰不住的骄傲。

  “讲红色故事只是广播其中一部分内容,我们现在探索‘红色基因+蓝色科技’推进文化建设的路子,正在打造军事文化融媒矩阵。”政治工作处干事杨丽伟同样满含骄傲地说,“用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文化建设时代气息,能更好激活为战育人的一池春水。”

  杨丽伟对整个建设过程颇为熟悉。当时,在“砺鹰之声”试运行期间,杨丽伟就对官兵的一句建议上了心——只有听的不过瘾。

  打铁需趁热。该团重新编排“砺鹰之声”栏目内容,将训练典型事迹、时政要点等纳入其中。同时,他们搭建有线视频共享平台,把镜头对准练兵备战,直击训练现场一线;用活强军网资源,对接军内外近百节先进军事教育课堂资源,并依托“海空卫士”王伟、“科研试飞英雄”王昂、全军优秀飞行教员隋德峰等先锋典型的事迹制作“砺鹰人物、榜样力量”专题电子图册。此外,他们还探索以可触电子阅读屏幕为载体,推出多媒体版的《砺鹰报》。

  值得一提的是,人才方阵是该团融媒矩阵建设中格外重视的一环。“‘红色基因+蓝色科技’的深浅程度,关键在人。”该团领导介绍说,打造军事文化建设人才方阵已经被该团纳入“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案,已实现文化骨干队伍梯次培养。

  强军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是连接过去和现在、并从现在塑造未来的纽带。70年来,上千名飞行学员肩负老航校传人的使命荣光从这里启航;强军文化一路伴飞砺鹰航迹,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