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强军十载 挺进深蓝——写给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奋进的人民海军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强军十载 挺进深蓝——写给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奋进的人民海军

来源:新华网2023-04-23 08:43

  新华社青岛4月22日电 题:强军十载挺进深蓝——写给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奋进的人民海军

  新华社记者

  4月的青岛,再次见证人民海军的自信与成长。

  导弹驱逐舰开封舰、导弹护卫舰大庆舰、综合补给舰可可西里湖舰、综合援潜救生船洪泽湖船位列青岛的3号码头,悬挂满旗供市民参观。

  4月22日,海军在青岛的3号码头组织导弹驱逐舰开封舰、导弹护卫舰大庆舰、综合补给舰可可西里湖舰、综合援潜救生船洪泽湖船进行靠泊展示。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1949年4月,人民海军从江苏泰州白马庙启航,当年的舢板小船逐渐发展成今天的艨艟巨舰。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人民海军全面建设不断提质增速,从近海近岸挺进远海深蓝。

  4月23日是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也成为人们关注海洋、爱我海疆,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日子。

  练就能战胜战底气

  站在安阳舰的后甲板,鱼雷兵李阳举起望远镜。

  镜头里,那是祖国宝岛台湾。遥看岛上中央山脉,峰峦叠嶂,海岸线清晰可见。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继续在台岛周边海域展开实战化训练。这是某舰官兵在瞭望观察(2022年8月5日摄)。新华社发(林健摄)

  2022年8月,人民海军舰艇首次环绕台湾岛开展联合海空演训,向世界宣示——我军完全有决心有办法有能力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军部队大抓实战化练兵,构建完善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加快推进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4月22日,参加海军舰艇开放活动的导弹护卫舰大庆舰(前)和导弹驱逐舰开封舰在青岛3号码头靠泊展示。新华社发(蒲海洋摄)

  能战胜战,从容应对来自海上的威胁,是中国海军的底气实力。那天凌晨,执行战备远航任务的372潜艇突遇“水下断崖”重大险情,急速下降。危难之际,3名当更战士依靠平时练就的娴熟技能,不到2分钟就关闭40多个阀门,关停14种电气设备。全艇官兵3分钟内一共执行了30多个口令、完成500多个动作,驾驭潜艇成功脱险,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海军372潜艇起航驶离军港,奔赴深海大洋(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万俊成 摄)

  若没有平日的千锤百炼,哪有危难时刻的临阵不乱转危为安。海军部队始终坚持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大力推进战训耦合、体系练兵、科技练兵,加快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海上威慑和实战能力。

  如今,在祖国万里海疆,人民海军的军舰、战机不舍昼夜巡航警戒,在一线对峙、大风大浪中练战法、练攻防。人民海军舰艇出岛链训练已成常态,航母编队体系化训练持续推进,海军舰机定期砺兵大洋。

  4月22日,观众排队准备参观导弹驱逐舰开封舰。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欲临敌而有功,宜闲习之在素。今年初春,历时30天、航程9000余海里,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舰随编队赴南海、西太平洋等海域,圆满完成远海联合训练任务。

  就在4月上旬,山东舰航母编队赴西太平洋开展实战化演练,舰载机多次起降进行舰机协同、对海突击,冷静应对外军舰机滋扰挑衅。

  4月22日,参加海军舰艇开放活动的导弹护卫舰大庆舰(前)和导弹驱逐舰开封舰在青岛3号码头靠泊展示。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备战打仗永远是人民军队的核心职能、主责主业。导弹驱逐舰海口舰围绕“体系作战中我们能发挥什么样的效能”展开广泛讨论,与“蓝军”进行对抗训练,总结出多套战法训法。海口舰先后参加多国联演和40多次重大演习演练任务,航迹遍及美洲、非洲、亚洲,跨越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累计航行48万海里。

  4月22日,观众在导弹护卫舰大庆舰前甲板参观。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建设海上钢铁舰阵

  大国复兴,必得巨舰护航。

  2022年6月17日,中国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在万众期待中下水。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2022年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0年间,我国航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稳步迈入“三剑客”时代。

  10年间,人民海军接二连三“下饺子”。新型战略核潜艇、首艘国产航母、大型驱护舰、综合补给舰等相继入列,舰载战斗机批量交付,预警机、舰载直升机再添新成员,新型反潜巡逻机补齐了人民海军反潜作战的短板……

  2020年1月1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归建入列,标志着人民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此后两年多时间里,055型驱逐舰拉萨舰于2021年3月加入中国海军序列;2021年4月,又一艘055型驱逐舰大连舰公开亮相;2022年4月,海军某部组织实战化训练的新闻刷爆网络,另外两艘055型驱逐舰鞍山舰、无锡舰进入人们的视野……

  2021年4月23日,人民海军连收三份生日礼物:三型主战舰艇——长征18号艇、大连舰、海南舰集中交接入列。

  海南舰位南海某海域开展登陆演练,舰载直升机进行连续多波次起降训练(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王磊 摄)

  今天,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舰已经融入体系、驶向深蓝。这些年,海军舰艇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当年被称为“新生代”的海口舰,变成了海军舰艇中的“老大哥”。

  2018年4月,中国南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在这里举行。海军航母编队首次以战斗编组形式接受检阅。

  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2021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发(万全 摄)

  舰载机飞行员徐英驾驶歼-15战机,接受了统帅的检阅。徐英仍然记得那个壮观的场景,放眼辽阔海疆,48艘各型战舰铁流澎湃,人民海军正以前所未有的豪迈姿态奋进在新时代的逐梦航道上。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支威武的航母编队,还是一部浓缩的海军发展史。”徐英说。

  履行大国国际义务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丹戎不碌港。一名重6.24斤的男婴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出生,这是“和谐使命-2022”任务接生的首个婴儿,也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迎来的第七名“和平宝宝”。

  2022年11月,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从舟山某军港起航,赴印度尼西亚执行“和谐使命-2022”任务,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已先后10次走出国门,航行26万余海里,服务43个国家和地区,为25万余人次提供医疗服务,实施手术1400余例,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书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乐章。

  自从成立之日起,中国海军始终向世界传递着善意与和平的信号,航行在播撒大爱的航道上。

  “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今年初春,第43批护航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延续着人民海军的承诺和守护。“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成为那片曾经波诡云谲的海域最让人心安的声音。

  迄今为止,人民海军已累计派出43批100余艘次舰艇参加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完成1500多批7000余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解救、接护各类船舶近百艘,其中外国船舶占50%以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归建入列仪式在青岛某军港码头举行。这是南昌舰官兵在入列仪式前分区列队(2020年1月12日摄)。新华社发(李唐摄)

  日益强大的人民海军,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力量。

  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紧急前往救助。

  2015年3月,也门爆发内战。危急关头,接到撤侨命令的临沂舰三进三出炮火密集的交战区,从也门成功撤离中国公民600多人和来自15个国家的外国公民270多人。

  2021年4月,印尼海军“南伽拉”号潜艇失事,中国海军派出舰船,赴相关海域协助印尼开展救援行动。

  2022年1月31日(除夕),应汤加王国请求,中国海军五指山舰、查干湖舰组成编队,星夜兼程将1400余吨灾区急需物资全部及时送达。

  赴汤加执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的海上运输编队官兵在装载救灾物资(2022年1月29日摄)。新华社发(薛成清 摄)

  “朋友圈”越来越大,航迹越来越远。高层交往、专业交流、技术合作不断深化,提供的国际公共安全产品越来越多。日益强大的人民海军,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正在成为维护地区和海洋安全的重要力量。(记者黎云、张瑞杰、孙鲁明、米思源)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