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英雄之光丨每年3月28日,这里都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英雄之光丨每年3月28日,这里都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

来源:央视网2023-04-02 15:52

  每年的3月28日

  志愿军烈士冉绪碧的侄子

  总会在自家屋顶

  升起一面五星红旗

  这是对亲人的思念

  也是对烈士的铭记

  ……

  参加过长津湖战役

  23岁的他牺牲在朝鲜战场

  2014年3月28日

  首批437位

  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一同接回的遗物中

  包含多枚人名印章

  其中一枚印章上刻着:

  冉绪碧

  冉绪碧,1928年生

  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

  1949年11月加入人民军队

  一年后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第20军60师180团的战士入朝

  在朝作战近6个月

  先后参加长津湖战役、

  富盛里战斗等作战任务

  1951年4月22日

  牺牲于朝鲜战场

  一个志愿军形象的人偶

  让七旬老人瞬间泪目

  通过这个印章上的名字

  对照志愿军战士的资料

  再去寻找烈士的籍贯

  工作组不断走访寻找

  从重庆奉节到湖北利川

  终于找到了

  冉绪碧烈士的亲属

  很快又通过DNA鉴定

  确定了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 冉方章

  冉绪碧烈士的侄子冉方章说:

  “我72岁了

  没想到我幺叔还能回国……”

  认亲仪式上

  冉方章看到叔叔的遗物

  顿时红了眼眶

  当时,工作人员

  把一个志愿军形象的人偶

  送给了冉方章

  “看见这些装备,当时他就哭了”

  军用水壶、军装、胶鞋

  让冉方章觉得格外亲切

  他能想象

  那一年

  叔叔就是身着这样的装束

  跨过鸭绿江……

  每年叔叔回国的日子

  他都在屋顶升起一面国旗

  尽管认亲成功已经过去近4年

  冉方章依旧沉浸在

  与叔叔“团聚”的喜悦中

  DNA比对分析的鉴定意见上

  那短短的几行字

  冉方章拿着放大镜反复阅读

  每年3月28日

  冉方章都会特意在自家的屋顶上

  升起一面五星红旗

  因为这一天

  是冉绪碧回到祖国的日子

  2019年

  冉绪碧的家人将珍藏70年的

  冉绪碧当年读书时使用的

  书箱、油灯、算盘

  捐赠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冉绪碧曾就读的小学

  如今依旧书声琅琅

  孩子们以升旗仪式

  纪念冉绪碧烈士

  以及无数像他一样

  舍身报国的英烈们

  《英雄回家》

  清明节将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

  推出10集纪录片

  4月1日至10日

  一起看

  ↓↓↓

  《英雄回家》

  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

  独家、权威、集中、深入地讲述

  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回国历程

  以及寻亲背后的感人故事

  观看方式一:

  下载央视频App

  关注“央视军事”账号

  4月1日起每天上午10点

  全网首播

  观看方式二:

  锁定CCTV-7国防军事频道

  4月1日起

  每晚8点档播出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通辽:两千万亩玉米春耕正当时

  • 河北卢龙: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