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逐浪深蓝!中国海军第42批护航编队执行任务纪事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逐浪深蓝!中国海军第42批护航编队执行任务纪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3-31 13:19

  逐浪深蓝

  ——中国海军第42批护航编队执行任务纪事

  ■王庭军 那 建 马玉彬

  淮南舰和可可西里湖舰在机动航行。 马玉彬摄

  3月30日,由淮南舰、日照舰和可可西里湖舰组成的中国海军第42批护航编队,圆满完成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返回山东青岛某军港。这次任务历时191天,航行10万余海里,顺利完成20批29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为11艘过航商船提供安全监控,有力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责任担当,确保了重要海上战略通道安全。

  在这段用热血忠诚践行光荣使命的航程中,编队官兵铁肩担重任、大洋铸忠诚,用不断向前的航迹,展示了新时代人民海军的昂扬风采。

  忠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在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淮南舰上,身着浪花白的年轻水兵军容严整,面对鲜红党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汇聚磅礴力量,催生官兵为国护航、练兵大洋的不竭动力。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锻造过硬胜战本领,将忠诚写在深蓝航迹之上,官兵们铁心向党的信仰之火越燃越旺!”编队领导介绍,编队临时党委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任务全程、融入护航实践。他们大力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建功护航新征程”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举办党员宣誓签名、升国旗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官兵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使命

  “感谢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保护,我船已安全顺利地通过亚丁湾高风险水域,谢谢编队为我们来往商船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谢谢祖国海军护航编队安全护送我们通过亚丁湾危险海域,让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渔民兄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祖国’这两个字的含义!”

  ……

  任务期间,第42批护航编队收到20多封感谢信,安全、高效、专业的护航行动,获得被护中外船舶的一致认可。

  自2008年12月26日开始护航行动以来,一批批海军护航编队为守护和平,奔赴陌生海域、勇担艰巨重任,为中外船舶守护一片“和平安定的海域”。执行任务期间,官兵们把使命举过头顶、把责任扛在肩上,坚持为海上战略通道护航、为国家海外利益护航、为人民安危护航,累计安全护送中外船舶7100余艘,有效维护了国家海外利益和人员安全。

  护航任务结束后,当地时间2023年2月19日,第42批护航编队抵达南非理查兹湾,参加中国、俄罗斯、南非三国海上联合演习。此次联演是中国、俄罗斯、南非三国海军在南非附近海空域举行的第2次海上联演。联演以“维护航运及海上经济活动安全联合行动”为课题,分为港岸和海上两个阶段进行。

  联演转入海上实兵实弹演练阶段后,理查兹湾附近海域天气骤变。面对恶劣海况等不利因素影响,日照舰仔细跟踪雨雾中若隐若现的浮雷目标,当浮雷目标刚刚上浮到最高处之际,日照舰果断开火,一击命中。

  在包含编队运动、消灭浮雷、反海盗、营救遇险船舶等10多个课目的海上联演中,编队官兵展现出精湛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组织指挥水准,受到友军官兵的高度认可。

  砺兵

  “发现‘敌’舰正向我高速接近!”随着一声令下,刺耳的警报声划破长空,一场实战化演练在大洋上展开。编队官兵闻令而动,迅速奔向各自战位。

  作战室内,口令声此起彼伏,各种信息指令快速传递,淮南舰舰长王磊一边指挥舰艇调整航速航向,占领有利攻击阵位,一边紧盯“敌”舰和周边态势,准备实施火力反击。“开火!”王磊抓住有利战机,果断下达命令,主炮轰鸣。霎时,海天之间炮火纷飞,“敌”舰被精准击中。

  这是王磊第一次随舰执行护航任务,凝视着眼前的指控台,他坚定表示:“远洋护航,机会难得,我们要利用这次机会,把本领练得更过硬。”

  与此同时,编队注重用好护航任务“大舞台”和复杂敌情“磨刀石”,坚持把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积极用好航经海域海空情况复杂的天然“演训场”,高效开展实战化训练,实现了远海护航和远洋练兵的有机结合,大力锤炼了编队应急处置复杂突发情况的实战能力。

  广袤的亚丁湾,不仅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考场,也为护航官兵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练兵舞台。翻看编队厚厚的训练计划表,每天的安排都满满当当,实战课目一项接着一项。舰艇、直升机、特战队等原本隶属于不同建制的多个兵种,临机编组、协同作战,有效破除了制约多兵种间联合训练的藩篱。任务中,即便是模拟演练,实战味也很浓,不同兵种、不同平台之间各层次、多情况下的协同作战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无论是起航航渡、返航归建,还是护航联演,编队始终坚持航行一路、训练一路、研究一路、检验一路、提高一路,按照“训练递进、能力合成”的思路,常态组织舰艇操纵、损管战救等基础训练,持续抓好直升机起降、特战队员处突等技能训练,同步带动各战位开展能力生成与保持训练,实现从单兵、平台到体系,从席位、要素到决策,层层细化精练,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有效塑成。

  训练在远海,成长在远海。前不久,编队组织淮南舰、日照舰和可可西里湖舰在远海某陌生海域开展舰艇施放烟幕、防空反导和主炮射击、轻武器射击等多项实际使用武器针对性训练,对比执行护航任务前,官兵军事素质显著提高,编队兵力运用、远海指挥控制和遂行远海多样化任务等能力得到了全方位锻炼和提升。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警察节重磅视频《无界守卫》

  • 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