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保障岗位到战斗班排,看导弹女兵的转型与变化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从保障岗位到战斗班排,看导弹女兵的转型与变化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3-15 13:38

  一位女排长的成长感悟

  ■何少波

  转岗700多天之后,罗晓雅对新战位有了新感悟:“无论是男兵女兵,只有全面掌握军事技能、扎实练好手中武器装备,才能在未来战场赢得主动。”

  在这位女子导弹排班长的记忆中,那是具有标志性的一天。那一天,在演训场上,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女子导弹排正式成立。从此,女子导弹发射单元成为该旅战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大潮汹涌,速度之快、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战争形态正在悄然改变。从“打钢铁”到“打芯片”,从体能对抗到技能和智能的角逐……未来战场,呼唤女性军人的担当,也为女性军人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舞台。

  “女子导弹排的成立是作战部队女兵编配逐渐从保障岗位向作战岗位的拓展延伸,也是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女性作战特点的必然需求。”该旅一位领导说,她们的加入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女子导弹排成立之初,罗晓雅一度有些焦虑。作为女子导弹排首任班长,她深知抓紧时间学好专业是自己当前最大的任务。压在肩头的责任,时刻催促着她快速转型。

  最近,罗晓雅正在单位进行专业强化训练。每当别人问起她的岗位时,罗晓雅总是自信地说:“我是一名导弹兵。”

  从保障岗位到战斗班排,从迷茫焦虑到从容自信,从专业“门外汉”到导弹“技术通”,罗晓雅转型与变化的背后,是一群女兵的转型与变化。这些导弹女兵的快速成长,为该旅进一步推动女军人岗位职能拓展,优化兵员结构,探索部队战斗力建设提供了一个实践样本。

  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女子导弹排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李政、姚宗凯摄

  导弹女兵的目光

  ■蒋雨铖 姜鑫亮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高骏峰 特约通讯员 李 政

  春光明媚,晴空万里。

  启动,截获,解锁,发射。

  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女子导弹排中士杨凤娣稳住身体,微微抬头,眸子中映射着蔚蓝的天空。那里,一道白色的轨迹正在接近目标。10米,5米……命中!

  结果,和预想完全一样。此刻,杨凤娣的目光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从容与自信。两年多前,第一次扛起导弹发射筒时,杨凤娣的眼神里闪烁的还是“胆怯和不确定”。

  目光里的变化,折射着这位女兵的成长。

  700多个日夜,杨凤娣和战友们在新战位上完成了新跨越。她们用汗水与智慧,浇灌出了属于自己的梦想之花。

  导弹女兵们相互加油鼓劲。李政、姚宗凯摄

  仰视

  “曾经仰望过的高峰,现在似乎触手可及”

  起床铃声响起,杨凤娣猛地从床上弹坐起来,梦里接连不断的按键声依旧挥之不去。

  成为一名导弹女兵后,杨凤娣已经许久没有梦到过在指挥通信连的那些日子了。

  两年多前,杨凤娣还是指挥通信连的一名报务员。每天,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她对那些密密麻麻的电码和勤务用语熟稔于心。这样的日子忙碌充实,但杨凤娣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出生于西南边陲的杨凤娣,在无数英雄故事的耳濡目染中长大。从那时起,“像英雄一样去战斗”的种子,在杨凤娣心底生根发芽。

  入伍后,杨凤娣被分到了指挥通信连。那里,是许多女兵的战位所在。一次休息时间,杨凤娣无意中看到一个导弹女兵的视频。看着英姿飒爽的女兵和男兵一起战风沙、斗酷暑、练本领,她感觉内心那根弦被轻轻拨动了。

  后来,听说单位准备组建女子导弹排,一种跃跃欲试的气氛在女兵之间蔓延开来。那天熄灯后,杨凤娣趴在床上,打着手电写下了一份转岗申请书。抬起头时,杨凤娣才注意到,手电筒的光映亮的何止自己一个被窝。

  等待消息的日子里,杨凤娣又一次尝到了焦灼的滋味。这让她不由想起了等待入伍通知书的那段日子。未定的结果,总让她忍不住胡思乱想。于是,杨凤娣写了第二份转岗申请书递交上去。不久之后,又递交了第三份。

  接到转岗命令的那一刻,杨凤娣长舒一口气,压在心底的石头终于落地。旁边的战友把纸巾递给她,她才发现,激动的泪水已经淌了下来。

  第一次装备操作训练,触摸着崭新锃亮的发射筒,杨凤娣既激动又紧张。扛起17公斤重的发射筒不到一分钟,杨凤娣的身体便微微发颤。额前豆大的汗珠不断滴落,她紧闭双眼、咬紧牙关,最终还是在“新搭档”的面前败下阵来。

  这份沉甸甸的重量,让她意识到,梦想的大门虽然打开,但实现梦想的路依然陡峭。唯有一路仰视、一路攀登,才能登上山顶,看到最美的风景。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凤娣不断向自己发起挑战。发射筒太重,她就用杠铃辅助练习,逐步加码;据筒不稳,她就在头上顶一瓶水,练习身体的平衡感;腿部力量弱,她就每天多爬20趟楼梯增强腿劲……

  在成为一名合格导弹兵的路上,每个女兵都在坚持着。

  一次训练中,因上肢力量较弱,列兵秦嘉丽不慎将发射筒滑落。沉重的发射筒砸到她的手背上,手背瞬间就青了。

  “这么基础的训练都练不好,我是不是不适合这个岗位?”秦嘉丽疼得直掉眼泪。那一瞬间,下连后经历的一切困难,如狂风暴雨般在她脑海中闪现,她差点想要放弃。

  看着战友们扛着发射筒微微颤抖的身子,秦嘉丽突然意识到:她们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看谁能坚持到底。

  贴上膏药,擦干眼泪,秦嘉丽重新回到了训练场。经过3个多月的强化训练,秦嘉丽成了同年兵中训练成绩最好的一个。她常常憧憬着自己在沙漠戈壁、海滨丛林发射导弹的场景,拼了命给自己鼓劲:“再坚持一下!我一定可以!”

  没有破茧的勇气,就没有化蝶的美丽。如今,导弹排的这群女兵对“美”有了新的定义。不断加码的力量训练,让她们的胳膊更加有力;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让她们的皮肤变得黝黑;日复一日的长跑训练,让她们的身形更加矫健……

  如今,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女兵们异口同声——就是导弹命中目标的那一刻。

  现在,谈起女舰长韦慧晓、女飞行员张潇、女指导员马和帕丽时,杨凤娣的眼睛依然会闪闪发亮,但她已经不会像当初那样羡慕她们了。

  “曾经仰望过的高峰,现在似乎触手可及。”杨凤娣觉得,自己正在和这些奋斗在不同战位的“巾帼精英”走在同一条道路上,“只要保持必胜的信念,终会攀上高峰”。

  女子导弹排班长罗晓雅正在进行上肢力量训练。李政、姚宗凯摄

  平视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军人”

  那一晚,听着窗外呼啸的寒风,女子导弹排排长马晓慧辗转难眠。

  虽然在营长和教导员面前拍了胸脯,但马晓慧心里还是有些发虚。从零开始组建一支全部由女兵组成的主战分队,她们面临的将是数不清的困难与挑战。她们能行吗?

  女子导弹排组建没多久,一些质疑声便陆续传到马晓慧耳中。让她欣慰和自豪的是,她们中没有一人退缩。女兵们奋力拼搏的姿态,给了这位新上任的女排长莫大的鼓舞。

  “我是排长,我得先给战友们打个样。”为了带好这支分队,马晓慧请男兵班长谭伟担任自己的教练。

  在男兵中间,谭伟素有“魔鬼教练”之称。他训练严苛,经常有男兵被训哭。但谭伟带出来的兵,个个让人竖起大拇指。

  让马晓慧没想到的是,训练场上,谭伟一改往日的“黑脸”,非常平和耐心。“女孩子嘛,总得照顾点慢慢来。”谭伟说。

  尽管知道谭伟出于好意,马晓慧还是一再要求他按实战标准来训练自己。下了训练场,马晓慧还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码训练。

  不久,连队组织VR实景模拟实弹射击比武,参赛官兵必须完成整套基本操作。

  这是男女兵第一次同台竞技。

  作为主射手的马晓慧,以5发全中的成绩夺得第一。

  “初次看到这群姑娘,说实话我不太相信她们能吃得了苦。”说起女兵的成长与变化,谭伟感慨不已,“她们让我认识到,无论男兵女兵,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军人!”

  男兵们用全新的目光注视女兵,而这群女兵也在用全新的目光不断审视自己。

  “看!流星!”大漠深处,一群女兵欢呼雀跃,兴奋地望着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完全忘记了训练一天的疲惫。

  去年,部队执行跨区演训任务。面对班长休假,副班长彭温雨主动挑起了担子。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初到西北,眼前的荒凉景象还是让彭温雨心头一紧。

  “这完全是无人区啊!”听着女兵们的感慨,彭温雨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初到戈壁,女兵们很快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肠胃炎、皮肤皲裂、喉咙沙哑、眼睛干涩……

  越是困难越要闯,越是艰难越向前。平场地、扛沙袋、搭帐篷、建厕所……彭温雨带领全班人员克服各种困难,不分白天与黑夜地干,硬是抢在男兵之前高标准完成安营任务。

  看着天边转瞬即逝的流星,彭温雨说:“这次演习我们一定能够打出满堂彩!我们女兵一点不比男兵差!”

  从东海之滨至塞北大漠,她们和男兵一样踏海浪、穿沙地、越沟壑,迈着坚定的步伐穿梭在训练场,将铿锵的足迹留在大漠戈壁。

  马晓慧和彭温雨的成长是导弹排女兵的缩影。坚韧、顽强、乐观……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姑娘们,把青春和热血倾注到强军事业中,用智慧和汗水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新称呼:导弹女兵。

  女子导弹排正在进行空中目标识别训练。李政、姚宗凯摄

  对视

  “她们的加入,为连队战斗力注入了催化剂”

  这场针对自己的批评风暴,是马晓慧主动发起的。起因很简单:第一次参加实战化演练,这群导弹女兵吃了“败仗”。

  如今,说起当时的表现,马晓慧仍觉得汗颜——遭遇雷场等待道路开辟时,她们地形勘察不全面、警戒部署不周密,被“敌”偷袭;对“敌”侦察无人机实施拦截时,她们发现目标不及时,配合不默契,导致部分兵力暴露……

  “这要是在真正的战场上,后果不堪设想!”领导的批评、战友的埋怨、内心的自责,让马晓慧意识到:在新的战位上,练好个人专业技能是最基础的,想要打胜仗,她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天,马晓慧把战友们召集起来,就做一件事:请大家批评自己。

  刚开始,女兵们还有些腼腆。随着气氛逐渐热烈,战友们提出了很多马晓慧从没有意识到的新问题。

  “每个人在战场的战位不同,看待战场的角度也就不一样。”马晓慧说。她结合战友们提出的意见,梳理出了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特情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

  从这天起,女子导弹排掀起了头脑风暴。她们相互学习,彼此激励,全排训练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在学习中交流互补,在正反馈的闭合回路中提高战斗力。”马晓慧说。

  又一次实战化演练开始了,女子导弹排再次披挂上阵。这一次,马晓慧指挥得当,战友们密切配合,通过了多个特情的考验。

  在这群女兵眼里,完成任务才是最终目标。

  一次实弹射击中,天气环境异常恶劣。当时,能稳定发射筒已是不易,想要命中目标,几乎不可能。“大风向北刮,但中途会有数秒的风停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短暂的间隙来捕捉目标!” 射手肖满琪反复观察后得出结论。

  抓紧时机,肖满琪迅速扣动扳机。刹那间,导弹发出射筒,如同利剑一般刺破苍穹,尾焰升腾,弹道化作一道长虹,在风沙中直奔“敌”机,准确命中目标。

  “之前总有人问我,男兵已经具备较强的战斗力,这个时候花费时间、精力组建女子导弹排,她们究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连长张阳阳看来,女兵严谨、细致、坚韧,拥有更强的观察力,“她们的加入,为连队战斗力注入了催化剂”。

  这种催化作用,也让男兵班长吕亚超感同身受。“看到女兵们都这么努力、这么优秀,我都不用刻意去安排强化训练,男兵们自己就会主动要求‘加餐’。”吕亚超说,与往年同阶段相比,这一批新兵表现出来的拼劲更足,训练质效更高。

  种种迹象表明,作为该旅转型建设的一次尝试,女子导弹排不仅为女兵提供更加多样的岗位选择,而且正在释放更多战斗力效能。

  去年深秋,该旅组织综合战术演练。面对突然袭击的“敌”机,指挥所命令导弹分队前出,击落“敌”机。主射手马晓慧与副射手肖满琪沉着应对、稳定发挥,为演练后续取得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走下演练场,满身沙土的她们,笑容灿烂。“长发和红妆离我远去,从军走进迷彩的军旅,战争从来没有性别,强军的使命女兵同样担起……”《导弹女兵》的歌声在戈壁滩上久久回响。

  女兵心语

  努力,让窘迫变自信

  ■中士 郭媛媛

  第一次练习扛发射筒,我就出丑了。看着战友们的目光,作为班长的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那种滋味至今难忘。

  从那以后,我盯着自己的短板弱项发力用劲。如今,我体格壮了,力量足了,组训时面对全班战友更有信心了。

  一天,我特意请男兵班长来指导,并挑选了他们最为擅长的展开撤收课目。一次次训练,早已让我对整个流程形成了肌肉记忆。我一路过关斩将,力压一众男兵,赢得了战友们一致点赞。

  赞美声中,我突然想到了那次“出丑”。我很庆幸那次“出丑”是在训练场上,而不是在战场上。接下来,我将更加努力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努力带好全班人员,为连队战斗力建设添砖加瓦。

  坚持,以恒心报初心

  ■中士 杨凤娣

  转岗后,一个新的世界在我面前打开。

  从事报务专业时,我的活动圈子很小。到了新战位,得知要去海边驻训,我激动得好几晚都没睡好。

  然而,驻训生活的艰苦让我始料未及。盛夏的海边,太阳异常毒辣,发射筒烫得可以煎鸡蛋。无孔不入的蚊虫,给本就要求稳定的据筒训练增加了不少难度。一次考核,当我聚精会神寻找目标时,一只虫子竟然钻进我的袖口。伴随着一阵刺痛,我忍不住剧烈晃动了一下。结果可想而知:这次考核不合格。

  晚上,看到自己被虫子叮咬红肿的胳膊,我有些痛恨自己的娇气:“为什么就不能再坚持一下呢?”

  如今回想起来,我庆幸当初坚持了下来。若再让我选一次,我仍会坚定最初的选择——在晴空之下,以导弹为伴,与长空相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5考研季科技类专业科普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