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什么学员成绩能快速提高?海上“盲盒”立大功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为什么学员成绩能快速提高?海上“盲盒”立大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3-14 10:09

  海上“盲盒”的打开方式

  ■高密 韩江雪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一飞

  刚开学,统计完近几年海上教学质量指标的最新数据,海军潜艇学院航海教研室主任夏卫星笑了。

  “2019年至今,年均增长7.8%。”夏卫星说的是学员航海实习三项主要考核综合得分的优良率。一年一度的航海实习,学院办学以来从未间断,近年来不断提高的分数显示,这项例行的海上训练,正在突破“自我复制”的循环。

  为什么这几年成绩能快速提高?

  “团队前些年开始创新研制的海上‘盲盒’立了大功。”刚完成新年度航海实习计划的夏卫星说。

  说着,夏卫星在电脑上打开一组图片,细述这个“盲盒”的由来。

  装载实习方舱的军舰在航行中。高 密摄

  前传

  “不入深海,怎能降龙”

  前几年,学员中有一句关于航海实习的流行语:“风里浪里,棚里等你。”“棚”说的是海图棚,钢筋支架焊在军舰甲板的坦克系留穴上,木制桌面,盖一个防水帆布罩,挂一盏防水灯,就是实习学员的战位。只要船不靠码头、不抛锚,学员就在海图棚里进行海图作业,一人一棚,半截身子扎进去,一闷半天。

  小小海图棚见证了一批批学员走向战场的航迹,也见证了他们与大海搏斗的经历。

  那年9月,保障实习的军舰航行至南海,甲板最高温度超过50℃。学员闷在棚子里,脖颈上挂着湿毛巾,海图上留下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图案——汗渍。队干部提着凉水桶挨个儿给学员洗毛巾,同时音箱里传来教员的声音:“越是酷暑难当,越是考验我们战斗作风的时候。”

  表面上看,“火炉”砺志又强能,但实际上训练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充足的现代化航海保障手段,更缺乏高效的专用训练系统,硬是靠意志跟海洋死磕。” 时任航海教研室主任、教授杨晓东在甲板上独自思忖,一个念头涌上心头——教改。

  又一天训练结束,舰艇锚泊,杨晓东跟一个学员大队领导在“雷达房”里聊天。雷达房,是专门为雷达接收机等设备搭建的小铁房。

  “杨教授,南沙的高脚屋,升级换代多少次了?咱还守着这几十年前的海图棚。哪怕能在这种铁皮房里也好,至少不怕风吹雨淋……”

  大队领导不经意的话瞬时点醒了杨晓东。实习结束,以“雷达房”为样本,杨晓东一回到学院就着手寻找适合在甲板上搭建的方舱或板房。

  其实,能让学员在更贴近潜艇实装、更贴近实战环境、更贴近教改方向的平台进行航海训练,是学院几代航海教员的夙愿。

  “不入深海,怎能降龙?”看着一张学员在海图棚里汗流满面的老照片,夏卫星说:“水面舰艇有专门的训练舰,但潜艇没有。潜艇内部空间狭小,单航次承训效率太低、成本太高。与登上潜艇实装训练并行,搭建更加贴近潜艇实装的航海作业平台,让毕业学员有更多机会在大海上经风浪、壮筋骨、长才干,是他们从课堂走向战场、提高第一任职能力的必由之路。”

  2016年,改善实习平台的论证展开后,搭建板房的思路很快被抛弃。“要建就奔着集成化、模块化的方向去!”杨晓东转而看中了航运集装箱——“体型”类似潜艇舱室,而且拆装简易、稳固耐腐蚀、可拓展升级。

  “大教授咋玩起没啥技术含量的集装箱?”听说航海教研室要把集装箱搬上军舰,不少人投来诧异的眼光。

  教研室上上下下却早已定下决心:只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战斗力建设,就下定决心干!

  于是,关于海上实训条件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很快得到学院支持并经海军相关机关审批通过。撤棚子、焊底座、安课桌、装设备……试验集装箱登上了保障航海实习的一艘军舰。杨晓东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实习方舱。

  实习时正值台风季,正好给了教员们一次大风浪航行中实习方舱性能验证的机会。舰体颠簸起伏,横摇纵摇幅度都接近军舰设计的最大值,新上舰的实习方舱却纹丝未动。

  经此一役,教员们铁下心要把集装箱全面搬上甲板,以“集群作战”的形式,形成一个海上潜艇模拟训练的新品牌。

  2018年方舱正式安装上舰,一个个海上“盲盒”即将迎来第一批海上实习学员,等待着向大海启航。

  启航

  “铁甲教室”变身“水下战位”

  “科技感十足,战味十足!”初次迈进实习方舱的学员,部分曾跟随训练舰参加过航海实习,他们对方舱的“用户体验”都给出高分评价。参与实习保障的航海教员也对这个“创举”感到满意。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实习方舱第一次投入使用,训练中就出现了“掉链子”的情况。

  “报告,信号已断开!”实习舰航行在东海某海域,学员们正在方舱内进行海图作业,舰艇航行信号突然消失。教研室立即组织排查,忙活一阵发现,是实习保障舰的主罗经出现故障,无法继续向方舱提供稳定的导航信息。

  舰艇没了主罗经,还有其他设备代替,可以继续航行,学员训练却离不开主罗经输出的信号。学员们把焦急的眼神投向杨晓东,教员们也都对这样的突发故障无可奈何。

  “方舱上舰,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杨晓东立即召集教学组开会,临时调整训练科目。大家都明白:方舱上舰只解决了场地问题,可真正提升训练保障能力,还需要体系化的内涵建设。

  这一年,夏卫星刚刚从潜艇部队调入学院任教,当时实习方舱内的“压迫感”,至今令他记忆犹新。

  “航海信息保障是达成训练实效的根本所在。”夏卫星说。可如何才能抵消用舰艇代替潜艇开展实习训练的“先天不足”,让航海实习既能够自主解决所有问题,还能突出潜艇特色?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从2018年到2021年,他们先后把多批次具有潜艇特征的航海和导航设备引入方舱,让最初的“铁甲教室”变身“水下战位”,为整体训练内容和组训模式的顺利落地提供了完备支撑。

  “每年出海实习,走进方舱都像打开‘盲盒’,总有‘新家伙什儿’出现。”教员们感叹。

  学员们也禁不住点赞:“舱门一关,大灯一闭,幽暗逼仄的环境里,只有各种仪表和按钮在闪亮,简直和在潜艇舱室里航海作业一模一样。”

  “学员们的训练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夏卫星说,这几年实习训练几个主要科目的成绩逐年提高,不断证实着这条变革之路的正确性,也启示着未来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对此,去年刚刚离任的杨晓东颇有感触:方舱内不断添加新装备,“潜艇化”程度不断提高,功能加速迭代升级,实习训练提质增效也就必然会看得见、摸得着。

  夏卫星举了几个“看得见”的例子。

  以往航海实习中,由于手段缺乏,学员观测、计算得出的目标数据无法即时得到精度验证,如今综合考核评判系统接入方舱,学员只需将自己的观测数据输入平板电脑,即可获得相关比对标准。“立行立判”成为实习训练的日常。

  有了装备的技术支撑,教员能在方寸之地“大展拳脚”,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供更多一对一的训练指导,学员的学习自主性也随之提高。“关键是形成了训练和评估的实时闭环,推动从‘你教’到‘我学’的根本性转变。”夏卫星说。

  2022年夏天,方舱设备体系又迎来新成员——光电桅杆。学员可通过光电桅杆观测水面目标或天体,完成天文定位、海图综合作业等多项潜艇特色科目训练。至此,方舱已建成以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光电桅杆、潜艇电子航海图支持系统等为特色的装备保障体系,形成潜艇水面、潜望以及水下航行状态综合技能训练的保障能力,可完整模拟水下航行潜艇的航海作业科目及流程。

  向战

  “盲盒”效应催生训法创新

  随着夏卫星的介绍不断深入,海上“盲盒”的“升级”之路,还在不断上演精彩。

  以前,学员航海实习,通常按照专业技能考核指标差异,把航海专业与非航海专业分批次组织。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让各专业精练本战位专业技能,却缺了潜艇作战的精髓和关键所在——不同战位之间的协同。

  第一次听到要“混搭”时,学员们都喜出望外。出海前,根据学员的年级和专业分为三人一组,即航海专业大四学员为航海长、大三学员为副航海长、非航海专业学员为潜艇值更官。同时,他们把每一次航海实习都视为一次潜艇出海执行任务,按任务背景划分出各训练阶段,让学员融入潜艇战位、扮演艇员角色,按照任务流程有机融合专业技能训练。

  “把原本需要毕业分配到艇上才有的训练,前置到院校课堂,打通了专业训练的一个重要关口。”杨晓东说,这是夏卫星他们在方舱“升级”之后的又一次接力创新。

  一天深夜,正在东海某海域夜航的海军武夷山舰上,航海专业学员郑正男和另外两名同学来到方舱接更上岗。“报告艇长,发现目标,可以稳定跟踪”“发现‘敌’舰,战斗警报,鱼雷攻击”……凌晨1点13分,方舱里骤然响起警报,郑正男和同学们顿时精神一振,等待“艇长”命令。

  随着“艇长”一声令下,模拟战斗航海作业完成,郑正男终于松了口气。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看看时间已快凌晨3点,完善作业,准备交更……

  这样的场景是方舱内的常态。夜航期间,方舱成为模拟潜艇水下航行和战斗航海训练的最佳场所。

  角色不同、分工不同,战斗警报一拉响,“航海长”马上停止海图作业,立即转入攻击作业,“副航海长”继续完成海图作业,其他学员根据自身职责坚守战位。小小一间方舱,极大程度将学员整合,完成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全员综合训练……

  “加装设备不仅是训练条件和手段的丰富,更促进了整体教学设计和训练模式的变革。”夏卫星说,不同专业的学员通过搭配成不同班组,根据各专业侧重点进行训练,训练效益大幅提升。

  随着一轮轮航海实习结束,眼看一批批学员涨幅明显的成绩,夏卫星喜不自胜。

  但是,夏卫星和他的同事们并不满足于此。

  “今年实习,要趁着南下航行停靠潜艇部队的机会,与近两年的毕业学员联系,听听他们和所在部队的反馈。”说着,夏卫星搬出一摞刚刚设计好的调查问卷。

  “你认为实习方舱里还可以加装什么装备”“如果重新实习一次,你希望加强哪方面的训练”……再过两个月,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成为继续优化升级“方舱”功能和整个实习训练安排的重要依据。

  天蓝蓝,海蓝蓝,实习舰即将再次启航,夏卫星继续在方舱内忙碌着……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春到茶山采茶制茶忙

  • 云南石屏:“小豆腐”带动“大产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纠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学术文章于北京时间23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网站上刊登。
2023-03-23 15:20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2023-03-23 04:30
在基因塑造生命的过程中,有个隐秘而伟大的遗传“剪辑师”——次要剪接体。
2023-03-23 05:05
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
2023-03-23 09:33
如今,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正在为生产生活插上“数字翅膀”。
2023-03-23 05:00
电解质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它是由食盐水经电解后产生的。
2023-03-23 09:36
天气、气候、水有何关系?人类今天为什么要关注天气气候水?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和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2023-03-22 07:55
3月初,在贵阳贵安新区网易贵安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机械忙碌不停,场平工程已全面开启。项目一期将于今年9月投入试运行,预计未来5年还将陆续启用5000个标准机架、4万台服务器。
2023-03-22 07:50
三峡集团昨天发布消息,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三峡氢舟1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将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2023-03-22 09:35
至2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1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162万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跨区送电完成1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8%;各省份送出电量合计26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
2023-03-22 09:32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3年4月7日发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普通纪念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普通纪念币各一枚。
2023-03-22 09:27
世界睡眠日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2023-03-21 06:40
春节刚过,江西省第一季度新开工的1234个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工程随即公布。江西全面掀起开工热潮——省级层面今年重点推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共达3558个,总投资4.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2023-03-21 06:3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日前在京启动。
2023-03-21 09:48
近年来,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
2023-03-21 09:46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任。
2023-03-21 06:45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