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巾帼争辉,新征程上绽放芳华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巾帼争辉,新征程上绽放芳华

来源:人民网2023-03-08 09:50

  青海省军区某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张发菊——

  奋力抢占信息化制高点

  连接线路、修补网页漏洞……初春时节,青海省军区某室机房里,官兵们正紧张忙碌着。当大屏幕上的红色感叹号逐一变成绿色时,该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张发菊按下手中的秒表:这次比上周演练又快了数秒。

  岗位就是战位,机房就是战场。经过高标准严要求反复锤炼,该室连续数年参加上级考核,从高手云集的通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多个单项冠军,综合成绩位列前茅,荣立二等功1次。

  该室组建之初,张发菊对照使命职责,感到过去的工作标准和流程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于是她围绕保障网络信息体系建设,构建网络节点、做好安全防护,带领官兵深入研学数据分析、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按照“网络聚能、信息赋能、体系释能”的要求扎实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从信息编组、网络攻防等方面强化训练,不断提高操作速度和精度。

  为做到网络信息全覆盖、联合数据全采集,张发菊带领官兵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行程5000多公里,累计采集各类基础数据数万条,系统整编道路、气象、水文等要素图,为遂行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青海玛多地震、大通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中,军地通信光缆受到严重损坏。张发菊带领官兵快速行动,一边与地方有关部门合力抢修军地光缆,一边将民众受灾、道路受损等情况第一时间上报,为上级制订抢险救灾方案及时提供了可靠信息。

  如今,每次执行任务后,张发菊总会带着官兵检讨工作不足。她说:“保障练兵备战片刻也不能松懈,我们唯有不断勇毅奋进,才能抢占信息化制高点。”(白皛何明瀚)

  西部战区某保障大队干事陈蕾——

  研战谋战制胜无形战场

  2月27日深夜,西部战区某保障大队干事陈蕾正挑灯夜战,埋首于一行行数据、一张张图表、一篇篇简报里。逐行审校某专业领域的建设发展规划,“拓展高新技术运用场景”“深化与其他专业信息融合”等内容,被她着重圈了出来。

  “无形战场的交锋越来越激烈,只有紧跟练兵步伐,才能为指挥员提供更精准全面的综合信息服务。”这些年,陈蕾先后参加各类专项任务、重大演训活动10余次,组织撰写绘制多份高质量分析报告。尽管获得各级认可,陈蕾仍经常拷问自己“还能为打赢多做些什么”。

  陈蕾所从事的信息服务保障工作,需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编、研判分析,为指挥员指挥决策提供参考。这几年,随着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走深走实,陈蕾也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在某次专项攻关任务中,为攻克专业瓶颈,她带领团队奔赴一线部队调研、前往科研院所求学,寻找“智力支撑”、引进“技术外援”,最终取得突破进展,并在后续任务实践中得到应用验证。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补齐短板。陈蕾先后组织参与多项军事理论、作战概念等课题研究,形成不少实战化理论成果:紧盯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信息筛选,探索支撑保障智能化新手段;打破某专业领域思维定势,将主观定性的文字阐释转化为客观定量的态势图、时间轴,为指挥员提供更直观、更精准的信息保障支撑。

  研战谋战没有“句号”。陈蕾认定,“在未来战场上打赢信息化战争,不仅是神圣的使命,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不会有丝毫懈怠。”(郭丰宽马嘉隆 张倩)

  73653部队49分队一级上士廖华清——

  血汗浇灌出的“铁玫瑰”

  陆军首届“强军精武标兵”、陆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军“四有”优秀个人标兵、党的二十大代表……翻开73653部队49分队一级上士廖华清的成长履历,大家都会忍不住赞叹:“这些成绩太过硬了!”

  “荣誉是拼出来的”,这是廖华清的座右铭。她身边战友最清楚,廖华清在荣誉背后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磨砺,称得上是用血水和汗水浇灌出的“铁玫瑰”。

  新训期间,廖华清为提升训练成绩,常缠着班长请教、向训练尖子取经,整日泡在训练场。新兵结业考核10米攀登,廖华清以较大领先优势登顶;3000米跑考核,她更是将不少男兵甩在身后。

  新兵下连不久,她作为唯一女义务兵参加特种射击课目汇报演示,先后运用立姿、单跪、双跪、侧卧、俯卧5种姿势进行手枪射击,50至80米距离上的目标百发百中。

  第一个参加机降训练、第一个参加潜水训练、第一个参加50公里拉练……入伍以来,廖华清敢啃硬骨头、敢与男兵较量,先后掌握伞机降、爆破、猎杀、操舟等23项特战技能。身上留下的15道疤痕,是她向极限冲锋的真实见证。

  征战陆军“特战奇兵”比武时,廖华清每天凌晨起来和战友一起抬着100多公斤重的橡皮舟徒步1公里再展开划舟协同训练,午休时用灌满水的水壶挂在枪头练习马步据枪,熄灯后的体能加练更是雷打不动。最终在比武考核中,廖华清和战友夺得团体冠军,她自己荣获个人亚军。

  “抓绳、踩绳,重心上移,眼随手动……”现在,廖华清常以“武教头”的身份为战友传授训练经验。回顾成长历程,廖华清说:“我是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下成长的战士,是组织培养了我,我会把这份荣耀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动力,做一把逢敌亮剑的‘红色尖刀’。”(赖文湧廖晓彬 葛斌)

  东部战区海军某基地人力资源处干事凌俪翡——

  情系海疆的“白玉兰姐姐”

  “凌干事您好,孩子入学事宜已办理完毕,明天就可以顺利入学啦……”前不久,收到一名基层干部发来的感谢信息,东部战区海军某基地人力资源处干事凌俪翡露出由衷笑容。为基层官兵急难愁盼忙碌奔波,时刻惦记着把每件琐事办好办实,她被基地官兵亲切称为“白玉兰姐姐”。

  采访中,很多官兵都说,不管遇到多少烦心事,只要一见到凌俪翡,心里就能踏实一多半。负责海军驻沪移交联络工作10多年,凌俪翡将本职工作与官兵需求紧密结合,将真心真情投入保障官兵家属就业、子女教育优待等工作中。

  去年中考期间,某部一名干部因公牺牲。按相关规定,这名干部的孩子可以享受中考优待,但已经错过了办理时间。“绝不让牺牲的战友留遗憾!”凌俪翡了解情况后,立即协调驻地相关部门,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帮助孩子去了理想的学校。

  凌俪翡深知,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依靠组织才能有更大作为。为有效解决“后院、后路、后代”等服务保障问题,在她的建议下,基地率先在驻沪部队开设军人后方服务中心,探索“互联网+”军嫂灵活就业模式;在营区外开设退役军人服务点,将原来分散的退役军官、退役士兵、退休干部移交安置和家属随军落户等业务进行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退役军人办事的便利性,打造了“退役军人之家”窗口典范。

  这些年,凌俪翡牵头办理驻沪海军官兵家属随军随调,推荐军人家属就业安置,协调军人子女入学转学,审核办理军人子女中考优待,为官兵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她本人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拥政爱民模范个人等,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耿海鹏徐巍)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验外科主任、教授杨倩——

  执着求索不惧征途漫漫

  标记蛋白、镜下观察细胞、检查实验结果……2月的一个周末,杨倩又早早来到实验室。这段时间,她和团队正围绕帕金森病发病机理等课题展开攻关,实验室的灯经常亮到深夜。

  笑容淡雅、目光有神,这位略显清瘦的女教授透着军人的沉稳和干练。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全军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众多荣誉,记录着杨倩多年如一日的漫漫科研征途。

  刚参加工作时,杨倩并非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从一名临床医生踏上科研之路,隔行如隔山,刚进实验室时,杨倩连许多基础实验项目都不会做。那段时间,她每天泡在实验室10多个小时,晚上回家还坚持背记重要信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杨倩很快便迎头赶上。

  2009年,杨倩对帕金森发病机理的研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成为当年世界帕金森研究领域两个重要发现之一。从实验室新手到研究领域专家,她仅用了4年时间。

  2011年,杨倩婉拒了一家知名实验室抛出的橄榄枝,作为优秀人才被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特招入伍,成为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之一。

  此后,她像个超负荷运转的“陀螺”,一边手把手带教团队实验方法,一边在最短时间内组建综合实验平台。在不懈努力下,她的研究团队很快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攻关能力。

  无数次样本实验,一次次推倒重来。10多年来,杨倩带领研究团队在科研领域攻坚克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学界关注。

  “为守护人民和官兵健康而奋斗,我永不止步。”她坚定地说,面对帕金森病这一人类至今未能征服的医学难题,前路纵有千沟万壑,她亦将执着求索。(王运璞袁陈媛)

  火箭军工程大学政治系某教研室主任、教授李斌——

  三尺讲台培育“砺剑先锋”

  骊山灞水,春意渐浓。走进火箭军工程大学第二教学楼,政治系某教研室主任、教授李斌正以“在强军奋斗中绽放青春梦想”为题讲授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李斌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法,引导激励青年学员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以更加昂扬的状态投入到学习训练中。

  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从事军队思政课教学,李斌深知肩头责任重大,时刻牢记初心使命,锚定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这个目标,不断前行。

  为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李斌努力适应“网生代”学员特点,运用专题研讨、情景模拟、想定作业等教学方法,推进“课堂实践+现地教学+第二课堂+成果转化”综合发力,打造学员广度参与、深度互动的多维课堂。这些年,李斌先后获军队院校某课目教学观摩优质奖、火箭军政治理论教学比武第一名等荣誉。

  院校对接部队,课堂对接战场。教研工作中,李斌紧跟国际国内时事热点、部队备战打仗最新形势、政治工作现实矛盾等问题,精心遴选课题,著作成果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编写的系列教材被评为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

  近年来,李斌奔赴基层一线,把脚印留在了导弹阵地、发射架旁,先后数十次为基层官兵进行理论宣讲、授课辅导、答惑解疑,努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她立即在教授的《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和新论断。为上好这门课,李斌认真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反复修改课程教案,更新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学员们听课后普遍反映“及时、生动、解渴”。

  三尺讲台无止境,改革创新正当时。李斌感言:“作为军校教员,三尺讲台就是我的战位。我必须面向战场、面向未来,为导弹部队培养更多绝对忠诚的‘砺剑先锋’。”(李兵峰钟福明)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高级工程师刘洋——

  让今日课堂对接明日战场

  周末深夜,国防大学兵棋大楼里依然灯火通明,一场联合作战指挥对抗兵棋推演检验评估正在进行。

  当研发专家提出意见后,一位面容清秀、自信从容的女大校军官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最终赢得大家一致认可。这位女军官就是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高级工程师刘洋。

  刘洋所从事的兵棋系统研发工作,被称为“第0.99场战争”,它是无限接近真实战场的虚拟战场,关乎“能否打赢明天的战争”。

  自国防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起,刘洋就开始从事军事运筹、作战模拟、兵棋推演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这些年,她跟着兵棋团队深入一线收集数据、验证系统、保障演习,从大漠戈壁辗转海岛滩涂,由炎炎夏日迈入冰天雪地,迷彩服上满是征尘和汗水,她却始终不觉辛苦。

  这些年,刘洋参与并保障了运用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的几乎全部演习活动。她一边继续致力于联合作战指挥对抗推演中的检验评估工作,一边积极投身联合作战人才及研究生培养,先后在各种兵棋演习中培训许多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指挥员。

  在科技强军的征途上,刘洋砥砺奋进,毫不懈怠。近年来,她相继完成《军事运筹学》《军事定量分析方法》等多部教材出版工作,为军事运筹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付出大量心血。“科研战士的强军梦,让我们甘于牺牲奉献!”刘洋的话语,道出了团队全体成员的心声。(罗金沐)

  武警后勤学院基础部军事心理教研室教员、文职人员郝立君——

  用心拉近与青年官兵距离

  “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只是伤痛,还有内心世界的困惑……”在武警后勤学院,有一位时常陪伴官兵,能与大家说说心里话的“知心姐姐”。这位“知心姐姐”,就是该院基础部军事心理学教研室教员、文职人员郝立君。

  改革强军中,郝立君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申请,成为全军首批转改文职人员。转改后,郝立君没有因身份转变而放松要求,而是将其当作军旅生涯冲锋的新起点。她说,身着“橄榄绿”是强军路上一分子,换上“孔雀蓝”照样能为强军兴军作贡献。

  这几年,郝立君着眼年轻学员特点,主动承担智慧教学试点任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探索基于无线网络的课堂互动新模式,进一步拉近了与青年学员的距离。

  “今天的课堂连接着明天的战场”,这是郝立君经常给大家说的话。代理教研室副主任以来,她针对新形势下官兵心理问题特点,把基层官兵心理健康防护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方向,注重调动发挥不同层级、不同类别教员积极性,带领教研室人员拓展教学内容、创新组教模式,使授课内容与练兵备战贴得更紧,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

  为兵服务,雕琢匠心。这些年,郝立君深入执勤维稳一线,为基层官兵开展心理服务近50场次。由于工作出色,她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四有”优秀文职人员,并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许珍军 翟小伟)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