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雷锋故乡,与“雷锋”对话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在雷锋故乡,与“雷锋”对话

来源:解放军报2023-03-01 10:12

  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望城中队官兵进行刺杀操训练。杨华峰摄

  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中)远程视频寄语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望城中队官兵。彭健摄

  从湖南长沙城区出发,沿雷锋大道一路向北,一尊高达30米的雷锋头像雕像迎面矗立。

  那张微笑的年轻面孔,温暖感染着无数途经于此的人。

  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望城中队营区里,也有一尊高近6米的雷锋塑像,日夜守望着一茬茬朝气蓬勃的官兵。

  长沙望城,雷锋的故乡。望城中队的官兵,被誉为“雷锋故里的活雷锋”。

  时值早春,暖风吹拂。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前夕,来自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一群报名应征入伍大学生,和中队官兵一同走进雷锋故乡,展开一场“青春”与“雷锋”的对话。

  “人人都可以成为像雷锋一样的人”

  绿树掩映的小院里,坐落着三间茅屋。卧室里摆着一张木床,厨房里架着一口锅……这里的一切,都刻着时间的印记。

  “这就是雷锋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走进简家塘雷锋故居,大学生们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雷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成长,又从这里出发。曾经,我也像你们一样,心中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当你越走近,就会越震撼……”伴随着中队讲解员许浩斌的讲述,大家的目光定格在墙上的老照片。

  一张老照片,复活了少年雷锋朝气蓬勃的脸庞。“原来,雷锋这样平凡,就像邻家大哥哥一样!”“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雷锋永远不老……”雷锋的形象,在这群大学生脑海中渐渐清晰立体起来。

  “雷锋,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永恒的精神坐标。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时代将永远铭记雷锋!”回味着许浩斌的一番话,一颗颗种子在这群年轻人心里萌芽。

  望城中队官兵经常为前来雷锋故居和中队参观的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讲述雷锋故事,把雷锋精神播撒到更多人的心田。

  记者采访时,一群群慕名前来的游客,走进雷锋故居,好奇地打量着雷锋曾经生活的地方。

  微风吹过院落,竹林沙沙作响。离开时,回望门楣上“雷锋故居”几个大字,大学生李佳喜说:“来到这里,仿佛和雷锋隔着时空对话。原来,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从雷锋故居到望城中队的路上,雷锋大道、雷锋学校、雷锋公园等以雷锋命名的“雷锋元素”随处可见。

  走进中队,高大的雷锋塑像格外醒目。营区里,雷锋步道上短短的文字,浓缩着雷锋不平凡的一生;营房里,走廊两侧墙上挂满与雷锋相关的图片和文字,就连角落处都有学雷锋格言。在这里,雷锋精神早已融入官兵生活的点点滴滴。

  操场上,官兵们正进行刺杀操训练。虎虎生威的动作、铿锵有力的喊杀声,深深吸引着这群刚走进营门的大学生。

  “这才是男子汉应有的样子!”走近雷锋传人、提前体验军营生活,大学生们格外兴奋。武器体验环节,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熟练操作武器装备,是每名官兵必须具备的技能。”二级上士沙宇峰说,“只有练精武艺,才能算合格的雷锋故乡兵。”

  说话间,拆卸、组装,沙宇峰熟练的枪械操作演示,赢得了大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在沙宇峰指导下,大学生叶斌一遍又一遍拆卸枪械、组装枪械。他满怀期待地问:“班长,我可以成为像你一样优秀的兵吗?”

  “当然可以,不仅能够成为像我这样的兵,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人人都可以成为像雷锋一样的人!”沙宇峰说。

  这一天,18岁的大学生刘希从军的梦想更加坚定:“我也可以成为像雷锋一样的人。”

  “原来活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中队营房门口,一支铮亮的军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们将这把军号放在这里,就是时刻提醒官兵,强军步伐一刻不能停歇,学习雷锋精神一刻不能停止。”中队长龙志鹏说。

  步入楼门,习主席关于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映入眼帘。墙上,挂满了雷锋的照片。细心的大学生们发现,与雷锋照片同处一面墙的,还有官兵的阶段目标栏。

  “作为雷锋故乡的兵,雷锋天天看着我们,我们干不好,觉都睡不安稳。”龙志鹏说。

  走进宿舍,映入眼帘的是一尘不染的床铺、棱角分明的方块被。整齐划一的内务,引得大学生们啧啧称赞,心生敬佩。

  打开上等兵曹袁陵的柜子,柜门后一张“成长成才卡”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狙击打靶10发100环,成为一名优秀的“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那天,草丛深处,曹袁陵双手紧握狙击枪,屏息、瞄准、锁定、击发。“啪!”一声枪响,子弹应声出膛,精确命中目标……

  岗位学雷锋、强军当先锋,是中队全体官兵的共识。他们知道,要答好新时代考卷,必须把岗位当战位,将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岗位建功和练兵备战上。

  拉开抽屉,只见一个棕色外壳的笔记本上,印着雷锋头像。笔记本封面上,“续写雷锋日记”6个字见证着中队沿袭数十年的优良传统。

  一名大学生问道:“我已经很久不写日记了。你们为什么还在续写‘雷锋日记’?”

  “写日记能让雷锋精神具象化,帮助我们在一言一行中向雷锋靠近。”大学生们的提问,让龙志鹏回想起自己上任之初的情形——

  支队长拿出自己入伍以来写的30余本日记,郑重地交给龙志鹏,嘱托道:“续写‘雷锋日记’,是中队的优良传统,每名官兵都要坚持好。你作为中队主官,更要带好头!”

  大学生唐瑞好奇地翻开一本本日记,发现里面不仅记录着官兵们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也记载着官兵们“干一行爱一行”的精武追求,还记有官兵们践行雷锋精神的切身感悟。

  “我原本以为,学雷锋就是做好事。没想到,官兵们续写的‘雷锋日记’里,还包括如此多的内容!”唐瑞感慨地说。

  班长沙宇峰为中队带出一大批训练尖子,驾驶员赵四超安全行车零事故,军械员兰敏俊多次完成保障任务,给养员廖家忠把做好饭当成最大的幸福,上等兵林顺武冲锋在火灾现场……

  追寻着雷锋精神,中队官兵在续写“雷锋日记”中,写下更多动人的篇章。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大学生们既敬佩又震撼。

  那一刻,大学生唐瑞立下目标:“用小成长积淀大成就,让学雷锋活动真正融入日常,时刻教育激励自己成长。”

  中队荣誉室里,锦旗挂满整个墙壁。展柜里,群众送来的感谢信有240多封,官兵把它们精心保存,汇集成册。

  指导员欧阳智指着展柜里一个锈迹斑斑的水壶,讲述了雷锋与中队前辈们交往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雷锋正是携带这个挎包和水壶,和中队官兵一同治理水患……”

  “曾经,我们以为雷锋离我们很远。原来活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参观完中队荣誉室后,大学生们由衷地感慨。

  “像雷锋一样,当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兵”

  雷锋故事分享会上,中队官兵连线了一位“特殊嘉宾”——武警重庆总队战士高坤。视频里,高坤激动地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故事。

  “每一次与官兵接触,都让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更深一点;每一次走进中队,都让我感觉与雷锋更靠近一步。”尽管远隔千里,大家透过视频依然能感受到高坤言语中的真诚。

  这份真诚,来自中队的真情付出。2017年,高坤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工资微薄,他和弟弟面临辍学风险。

  得知消息,官兵们走进高坤家中,筹措资金、解难帮困,帮助成绩优异的兄弟二人顺利完成学业。

  高坤考上大学后,怀着感恩之心和对军营的向往,选择参军入伍。2022年3月,他拿出自己一个月的津贴,委托中队捐助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

  参军入伍,同样是大学生张浩宇从小的梦想。在他眼中,高坤俨然就是未来的自己。

  二级上士孙华东续写的“雷锋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搞训练,雷锋是习武精兵,我不能差;开汽车,雷锋是驾驶能手,我不能差;当班长,雷锋是带兵标杆,我也不能差!”

  入伍12年,孙华东刻苦学习各类维修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修理大拿”。他说:“营区的每一根电线、每一条水管,都记在我心里。”此外,他还身兼狙击手、理发员、炊事员、网络维护员,被中队战友们称为“最像雷锋的战士”。

  “太酷了!我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像孙班长这样的兵。”张浩宇朝着孙华东竖起大拇指。

  “学习雷锋,需要持之以恒,时时可学、处处可为。在学雷锋的道路上,我只是中队的普通一员。中队的每名官兵,都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孙华东列举出一组数据,让大学生们颇为震撼——

  多年来,中队先后有80人成为驻地雷锋纪念馆志愿讲解员,60余人被聘为荣誉班主任、辅导员,为数以百万计的游客讲述红色历史、雷锋故事。

  一代代中队官兵用热爱将雷锋精神讲准了、讲实了、讲透了、讲活了,成为雷锋故里一道亮丽风景。

  中队官兵坚持不懈地为驻地群众修家电、剪头发、量血压、做理疗,持续开展“大手牵小手”“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雷锋”这面金字招牌,被一代代雷锋传人擦得更加闪亮。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就在这一晚,大学生们有感而发,写下一篇篇日记——

  “走进望城,走进雷锋故居,走进望城中队,就是走进我们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来到了雷锋故里。他那颗不被生活所打倒、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让我特别感动!”

  “有幸来到望城中队,亲眼看到刺杀操,亲手抚摸钢枪,携笔从戎的意愿更强烈了,真希望早一天开启军营生活!”

  就在这一晚,大学生许阳武和中队上等兵刘志豪,在日记里不约而同写下这样一句话:“像雷锋一样,当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兵!”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此刻,歌声飞扬,飘向远方,也回荡在这群年轻人心中。(陈典宏 李浩然 邓颖刘敏强)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