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过去一年,俄乌战局何以演变至今?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过去一年,俄乌战局何以演变至今?

来源:参考消息2023-02-27 09:20

  据俄罗斯《侧面》周刊网站2月24日报道,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已有一年。目前已经出现的战略均势使得我们多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评价这场武装冲突的特点。俄罗斯与支持基辅的西方间的公开军事对抗所引发的问题,不比在此之前的政治外交对抗期引发的问题少。俄罗斯没有取得闪电般的胜利且乌克兰战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战线,这令许多人始料未及。文章摘编如下:

   出人意料的开局

  去年2月24日前夕,俄罗斯的军事准备与其说是筹备致命一击,不如说是展示机会。俄罗斯公开且毫无伪装地战略集结兵力,说明莫斯科直到最后一刻还在期望对手理智:乌克兰和西方大国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压缩到最少的外交要求。

  俄军发起进攻后基辅政权将顷刻间崩溃的推测没有成真。战线的部署方式完全不符合俄军在战场上面临的情况。到了3月初,零散的战线从基辅西郊向尼古拉耶夫延伸了2000多公里,但没有任何一处的作战形成气候并可作为主攻方向。连成线的部署可能是最佳方案,可在数日内阻止有组织的抵抗。但这没有发生。显然,俄军无法同时围攻自己后方的多个大城市、保护拉长的通信线路并深入乌克兰境内。

  到3月的第一周结束时,俄罗斯的军事政治领导层意识到部署失误,开始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3月30日,俄军开始撤离基辅。撤军的决定虽然正确,但令士气遭到重创。减少作战方向意味着俄军要在所谓的巴甫洛格勒弧线一侧发起猛攻,但错过了时机。运动战没能形成。

  “旗鼓相当”的对手

  部署上的种种困难无疑拖累了进攻速度,但这未必可以解释之后的整个事态发展。这种规模的行动不可能仅仅建立在首攻的效果之上。

  即使开局不利,但随后形成的战线相对稳定和在摧毁战线上困难重重是各种状况叠加的前提,而非结果。当然,乌克兰的战略战线与两次世界大战的情况非常不同。它更像是进攻者迈过之后就会被技术侦察手段发现并落入有效火力打击区的一条线。

  旗鼓相当的对手相遇在乌克兰战场上,这是十几年来的头一回。俄罗斯陆军的规模相对较小,且在本世纪10年代进行了以摸清敌情为目的的局部作战为方向的改革,结果陷入了与乌克兰这个拥有4000万人口的国家的全面冲突之中。

  相对的技术优势无法弥补俄罗斯地面部队和空降部队在数量上的不足。俄罗斯空军取得了空中优势,但未将其发展成令敌军完全停止作战的全面称霸。由于乌克兰防空系统仍然未被压制,就不可能保证战区被彻底孤立。

  与此同时,自作战行动开始以来,乌克兰便进入了“永久动员”模式。这令其在冲突的头200天内将前线部队人数增加了一倍,但牺牲的是质量。

  俄军在组织方面放弃了传统的人员预备制,已经处于持续战备状态近15年。受过训练的预备役部队名义上存在,但在俄军中并没有在动员时理应上阵的精锐预备役部队。如果武装冲突出乎意料地超出一定规模,人数相对较少的常备军将可能胜任不了既定任务。

  由于兵力不足,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直接进入现役部队,以恢复部队人数。俄军离开哈尔科夫和赫尔松后,战线变得更短。这给予焕发新生的俄军逐步将战线收紧的机会。到冬季来临时,战局已经稳定下来。

   对俄有利的前景?

  一个在军事理论方面相当出人意料的发现是,相对稳定的战线是因战区兵力过多而非不足造成的。与此同时,交战双方都遇到了古代作战方式与最新技术手段共存的现象。

  对莫斯科来说,乌克兰危机的国际外交背景可谓相对有利。尽管西方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制裁压力并采取了其他措施,但他们没能完全孤立俄罗斯,也没能顺利破坏其经济。在战略层面,“核大棒”可靠地锁死冲突可能升级的机制。北约成员国未直接干预冲突就是证明——他们明白这样做的风险。美国军政界尚未表现出果断加大筹码的意愿。

  东欧国家可转让给基辅的苏联武器正在耗尽。美国愿意向乌克兰提供的只有种类很少的美制重型武器,西欧国家的武器库则非常有限。所有这些援助弥补不了乌军不可逆转的损失。他们无力改变自己4000万人口和俄罗斯1.43亿人口的军力对比的失衡。

   如果从莫斯科的角度看待构成军事局势的因素链,可以由上而下看到外交、战略、作战和基本战术层面的逐级恶化。

  幸运的是,俄军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局部的,已在作战战术而非政治战略层面得到改正。在部队作战训练上暴露出来的不足、装备的短缺以及司令部指挥的瑕疵本身并不致命,这些问题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克服。这一切得以令我们谨慎乐观地期待2023年的事态发展。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