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向战而行,勇攀科研高峰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向战而行,勇攀科研高峰

来源:解放军报2023-02-27 09:18

  付小兵院士(前)指导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张书新摄

  【标兵风采】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是全军战场救治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重要力量。2019年,他们被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近年来,该中心坚持选题方向贴近战场,创新产品应用于部队,成果转化聚焦一线,为最大限度降低战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提供创新理论和关键技术,对提升我军战伤总体救治和康复水平作出贡献。

  春天,是活力迸发的季节,也是放飞梦想的季节。

  南海之滨,天高海阔,鲜花争艳,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个春天,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主任付小兵来说,又是一个忙碌的季节。春节刚过,他就马不停蹄赶到实验室,开始新年度战创伤救治课题研究。

  阳光穿过树梢,照进中心荣誉室,墙壁上的各类奖牌熠熠生辉。

  “虽然中心历经多次改革、转隶,但一代代科研人员始终牢记姓军为战使命要求,聚焦战场,向战而行,科研成果紧贴战场需求,在脓毒症、慢性难愈合创面等重难点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着力为降低战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作贡献。”谈起中心的奋斗史,付小兵话语坚定。

  “战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是一个大课题。战场上,伤员早期的抢救、中期的快速治愈、后期的康复都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这几年中心一直在努力探索。”在荣誉室一张充满战场硝烟味的图片前,付小兵停住了脚步,仿佛又回到了往事之中。

  当年,刚从军校毕业的付小兵来到保卫祖国边疆的战场,参与抢救伤员。因为受战地医疗条件、技术水平所限,面对复杂伤情,他有时候救治乏术,既万分焦急又感到无奈。

  “如今,我们治疗复杂战创伤有了更多的办法和手段。”说着,付小兵把记者领进了实验室。一台写有“细胞打印平台”字样的3D打印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一次,某部一名战士遭遇左小腿胫前训练伤,创面愈合较慢。我们用这台机器,为他打印3D皮肤,使创面愈合速度比过去提高了约3倍。”正在操作机器的科研人员黄沙告诉记者,近年来,针对战创伤创面快速与功能性修复重大课题,他们运用生物3D打印技术创新人工皮肤构建方式,促进伤员的皮肤功能快速恢复。

  “过去都说伤筋动骨100天,我们向这个说法发起了挑战。”付小兵接过话茬,让受轻伤的战士快速痊愈,重返演训场,这个3D打印机功不可没。

  走出实验室,楼道走廊上的大幅科研攻关图板映入记者眼帘。“严重创(战、烧)伤的救治一直是军事医学的重要课题。创面看起来很小,治疗起来却并不容易。这些年,我们瞄准这一课题刻苦攻关,着力为战斗力建设作贡献。”付小兵说。

  去年,某部一名飞行员患小肠套叠坏死,手术2个月后切口仍无法愈合。付小兵得知情况后,指导医疗团队为其实施手术。如今,这名飞行员已重返战位,驾驶战机翱翔蓝天。

  从一片叶到一棵树,从一棵树到一片林。近年来,他们勇攀科研高峰,取得一系列成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丰硕科研成果的背后,是科研人员辛勤的付出。

  记者在姚咏明教授的办公室看到,各类资料堆了几乎一人多高。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的他,讲起了脓毒症课题攻关的日日夜夜。

  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战场环境越来越复杂,战创伤伤口更容易发生感染。一旦引起脓毒症,就会危及伤员生命。如何防治脓毒症,成了中心攻关的重点课题,也是姚咏明全情投入的事业。

  攻关的那些日子,为了采集到更准确的数据,姚咏明大部分时间都铆在实验室、临床科室,吃方便面,睡行军床,密切观察,认真采集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百次实验,姚咏明终于找到突破口,在崎岖的危重症医学科研攀登之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为战而研,勇攀高峰。近年来,该中心科研人员获得包括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重大奖项30多项。如今,战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孙兴维、张静)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举行

  • 扎根山村的“姐妹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