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们是光荣的“雷锋传人”——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班”传承雷锋精神纪实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我们是光荣的“雷锋传人”——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班”传承雷锋精神纪实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2-24 11:29

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班”班长牟振华将“雷锋枪”交接给新入班战士蒋佳恒。张永进/摄

  “雷锋。”“到!到!到!”

  2月16日,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班”晚点名,响亮的声音回荡夜空。这是“雷锋班”每晚雷打不动的仪式,不同的是,这一次下士蒋佳恒列队其中。这一天,他刚刚加入“雷锋班”,成为班里的第247名“雷锋传人”。

  61年前,年仅22岁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因公牺牲,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名片和道德丰碑。一年后,雷锋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60年来,一代代“雷锋班”战士用青春续写雷锋故事、用生命传承雷锋精神,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29次,成为接续不断的“雷锋传人”。

  加入“雷锋班”,让已入伍两年的蒋佳恒激动不已。入班第一晚,他像新兵一样兴奋得半宿没睡着。他感到一份深深的责任,“从此就是雷锋老班长班上的一员了,必须加倍努力,传承好雷锋精神,为老班长争光添彩”。

  事实上,成为“雷锋班”的一员,是连队每一名战士的目标。在班长牟振华看来,“雷锋班”就像令人崇敬的精神高地,“加入‘雷锋班’,意味着你将真正接过雷锋手中的枪,是真正的英雄传人了”。

  牟振华还记得自己2017年初来“雷锋班”的场景。那天,牟振华接到命令调入“雷锋班”,没想到东西还没收拾完,就有“雷锋班”战友闻讯赶来,热情地帮他一起搬行李。

  “那真是春天般的温暖,一下子就让你觉得,果然是到了‘雷锋班’。”牟振华说,在“雷锋班”,每一名战士都以雷锋为榜样。每当有新战友加入,班里都会举行隆重的入列仪式,向新战友授枪,介绍“雷锋班”的优良传统。

  刚入列的“新兵”会被安排在雷锋生前铺位的上铺。每周,班里会选出表现最好的一人整理“雷锋铺”。每天早饭前,他们会集体学习雷锋日记,讨论对雷锋精神的新感悟。晚点名时,班长呼叫的第一个名字是“雷锋”,其他战士则会集体答“到”。

  “在学习和传承雷锋精神时,你会不自觉地被感染。越了解雷锋,你就会越为能成为他的传人而感到骄傲。”牟振华说,“我们要让雷锋老班长,永远活在我们的身上。”

  中士苏宇航于2020年来到“雷锋班”,入班后才真正了解雷锋。“原来他不仅做好事,还‘办实事、干大事’。”苏宇航说,“了解老班长当年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了方向和动力,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雷锋老班长作为军人,首先是一名好兵。新时代的我们要做雷锋传人,首要就是精武强能,要能打仗、打胜仗。”苏宇航说,他最喜欢雷锋深夜练习投掷手榴弹的故事,那种为了目标不怕困难的精神让人感动。

  来到“雷锋班”不久,苏宇航参加上级临时组织的神枪手比武。一周的准备时间里,他像雷锋那样加班加点刻苦训练。为了提高据枪精准度,他将装满水的水壶挂在枪口处,又在枪头摆上一枚子弹壳,一练就是一上午,常常练到手臂发抖,吃饭时筷子都拿不起来。最终在比武中,苏宇航凭借优异成绩摘得桂冠。

  在“雷锋班”流传着一句话——“训练硬邦邦,学雷锋才能响当当”。在他们看来,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一颗强军路上的螺丝钉,向战为打赢”。为了练就出色的技能本领,他们在训练中主动加大难度。学习驾驶时,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战士们会自觉设置陡坡、涉水路段、燃烧路段等特殊环境加以模拟训练。他们还自主创新,依托现有装备研究新战法,人人都是一专多能,“上车能驾驶,下车能战斗”。

  在牟振华看来,雷锋精神已成为“雷锋班”战士心里的精神支柱。“不管训练再苦再累,只要想到老班长,心里就只有两个字:冲锋。”牟振华铿锵有力地说。

  2020年,副班长叶子贵代表“雷锋班”奔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这一次,他将“雷锋班”带上了维和战场,将“雷锋精神”传播到海外。

  那一年,中国组建第八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叶子贵主动报了名。他非常想参加维和任务,“雷锋老班长当年写血书请战,作为他的传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在几个月的训练时间里,为了不被淘汰,叶子贵坚持每天晚上加练。臂力薄弱,他就去加练单杠,常常一练就到深夜12点。

  凭借出色的成绩,叶子贵如愿加入中国第八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工兵分队。2020年7月,他和战友们代表中国军人,出征马里。

  为了让雷锋精神传播得更远,在这片战火纷飞的西非大地上,叶子贵利用任务之余组建起一支海外“雷锋班”,还历时一个月在中国营区建起一座海外雷锋精神展馆。他还专门从国内带来一座铜制雷锋塑像,和数本《雷锋日记》用以展览。

  在这间由简易板房搭建的展馆里,叶子贵和战友们接待过其他国家维和官兵。叶子贵清楚地记得,在他讲解完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时,一位外军军官激动地连连鼓掌,还竖起大拇指。

  事实上,不只是军营,在社会各界,“雷锋班”战士也在广泛传播着雷锋精神。他们共同持有一个雷锋存折,这是当年雷锋的存折,后经过与银行协商重新启用。如今这个存折里,存放着历届“雷锋班”战士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款。每当遇到地震、干旱、洪涝等灾害,“雷锋班”战士们就会将存折里的钱捐献出来,用于抗灾救援。

  “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宣传雷锋精神,更要延续和传播雷锋精神。”“雷锋班”第25任班长毕万昌说,“‘雷锋班’就是一个窗口,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大家了解雷锋、争做雷锋。”

  除了为雷锋存折捐款,“雷锋班”还日常开展“锋行万里”“微锋助学”活动,由“雷锋班”向全社会发起号召,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起,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款捐物,并持续资助家庭有困难的孩子上学。资助的钱不少是“雷锋班”战士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

  叶子贵也参与了“微锋助学”活动。他记得几年前班里资助过一名贫困学生小荣,她当时因为家庭原因,即将面临辍学。了解情况后,“雷锋班”立即组织为她捐款,并指派专人与她对接。随后的日子里,“雷锋班”每月为她资助300元生活费,帮助她继续学业。

  最终,小荣以优异成绩考上心目中的大学。后来,小荣给“雷锋班”打来电话,告诉这群兵哥哥,自己已可以在学校勤工俭学,不用再资助她了。她还说,自己也参加了学校里的学雷锋社团,希望能把这份爱心传递出去。

  “我们做这些事,不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成为‘雷锋’吗。”牟振华说,“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这些年,在“雷锋班”的号召下,聚集而来的“微锋”成员已有数百人,来自社会各界。如今,他们已持续资助400余名学生,还在辽宁、湖南、山东等省份建起雷锋学校,并为贫困山区学校捐款捐物。一名藏族小学生在收到“雷锋班”捐赠的书本后,一笔一划在扉页写下:“谢谢雷锋叔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贾和继 陈松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