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日本防卫产业动向引发高度警惕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日本防卫产业动向引发高度警惕

来源:解放军报2023-02-20 08:55

武器装备出口“松绑”动作不断,开启干预国际冲突恶劣先例——

日本防卫产业动向引发高度警惕

  据媒体报道,日本内阁会议近期通过防卫产业生产基础强化法案,其中加入了成立促进武器装备出口基金等相关条文。这是日本政府扩大武器装备出口的重要举措,意在壮大自身防卫产业,为实现日本所谓“军事大国化”长期目标服务。日本一些政治势力妄图重走军事大国路线,将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新的威胁。

  据悉,该法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巩固日本国内防卫产业链,尤其是避免一些与防卫相关的中小企业因受市场冲击退出防卫产业,造成供应链断裂,影响装备生产以及日本本土安全;二是助力日本武器装备出口,为适应国际买方需要进行的技术调整提供财政补贴。

  “该法案与日本2022年年底出台的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安保三文件’配套,把提升武器装备制造能力作为落实‘实质性强化防卫能力’的重要内容,为军费大幅增长乃至数年后的军费翻倍提供助力。”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文竹表示,岸田政府上台以来,高度关注经济安全,着力在各领域打造“有韧性的产业链”,以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国际形势动荡对日本各行业造成冲击,该法案可谓其经济安全思路在防卫产业领域的体现。

  关于该法案的目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日本安全研究室主任徐永智认为,这是借武器装备出口推行所谓“印太秩序”。日本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提出,要在印太发展自由与开放的国际秩序,并且明确将建立军事援助新机制。日本视东盟为大有希望的市场,已与多个东南亚国家签署装备转移的相关协定。

  受和平宪法束缚,日本国产武器装备使用对象主要是自卫队。2014年之前,日本大体上奉行“武器出口三原则”,除个别特例外,基本全面禁止对美国之外国家的武器出口。

  “上世纪70年代,日本舆论和在野党普遍担忧日本再次成为军事大国。时任首相三木武夫为缓解这种担忧,原则上全面禁止出口武器。80年代,中曾根康弘担任首相后,日本政府为与美国联合研制武器,曾允许对美国转让军工技术。”徐永智说,“2014年,安倍政府正式解禁武器出口,并将原有的‘武器出口三原则’修订为‘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标榜如果能对和平作出贡献、利于日本的国家安全,则允许武器出口。同时按照国际惯例,不对冲突当事国、联合国禁运国等出口武器。”

  孙文竹表示,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又修订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以“共同应对国际秩序受到的威胁”为由,向乌克兰提供了防弹衣、头盔等装备,为今后进一步以类似形式干预国际冲突开启恶劣先例。2022年年底日本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开始探讨进一步扩大武器出口范围,向部分签订合作协议的国家出口导弹、战斗机等致命性武器。

  对于日本不断扩大武器装备出口的行径,孙文竹表示,一方面,日本意图增强自身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国际存在感,从而实质性架空和平宪法与“专守防卫”原则,逐步向军事大国迈进。另一方面,日本也有打入国际军售市场,借武器装备出口获取经济利益,为自身重整军备拓宽资金来源,乃至为整体经济注入活力的考虑。

  日本为其武器装备出口“松绑”动作不断。但从2014年以来的实际效果看,日本对外出口武器装备的销路不佳,以无偿赠送为主,值得一提的成交记录是2020年向菲律宾出口雷达,其余绝大多数出口计划均无疾而终。

  在孙文竹看来,日本防卫产业长期较为封闭,客户几乎仅有日本自卫队一家,国内竞争不强,导致生产成本高,性价比差,且不擅长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加以定制化改动,部件的通用性较为有限,国际竞争力不强。而且,日本国内军工市场规模有限,许多军工企业面临利润过低的问题,近20年时间里,已有100余家企业从防卫产业退出。

  徐永智认为,日本本国的防卫产业实际上处于慢性衰退的状态。由于价格昂贵、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日本武器装备出口的实际成绩一般,未来可能主要是针对东南亚国家拓展军舰、巡逻机、雷达出口。日本妄图重振防卫产业前景并不乐观,其动向已引起各方高度警惕。(■本报记者 张文文)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