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神箭”锋芒撼长空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2-16 09:27

  “神箭”锋芒撼长空

  ■江艺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国栋

  空军某基地一代代官兵传承弘扬“大漠神箭精神”,扎根大漠、艰苦奋斗,始终以昂扬姿态奋进在强军路上。图为飞行人员登上战机,即将伴着晚霞出征。徐成成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片戈壁大漠,曾是古人驰骋厮杀的疆场。1958年,一个导弹靶场在此拔地而起。一批胸怀报国信念、矢志科技强军的科技工作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埋头科研试验,把毕生精力献给国防科技事业。

  历史的天空也是精神的天空。在65年的发展中,空军某基地凝聚出以“忠诚报国、自主创新、科学务实、艰苦奋斗”为主要内涵的“大漠神箭精神”。

  2013年2月2日,习主席冒着严寒参观了基地部分装备,亲切接见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代表,要求大家认清肩负的职责使命,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坚决完成以试验和训练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统帅殷切嘱托,官兵牢记于心,伴随着改革强军的号角,该基地开启了战试训“三维一体”转型跨越发展之路。

  过去十年,在“大漠神箭精神”引领下,该基地官兵以昂扬姿态在强军之路上奋勇向前。

  一

  到该基地采访前,有一个地方是我们一开始就决定“必须要去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这里长眠着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呕心沥血的600多名革命先烈。在陵园中间,聂荣臻元帅的墓碑巍然挺立,后面的墓碑依次排开,仿佛一支常年驻扎大漠的忠魂铁军。

  “已经来过很多次了,可每当走进这里,看着一个个名字和一段段简短又厚重的碑文,心情都难以平静。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将自己宝贵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是‘大漠神箭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后来人倍感光荣,同时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量。”基地干事管凯对笔者说。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管凯的体会,折射着一个道理:对于一支部队来说,最能教育人影响人的历史,就是自己的历史。近年来,该基地通过常态化组织参观历史陈列馆、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活动,带领官兵一次次开启“寻根”之旅。

  1958年,党中央一声令下,20兵团的十万大军征尘未洗,便开赴茫茫戈壁,任务是建立我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

  千里戈壁,一片黄沙。

  “靶场在哪里?”官兵问。

  陈士榘将军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的脚下就是靶场,我们要靠双手去建设它!

  于是,官兵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建设。2年多时间里,他们在这里栽种了胡杨树,搭建了“地窝子”,挖出了“甜水窖”,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军用机场……这背后,凝结着无数先辈的牺牲与奉献。他们有的在勘察建设路线时遇上沙尘暴,不幸牺牲;有的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有的烈士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山河为证,岁月为鉴。2018年,在组建60周年之际,该基地举办“剑啸长空”主题文艺汇演,艺术再现了基地发展壮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原承才、李杰民、张绍抛、郝维新、曹新国等一大批前辈的英雄事迹被搬上舞台。透过历史的云烟,聆听先辈的教诲。真实的奋斗故事浸润人心,大漠黄沙中生长着一棵棵长青不朽的精神之树。

  近年来,为使“大漠神箭精神”进一步扎根官兵心灵,该基地组织编撰《基地创业发展史》《大漠英雄谱》等,开展“大漠神箭精神”改革转型事迹报告会,制作“大漠神箭”专题片、画册,持续引导官兵从红色历史中感悟英雄精神,从身边典型中汲取奋斗力量。当红色基因不断融入红色血脉,官兵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更加强烈。“靶场最深处,战场最前沿”“点号小目标不能小,条件苦贡献不能少”“永亮马灯,勇当尖兵”……一句句彰显“大漠神箭精神”的标语口号遍布戈壁滩,激励基地官兵用实际行动争做“神箭传人”。

  二

  根植于心,还要践之于行。强军精神只有落实到官兵备战打仗的生动实践中,才能长久葆有生命力。

  “武器装备成效要在实战化训练中检验,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员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该基地试飞员李吉宽仍清晰记得多年前一次处置险情的经历。

  那天,李吉宽驾驶飞机在空中执行任务时,机身突然不受控制向右翻滚。李吉宽立即反向压驾驶杆,可飞机操纵仍无响应。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口,如果处置不当,就有机毁人亡的危险。关键时刻,李吉宽用力向前压驾驶杆,飞机最终恢复可控状态。

  “当时是不是怕极了?”笔者问。

  “没什么怕的。试飞就是胆与识的较量、智与勇的结合、生与死的考验,包含无数个未知。我们要在空中寻找答案。”李吉宽的回答坚定有力。

  “没什么怕的”,这句朴实的话语说出了“神箭传人”的自信与无畏。勇者无惧,智勇双全,这样的气质是一代代基地官兵的共同特点。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64年。那年,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大漠上空成功爆炸。该基地某部飞行员李传森、杜庆海,受命担任运载原子弹配件和穿越蘑菇云实施空中取样的工作。人工驾驶飞机取样的危险性极大,要求机组人员既要有牺牲献身精神,又要有高超的飞行技术。那天,飞机在蘑菇云里穿越数次,有效捕捉到放射尘埃,使科技人员评估出首次核试验的成果。后来,二人所在机组荣立集体一等功。

  时光跨越近60载,当年穿越蘑菇云的飞机,如今静静停放在中国空军航空博物馆的室外草坪上。简介牌上写着:“本架伊尔-12运输机为功勋飞机。”

  一切为打赢。65年来,“神箭传人”始终以这种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投身国防科技建设,不断学战、谋战、研战。他们勇往直前、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在新时代任务中进一步得到淬炼,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这其中,有“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试飞员群体,有“把生命扛在肩上”的便携式导弹发射班战士,有“向战为战”、全员递交请战书的弹药保障连队……他们在“大漠神箭精神”影响下成长,又用自身事迹丰富着“大漠神箭精神”的时代内涵。

  现在,该基地部队分布更广、涉及领域更多,各种装备、战法、力量要从这里走向部队、走向战场,需要官兵更加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战胜战的必胜信念。如何用“大漠神箭精神”砥砺“箭锋”,是该基地党委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他们充分利用“红剑”“蓝盾”“金头盔”等演练演训时机,结合年轻官兵思想特点,广泛开展“砺剑志精武”“探寻蓝军好样子”“讲战史、评战例、学战将、当战斗英雄”等战地文化活动,点燃官兵胜战热情,培育官兵战斗精神。

  三

  “我们要是研制不出制敌利器,那战士们就会在前线多流血,我们就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前不久,一场“军队科技人员的好样子”访谈会在该基地举行。一场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大家对如何传承“大漠神箭精神”有了更多思考:“传承发扬‘大漠神箭精神’,科技干部要走在前列”“我们要学习基地前辈紧盯前沿、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争当科技强军的排头兵”……

  走好科技事业的长征路,翻过尖端科学的大雪山,“大漠神箭精神”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基地高级工程师朱桂林给出了他的答案——

  “基地官兵一直努力攀登科技领域高峰,而‘大漠神箭精神’的感召力和基地浓厚的‘神箭’文化氛围,是我们安心科研的强大助推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像朱桂林所说,一批批博士、硕士毕业来到戈壁滩后,踏着前辈的足迹,在大漠戈壁将学历转化为能力、战力,通过科技创新为战斗力建设加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统帅科技强军的时代号令。

  2015年,王泉从国防大学博士毕业来到基地某测试场工作。当时测试场刚刚建成,各项工作即将展开,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让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当他得知某专业还被国外“卡脖子”时,王泉决定主动申请到某部任职,想的就是“在攻坚克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不怕失败!科学试验必须敢试、敢闯,怕失败就完不成任务!”在这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方阵中,一股扬眉问天、利剑出鞘的英雄气概沛然而来。

  如今,一批批国防科技工作者传承弘扬“大漠神箭精神”,不断接力奋斗,创造了部队作战能力提升等领域多个第一,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这是“神箭传人”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

  丹青难绘是精神。英雄精神可以光耀长空,与日月同辉,与星辰媲美。“大漠神箭精神”,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基地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