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进军校,聆听三对夫妻教员的动人故事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走进军校,聆听三对夫妻教员的动人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2-14 15:56

  数十载执教,与幸福同行

  因为热爱,沿着一条路,可以走很远。因为同心,在这条路上的两个人,留下了相伴多年的足迹。

  是爱人,也是战友,军校校园里,有这样一对对特别的身影。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踏着和谐的奋进节拍,迈出了同频的人生步伐。

  如流的时光里,他们用心血浇灌青春的花朵,换来满园桃李芬芳。多少次,在满怀深情的注视中,他们目送学员走向部队,踏上新的征程。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对扎根教研岗位多年的夫妻教员,聆听他们的动人故事。

  ——编  者

  比翼齐飞,共育英才

  ■谭 安 王格格

  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教员蔡远文(左)、于小红合影。图片由作者提供

  柔和的灯光透过老榆树,在地面映下婆娑的影姿。树下,一对军人夫妻深情凝望……

  2022年,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举办传颂“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展演,《夫妻树》这个国防科研战线广为流传的浪漫故事被搬上舞台。其中,扮演主角的正是大学教员中比翼齐飞30多载的专家伉俪——蔡远文、于小红夫妇。

  1983年,蔡远文、于小红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蔡远文身颈修长,憨实而睿智。于小红长着一张鹅蛋脸,眼角嘴角总带笑。那时候学习压力很重,两个四川同乡时常一起做研究、讨论问题。

  “他热爱航天、热衷科研,我特别钦佩他认真的劲头……”于小红说,这个同乡像兄长一样呵护着她前行。

  4年后,他们又同时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相处时间久了,两颗年轻且执着追梦的心渐渐走到一起。读研期间为数不多几次外出,他们漫步橘子洲头,一起在草地上弹奏吉他。声声和弦,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留下了一段珍贵而美好的记忆。

  研究生毕业后他们被双双分配至同一所军校,蔡远文来到测试发射教研室,于小红则担任军队指挥学专业教员。跨专业授课,于小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初次走上讲台前,于小红一个人偷偷跑去教室试讲,但刚一开口,就紧张得说话都变了音。蔡远文发现后,陪着于小红一同到教室,坐在学员座位上一遍遍听她试讲。每讲一个知识点,蔡远文都认真给出反馈。

  “他一直鼓励我,这在我成为教员的路上是很关键的。”两个月后,于小红自信地走上讲台,娴熟生动的授课,让现场评课的几位老教员一致打出了高分。

  其实,在蔡远文眼中,爱人于小红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二字。“她常和学员说,不要总想着改变风的方向,而应努力调整自己手中的帆,这让我在工作中很受触动。”

  此后30年里,于小红和蔡远文奋斗在教研一线,为培育航天领域优秀人才倾尽全力。

  灯火通明的指挥大厅里,于小红的发丝被汗水打湿,嘴唇也在不知不觉间被她咬成了青白色。

  每年深冬,任职培训学员展开5天4夜的毕业演习。作为导师,于小红密切关注着学员的动态,以“衣不解甲”的姿态,始终守在学员身后。

  有一年,因为缺少睡眠,任务快结束时于小红晕倒在现场。医护人员赶到后发现她的高低血压几乎持平,必须休息。然而没多久,于小红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指挥大厅。远在外地的蔡远文打来电话,她只说已经没事,让他不用担心。

  “那时候想着他要在身边多好。”于小红回忆道。许多话她都藏在了心里,只因她知道,蔡远文身上的担子更重。

  当时,蔡远文正承担某装备的研制任务。实验室、工厂、发射场,常年奔波让他黝黑的面容更显坚毅。

  “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制造些小浪漫。”于小红说。有一年生日,蔡远文买了鲜花,让儿子送给她。这样的小事,算得上他们繁忙生活中的“快乐音符”和“幸福逗点”。

  去年年初,学校的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工作站正式获批运行,蔡远文在新的领域领命出征。于小红也奔忙在中级指挥军官教学改革一线。去年暑假,她穿行在朱日和等训练基地的风沙里,抓紧一切机会了解各军兵种指挥员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年又一年,携手半生的起点仿佛就在昨日,说到幸福,两人各有见解。

  “面对事业和家庭,要怀着感恩的心态去付出。我在你眼里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应该是最尽力的。”蔡远文认真地说。

  “家庭和睦美满,事业相辅相成。人生路上,能够怀着同样的目标相伴而行,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于小红深情回望。

  时间沉淀誓言,也刻画着一对教员为国育才的圈圈年轮。新的篇章打开,这个浪漫故事仍在续写……

  你追我赶,携手并进

  ■杨鑫鑫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员崔俊(左)、陈建在训练间隙交流。图片由作者提供

  电视里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陈建和崔俊夫妻二人,几乎同时收到了各自学生许广生和房谋仕的拜年短信。

  “他俩还是这么心有灵犀?”看着身旁的爱人,陈建笑着说。

  “有其师必有其徒!”崔俊打趣道。

  同为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授,陈建在联合勤务管理系任教,崔俊则在军队审计系。虽然专业方向不同,他们带的学生被分在同一个学员队、同一间宿舍。

  听说彼此的导师是夫妻,许广生和房谋仕课上课下都在较劲,想用自己的成绩比比谁的导师更厉害。这种“攀比”一直持续到毕业。3年前,他们的学位论文一同被评为“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国防大学传为佳话。

  这两位学员你追我赶的劲头,和他们的导师如出一辙。

  陈建和崔俊相识在中南财经大学。彼时,他们是各自班里的团支部书记。从团组织工作到专业学习,再到未来憧憬,两人越谈越觉得志趣相投,爱情来得自然而热烈。

  大学期间,他们坚定了共同的人生理想——投身军旅。和很多校园恋人一样,他们互相帮忙占座,在图书馆和自习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互相求教,有时为一道题争得难解难分。最终,二人都以优异成绩考上军校研究生,并在毕业后成为军队院校的教员。

  谈到双军人的爱情,有人说是志同道合的情意相投,有人说是相互理解的惺惺相惜,还有人说是并肩战斗的同舟共济。而崔俊和陈建的爱情,更多的是建功立业中的“势均力敌”。

  多年来,他们在单位各忙各的,在不同专业领域默默耕耘。回到家后,便会一起讨论教研方法,取长补短、更进一步。

  2016年,崔俊受命筹划组建军队审计系。因为一心想要让学员入学就有教材可用,她就像盖房子,带着教员们一锹一锹打地基,一块一块添砖瓦,经过几个月加班加点,赶在开学前拿出了成熟的教材。

  这些年,陈建经常向妻子请教编写教材的经验,崔俊也向丈夫学习在线课程的制作和运维方法。去年,在陈建的指导下,崔俊负责的微课被评为全军优质课程。

  不满足于“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他们在全力加速中你追我赶。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这对知心爱人,常常也会成为“对手”。

  陈建和崔俊同年毕业、同年入伍,每到评功评奖、调职调级,两人经常一同出现在推荐名单中。

  2021年,崔俊主编的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陈建完成的在线课程被评为全军军事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但这一年,他们不约而同把立功的机会让给了年轻教员。“荣誉只是激励,我们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成长。”崔俊说。

  因为欣赏而尊重,因为理解而包容。多年来,这对夫妻教员在工作上并肩战斗、携手共进,在生活中相依相伴、彼此温暖。

  崔俊常常感慨,“女性想在事业中做出一点成绩,需要承受与付出更多,丈夫的支持成就了现在的我”。2004年,女儿沁沁刚出生,崔俊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也如期而至。“你安心去上学,家里有我!”陈建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

  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勤勉自立、自信好学。上大学前,沁沁在日记中写道:“在家里,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在军校里,他们有成百上千个‘孩子’。虽然陪伴我的时间不多,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2022年教师节,崔俊和陈建作为国防大学40名“中青年杰出专家”中的2位,一同登上“名师名家工程”人选颁奖典礼的领奖台。

  台上,陈建、崔俊手捧鲜花相视而笑……

  千里相随,奔赴热爱

  ■杨 光 陈玮靖

  陆军步兵学院教员刘协权(左)、倪新华讨论教案。图片由作者提供

  “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听到妻子倪新华简单而爽利的回答,刘协权握紧了她的手。2018年,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他们跨越千里赶赴江西南昌,奔向两人所热爱的讲台。

  冬末春初,由北向南,沿途萧瑟的景象开始慢慢变得葱郁。想到近一年的心路历程,两位教员感慨万千。

  2017年,因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刘协权和倪新华原先所在学校取消大部分基础课。一下子告别站了30余年的讲台,令两位夫妻教授寝食难安。

  与此同时,夫妻俩发现陆军步兵学院正面临基础课教员短缺的困难。尽管还有几年就要退休,家庭基础也早已稳定下来,刘协权仍毫不犹豫做出决定——“哪里有讲台,我就去哪儿!”没有劝阻的话语,同为教员的倪新华能够深刻感受到丈夫的热爱。

  载着简单的行装和珍贵的教学资料,他们就这样出发了。透过车窗,看着眼前一派生机盎然,夫妻俩谈论的话题很快从离家的惆怅,转向对新生活的憧憬。

  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一份工作计划概要出现在他们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放下行囊的第二天,刘协权和倪新华就走进教室,从听课开始为学校的基础教学“把脉”。

  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刘协权、倪新华两人组建理化教研室,承担起5门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组织实施工作。刘协权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多年,倪新华则深耕基础力学。一个热爱教学,一个善于钻研;一个善于把深奥的理论讲通俗,一个喜欢把简单的问题研深入。

  “物理物理,先悟其理。死记硬背不行,一定要把原理搞清楚。”这是刘协权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夸张地说,我的目标是,让学员学会了一辈子都不会忘。”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倪新华教授大力开展研究工作。仅仅两年时间,一座军内一流的大学物理实验室和大学化学实验室拔地而起。在这里,她将力学性能与材料内部结构相结合,主持完成了很多科研项目。

  “工作时有钻劲儿,但生活上她就是个‘迷糊的小公主’,我则是‘永远的少年’。”刘教授笑着说。

  结婚30多年,夫妻俩从没红过脸、吵过架。“出门在外,我只管跟着就好。他会把事情都考虑好,细致到天气和乘车时间等。”倪新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两个人都是如此默契。30多年来,夫妻俩始终秉承着“教学的事比天大”的信条,坚持上课至少提前20分钟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用微笑迎接学员的到来。

  刘协权的课件永远在变化。他会根据不同学员的学习基础和类型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也会提前设想出很多方案,琢磨学员会哪里有疑问、该怎样解答。“坐下来磨课本时,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一想到学员豁然开朗的样子,我就很幸福”。日复一日,刘教授把细节做到了极致,精益求精。

  这种发自心底的热爱带来的驱动力,让他们对看似重复的讲授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我认为,这个职业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听到那一声‘教员’。”即将面临退休,倪新华教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千里相随,5年时间,两位教员培养了一支27人的教学团队,理化教研室大学物理课程也被遴选为陆军精品建设课程培育对象。

  “从毕业那天起,我的目标就是当一辈子教员。既然选择了,就要不断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望着那三尺讲台,刘协权坚定地说。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 南粤春已暖 招聘正当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2025-02-17 10:12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025-02-17 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