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医的风雪巡诊路:只有一个哨兵,我们也要去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医的风雪巡诊路:只有一个哨兵,我们也要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2-14 15:57

  风雪巡诊路

  ■葛欣 山河

  “去哨所的路被大雪封住了,上不去!我们还在联系市政部门。”电话那头是陆军某边防旅的一位干事,说话斩钉截铁。

  “肯定有路,我们医疗队在这条线上都走几十年了,什么情况没见过!”电话这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三医院院长姜万嵩声音低沉,语气严肃。

  “那是一个孤立的哨所,只有一个班驻扎在那。”干事换了个说法,试图说服姜万嵩。

  “就是只有一个哨兵,我们也要去。”姜万嵩不为所动,挂断了电话。

  一

  那天,气温零下40摄氏度。医疗队登车时,太阳亮得刺眼,空气吸进来,压迫着胸腔。呼吸消化科主任杨庆宇早早吃完饭,已经在楼下等了好一会儿。

  数不清多少次了,老杨拎着包和内科药箱,说走就走。调来医院之前,他是边防连的排长。排长也能给人看病,这可是稀罕事。谁让那时候既缺干部也缺医生呢!没有办法,医学专业出身的老杨,入伍后担任排长职务的同时,兼着医助工作。

  20多年了,每年有巡诊任务,老杨从不落下。年轻的军医问他,巡诊啥感觉。他说,路太远了,上千公里的边防线,常常在车上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路途遥远倒也不怕,就怕路上发生意外事故。

  夏天,暴涨的河水会淹没进山的道路。冬天,铺天盖地的雪又会把道路埋起来。一年冬天,汽车在经过一道沟坎时疾驰而过。一阵剧烈的颠簸过后,后挡风玻璃竟被震碎了。那次巡诊路上,呼呼的冷风一个劲地往车里灌,所有人都被冻得瑟瑟发抖。

  这次路上,一切看似顺利,平安无事,但老杨的心却越发悬得紧了。一进入山区,重重叠叠的大山映在眼前,白皑皑的土地上扎着密林,茫茫的雪原一望无际。医疗队第一站要去的是连部。连部驻扎在一片深山密林里,旁边是冰封雪冻的黑龙江。巨大的冰凌,密密匝匝嵌在冰面上,像一把把凸出的利刃在守护着界河。

  尽管这些年通往边防连队的道路条件改善了不少,市政部门在冬天也会及时清除积雪,但有些较为孤立的哨所,三九天的时候,偶尔也会出现道路不通的情况。

  一个接一个点刹,司机是医院特地找的有经验的老师傅。虽然眼前的路况不错,他也不敢掉以轻心。可即便车速不快,汽车在一个连续五六公里的下坡时,还是差点发生了意外。那是一段弯道,硬邦邦的积雪上,车辙印纵横交错。汽车驶过,轮胎发出咯吱咯吱的叫声。拐弯后,突然出现一个陡坡,背阴的路面上结着大块大块的残冰。汽车走在上面立刻不听使唤,左摇右摆地就往下冲。司机马上挂进一挡,用力把稳方向盘,慢慢踩刹车,终于在一个不远处的弯道前停了下来……

  汽车沿着雪野上的车辙继续缓缓前行。五六十公里的路,却走了好几个小时。战士们在室外整齐列队,欢迎医疗队的到来。战士的脸被寒风吹得红扑扑的,让人想到秋天美丽的红叶,那是晕染大山最美的油彩。

  一下车,姜万嵩就催着战士们进屋。屋内,随行的保障人员,把写着科室名称的牌子,在会议室的一张长桌上依次摆开:内科、皮肤科、骨科、五官科、普外科。旁边的宿舍桌子上,摆好便携的超声仪、心电图仪。

  “我这段时间消化不好,有时会胃疼,不想吃东西。”一名战士问老杨。老杨面容和蔼,与战士面对面坐着,一边仔细询问,一边工工整整地写病历。最后,老杨说:“别担心,给你开几天的药,很快就能好。”

  “这是我之前做的心电图,提示有早搏。”一名战士告诉老杨。经过一番诊察,老杨说:“这种病症非常常见,不用吃药,也不影响正常生活。不过,训练时要注意强度。”随后,老杨在病历上做了备注,提醒自己离开前跟班长、排长交代一下这位战士的情况。

  另外一处,院长又与陪同巡诊的一位干事争论起来:“战士们能上得去,我们也行。”

  二

  那年,姜万嵩还在担任省军区的卫生处干事。他接到任务,陪同北京来的专家医疗队,到边防哨所巡诊。那时的边防路全是沙石路,几位70多岁的老专家,腰背被颠得钻心地疼,一路上全靠护腰支撑着。到了点位,姜万嵩一下子傻眼了,连部通往哨所之间的路,竟是一个几十米直上直下的软梯。老专家们还是坚持要爬上去。他至今忘不了,那天老专家们拼尽全力抓住软梯时苍劲皱褶的手,还有衣袖垂下时手臂上暴起的青筋。登上哨所,一位老专家拉着正在哨位上执勤的战士的手,就像看到自己多年不回家的孩子一样,问东问西……

  此时,姜万嵩的坚持终于胜利了。只是,当那位干事说出路线方案时,他还是吃了一惊:需要先乘坐摩托雪橇在江面上穿行一段距离,然后再徒步行进至哨所,中间可能会遭遇很多不可知的困难。姜万嵩与医疗队队员商量后,依然没有改变决定。

  一开始并不太顺利,一辆摩托雪橇电子打火失灵了,后来才打着的。连长说,现在温度太低,电池电量不足,这种情况只能用主离合器拉绳,像拖拉机的摇把子一样,手动点火。

  队员们坐上雪橇,双手紧紧抓住两侧的握柄,药箱和医疗器械绑在身后的货架上。雪橇在江面上疾驰,风霜打在脸上,让人面部瞬间就失去了知觉。队员们往后看,黑亮的冰刀在江面上刻出两道清晰的印记,中间是一排排履带的压痕。

  遇到冰凌,雪橇还能左右绕行,而碰到光滑的冰面,稍稍控制不好方向,就会猛地向一侧倾倒,后座上的医疗队队员几次差点被甩出去。不久,雪橇在一片堆满冰凌的江面上停了下来,那是雪橇的禁地。

  为安全起见,医疗队队员们背上药箱和医疗器械开始徒步。宽阔的江面,远看如少女的脸庞,光滑平整,近看却高低不平,崎岖难行。厚厚的积雪,作战靴一脚踩进去,雪就没过膝盖。从雪坑里刚拔出脚,下一步又会陷进更深的雪坑。

  越靠近岸边的地方,透亮的冰面越多。几十厘米厚的冰面底下,是一朵朵像花朵一样美丽的裂纹,有时还会有游鱼从冰下穿过。没有心情欣赏这壮美的风景,医疗队队员们个个小心翼翼地向前试探着伸脚、踩实,然后迈另一只脚。最吓人的是冰面上的大裂缝,有的竟有几十厘米宽,人趴在冰上,还能听到潺潺的水声。

  在江面上不知走了多久,终于踏上了巡逻路。水泥浇筑的巡逻路,上面虽然积着一层薄薄的浮雪,但走起来快多了。正当大家开始以为困难都已经过去,兴致勃勃调侃起那几位摔倒的队员时,前面巡逻路突然断了,出现了一段陡崖。

  “不行,就往回撤吧。”这时,一位医疗队队员无奈地说道,口气有些失落。院长和大部分队员并不甘心。就当大家都以为没有路的时候,陪同的那位干事说,还有一条路,上山绕过去,我们夏天巡逻的时候也走过。那个说要回撤的队员瞬时眼神发亮,兴奋地喊道:“对啊,我们可以先爬上山顶,再从另一侧下山,不就把这段路绕过去了吗?”

  于是,队员们又手拉手向山上攀爬起来。一路陡坡,爬起来非常困难,队员们多么盼望着脚底下能长出几颗钉子。幸好山间有大片大片的柞木林,队员们学着战士的样子一只脚蹬住下面的树,一只手够着上面的树干,一步一步慢慢地向上挪动。

  队员们常年在边防巡诊,都知道在极寒条件下,运动量如果比较大,一定要用舌尖顶住上颚,这样吸进来的空气才会更温润。不过,脸上戴着面罩,哈出去的气,还是会顺着面罩向上飘散,睫毛和眼皮早就结了一层霜,眨眼时感觉眼皮像被粘了胶水一样。

  行至一处缓坡,几个队员疲惫至极,找了一处草丛,一屁股蹲坐在雪地上。呼呼的寒风使劲往棉服里钻,那会儿透湿的衣服凉得像冰贴在身上。

  “不行,大家快起来活动活动。”带路的战士催促队员们快站起来,“请大家再坚持一下,就快到了……”

  三

  迈进哨所的那一刻,同行的一名军医湿了眼眶。他不是因为自己终于抵达了哨所,而是他想到有一个班的战士,常年驻扎在这样偏僻的点位。

  查看了哨所的药箱和医疗设施,老杨就放心了。一般的疾病,他们基本都能应付。

  战士们排成队,一个一个接受体检。其中,有一个战士说话时总把手缩在袖子里。老杨让他伸出手,战士像做错了事一样,一寸寸把手露出来。老杨一眼就发现,战士一根手指的指甲盖缺失了。老杨问,多久了?战士说:“半年多了。之前,训练时不小心砸伤了指甲,为了消毒方便,战友就帮我把指甲盖拔了。可谁承想,到现在都没长出来,一碰就疼。”

  “傻孩子,指甲盖也是有‘根’的,必须要留一截才能长。尽快到医院来,我们给你做进一步检查治疗。”老杨心疼地说。

  还有一位战士,说自己的腿很痒。皮肤科医生诊察后,发现这些痒的地方,皮肤坑坑洼洼,于是就问他,是不是前段时间得过疱疹?战士说:“好像是,很疼,但是我没管它,忍了忍,一个月后倒是不疼了,结的痂也脱落了,但就是痒。”医生说:“这是带状疱疹,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自然愈合后引起末梢神经痛。没事的,年轻人恢复快,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不过,疱疹这么疼,你怎么忍得了的呢?”

  战士笑说:“忍一忍,就过去了。”

  ……

  巡诊结束,姜万嵩和老杨沿着旋转楼梯,缓步走向三楼的瞭望岗哨。哨楼玻璃上结了一层层霜花,越往上走,墙面上也开始结霜。墙上挂着“艰苦奋斗”几个红字,姜万嵩用手一摸,上面覆着一层厚厚的冰。

  他们登上瞭望台时,太阳刚落山,红彤彤的斜阳映射在江面上,江河变成了一条红带子,刚才一路上的奔忙与此时的静谧形成强烈反差。姜万嵩回想起刚才堆叠在江面上粗粝的冰凌,就问老杨冰凌是怎么形成的?老杨没有回答。姜万嵩手握栏杆,远眺冰河,仿佛感受到了冰凌坚硬的质感。

  忽然,他听到了寒风的呼啸。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春到茶山采茶制茶忙

  • 云南石屏:“小豆腐”带动“大产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纠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学术文章于北京时间23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网站上刊登。
2023-03-23 15:20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2023-03-23 04:30
在基因塑造生命的过程中,有个隐秘而伟大的遗传“剪辑师”——次要剪接体。
2023-03-23 05:05
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
2023-03-23 09:33
如今,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正在为生产生活插上“数字翅膀”。
2023-03-23 05:00
电解质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它是由食盐水经电解后产生的。
2023-03-23 09:36
天气、气候、水有何关系?人类今天为什么要关注天气气候水?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和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2023-03-22 07:55
3月初,在贵阳贵安新区网易贵安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机械忙碌不停,场平工程已全面开启。项目一期将于今年9月投入试运行,预计未来5年还将陆续启用5000个标准机架、4万台服务器。
2023-03-22 07:50
三峡集团昨天发布消息,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三峡氢舟1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将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2023-03-22 09:35
至2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1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162万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跨区送电完成1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8%;各省份送出电量合计26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
2023-03-22 09:32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3年4月7日发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普通纪念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普通纪念币各一枚。
2023-03-22 09:27
世界睡眠日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2023-03-21 06:40
春节刚过,江西省第一季度新开工的1234个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工程随即公布。江西全面掀起开工热潮——省级层面今年重点推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共达3558个,总投资4.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2023-03-21 06:3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日前在京启动。
2023-03-21 09:48
近年来,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
2023-03-21 09:46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任。
2023-03-21 06:45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