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单兵可携行、适装多平台!走近灵活的一线“哨兵”迷你雷达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图库 > 正文

单兵可携行、适装多平台!走近灵活的一线“哨兵”迷你雷达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1-20 09:08

  提到军用雷达,人们往往会想到目光“高远”的对空情报雷达,“耳聪目明”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抑或是“体宽臂长”的反隐身雷达,以及探测距离达成百上千千米的地波或天波雷达。

  这些雷达或者有固定的基座,或者有专用的“坐骑”,或者有场面感颇强的阵列……总之非一般的力量可进行任意挪移。

  然而你知道吗,其实还有一些体形较小的雷达,甚至可实现单兵携带。它们默默无闻地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近些年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单兵可携行、适装多平台!走近灵活的一线“哨兵”迷你雷达

  现代战争中,对战场信息的感知程度已成为决定胜败的核心因素。作战双方谁掌握的信息情报数量多、实时性强、准确度高,谁就能把握战场主动权。为适应对抗强度越来越大且日趋复杂的战场环境,及时获取对手详尽的情报,便携式战场侦察雷达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战场上的关键探测装备之一。

  便携式雷达普遍采用超轻型设计,以便步兵小队携带,因此又有迷你雷达之称。它可通过平面扫描的方式对敌方作战人员、战术车辆及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飞行器等移动目标进行侦察监视,测定其方位、距离和速度等参数,判断目标属性,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实时、准确的态势信息。

  便携式雷达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以其便捷机动的特点为己方炮兵提供目标信息。在海湾战争中,英军就为前沿炮兵观察哨配备了MSTAR雷达。该型侦察雷达可由2人携带,3分钟内便可安装完毕。

  随着科技发展与进步,该类系统逐步显现出监视范围较广、探测距离较远、定位精确、全天候工作的优势。与红外热像仪等光学装备相比,雷达可在尘土、战场烟雾、阴雨等环境中工作,展现出更强的环境适用性。

  性能方面的提升,使便携式雷达更广泛地用于前线防御、城市作战、海上近距离监视等对抗场景中,可执行战场侦察、目标定位、火力校准、穿墙感知等多样化任务,尤其是可用于对关键阻塞点以及敌军潜在渗透路线进行高效搜索,对桥梁、路障、狭窄路段等关键目标进行全方位监视。同时,该类雷达也可用于边界巡逻、反恐作战、机场安保及国际维和等行动。

单兵可携行、适装多平台!走近灵活的一线“哨兵”迷你雷达

英国MSTAR便携式雷达。资料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便携式雷达近年来在反无人机这种作战场景中也初露峥嵘。俄“刺实”单兵雷达曾在实战中锁定对手的无人机系统,展现出对新威胁的反制能力。

  便携式雷达的表现,使不少国家对其兴趣浓厚,并推出了一些系列型号,比如美国的AN/PPS系列和俄罗斯的FARA“前灯”系列雷达。

  美国AN/PPS系列雷达有多种型号。其中第一种型号AN/PPS-5,曾在越南战争中使用。该雷达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主要配备步兵和装甲部队,可感知6千米外的作战人员和10千米外的机动车辆。目前,该系列的最新型雷达为AN/PPS-15,拥有自动扫描和手动扫描两种工作模式,采用相干多普勒、脉冲调制等技术。当发现敌方移动目标时,能够利用警报灯和扬声器示警,可探测距离为数十至数千米处的步兵目标和作战车辆。

  俄罗斯的FARA“前灯”系列雷达包括FARA-1、FARA-ПB以及FARA-BP等多款装备。其最新型FARA-BP展示出较高的信息化能力,可在多个频段处理无线电信号,扩大对人员和装备的探测距离,并能够在扇形扫描区域发现目标时自动报警,在数秒内判定目标性质。

  此外,FARA-BP展示出较强的平台适装性,可安装于机枪、榴弹发射器等步兵武器。一旦发现敌机动目标,可立即实施打击。未来,俄军还计划将其配给装甲平台,进一步提升其作战效能。

单兵可携行、适装多平台!走近灵活的一线“哨兵”迷你雷达

俄罗斯FARA-1便携式雷达。资料图片

单兵可携行、适装多平台!走近灵活的一线“哨兵”迷你雷达

美国AN/PPS-15便携式雷达。资料图片

  近年来,以先进微电子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发展迅速,不断赋能武器装备。便携式雷达也呈现出轻型小型化、抗干扰、自动化、网络化等新特征。

  轻型小型化方面,随着电池、天线、显示器系统愈发“精巧”,雷达在体积重量方面进一步“瘦身”,有效增强了其战场机动性和便捷性。

  抗干扰方面,利用低功率发射/管理、低截获波形、低副瓣天线技术,进一步增强雷达在复杂电子环境中的作战能力,同时提升战场生存力。

  自动化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信号处理手段,雷达能从回波中高效提取目标特征,并建立目标数据库,实现高效目标自动识别。

  网络化方面,雷达可进一步采用多元化传感器组网,实现同构/异构感知节点的作战协同和数据共享,以提升整个探测体系的抗毁伤、反干扰性能,同时大幅提高对各类目标的识别能力。(张 昊)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