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海空间,未来军事竞争的新维度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深海空间,未来军事竞争的新维度

来源:解放军报2023-01-19 08:48

美国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潜艇效果图。

俄罗斯MTK200遥控潜水机器人。

俄罗斯“波塞冬”无人潜航器。

德国“海狐”无人潜航器。

  不久前,在谈到“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调查进展时,欧盟相关负责人指出该管道是被人为蓄意破坏的。“北溪”天然气管道位于波罗的海海底,对其实施爆破并非易事,这背后离不开一定的深海行动能力。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深海潜航技术、探测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应用于军事领域,深海空间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继陆、海、空、天、电磁之后,深海空间已成为军事大国争夺的新高地。

  决定未来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

  深海是与浅海相对应的概念,国际上普遍认为,水深200米以下的海域为深海。这片广袤的空间具有水压高、底层水流速度慢、无光等特点,不仅蕴藏着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多种重要资源,也是极具战略价值的作战新维度。

  深海大部分为全球公域,边界不确定性强。与海面、陆地和空中相比,深海受气象、地形等环境条件的限制程度较低,作战部署与作战样式更加灵活多样,具有空间范围大、活动自由度高、行动隐蔽性强等优势,更易实施战略威慑和达成战略突袭。如果在关键海区预置深海武器系统并进行长时间潜伏,战时按照指令远程激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发起攻击,将使敌人措手不及,从而抢占先机。

  此外,深海作战力量以深海为主要部署和运用空间,以无人装备为主体,以深海感知链和通信网为纽带,能够灵活实施海上攻防作战,使对手防不胜防,陷入“看不见”“打不着”“来不及应对”的被动境地。一旦掌握制深海权,不仅可以有效确保己方水面水下的安全,还可以通过部署进攻性武器,向对手的大型舰艇编队和海军基地等重要目标发起打击。

  因此,长远来看,深海作战将成为决定未来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军2015年出台的《21世纪海权合作战略》就明确指出,深海海底战争关乎海权得失。“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也表明,深海已成为战略博弈的重要领域。

  各国竞相发展深海作战能力

  随着深海作战地位作用的不断凸显,不少军事大国纷纷加速布局,加强深海作战体系与能力建设,意图抢占深海作战维度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威慑竞争对手。

  作为军事强国,美国为实现独霸深海空间的目标,不仅加速研发深海作战武器装备及相关反制武器装备,组建专门的深海作战力量,还计划成立深海部队司令部,并通过多种类型的演习不断探索、验证深海作战新战法和新技术。据媒体报道,美军已开始在大西洋海底建设深海作战基地,同时利用深海采油等技术,在海底建立多个储油库和其他作战物资储备设施,以保障深海作战需要。

  俄罗斯也不甘落后。2017年以来,俄军发布的多版海洋战略相关文件中,均强调深海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称要不断强化深海军事作战能力建设。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俄军将深海作战力量统一划归国防部深海研究局集中管理,同时持续强化北冰洋海底战场建设,并加紧在北冰洋海底区域开展深海作战训练。为突破美国反导系统,俄军还持续推进深海特种作战概念研究,并据此研制出“波塞冬”无人潜航器。

  其他海洋国家也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发展深海作战力量。其中,法国重点研发深海无人潜航器和水下机器人,以及超低频声波传输、深海搜索监视和干扰等技术,希望借此重点提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深海区域的态势感知能力。日本、印度则积极发展用于反潜和反水雷的智能型无人潜航器。日本还不断参与美军主导的深海作战演练。英国海军也在加紧设计完善仿生型无人潜航器。此前,“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上的一架F-35B战斗机在地中海坠毁,英军利用无人潜航器和深海机器人成功将飞机残骸从海底打捞上岸。

  深海作战的轮廓逐渐清晰

  近年来,随着理念的逐步完善、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战法的日趋成熟,未来深海作战的轮廓逐渐清晰,呈现出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样式多样化、保障方式灵活化等特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未来深海作战武器装备将具备较高程度的智能化,能有效探测识别目标,自主发起攻击。其中,无人潜航器将朝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中小型用于侦察监视和欺骗迷惑;大型用于反潜反舰、电子战等;超大型则用于发起远程打击等作战行动。目前,各军事大国正在研制发展多型无人潜航器。无人潜航器等深海作战平台逐步登上战争舞台,将撬动海上作战体系重构,并成为新型海上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

  在“云端作战链”的指挥控制下,各种深海武器装备将融为一体,并实现与其他战场的跨域协同,这将开启未来海战的新模式,推动海上作战向全域、全维、全天候、全时段拓展。部署于深海的水下航母、潜射无人机等进入实战运用,并与陆岸、海上、空中和太空等作战力量密切协同,必将推动深海制海、制陆、制空乃至制天从概念走向现实。

  当前,深海作战还面临着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比如高压、高腐蚀、极寒的环境,以及导航定位、通信指挥等技术难关。此外,深海作战还可能引发海洋重大生态灾难,并对全球气候造成重大影响。尽管存在阻力,但总的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国博弈的加剧以及海洋竞争的激烈,海底世界的平静将会被悄然兴起的深海作战打破。

  (作者:况腊生 单位:军事科学院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