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欢喜中国年 暖暖团圆路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欢喜中国年 暖暖团圆路

来源:解放军报2023-01-19 08:46

欢喜中国年 暖暖团圆路

——随几名现役官兵与退役军人踏上春运返乡路

图①:在新成昆铁路首发列车上,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图②:经过生态修复,曾经的矿山矿坑变为远近闻名的紫山风景区。袁海芳摄

图③:在返乡专列上,退役军人和家属领到新春礼包。本报特约记者 刘德安摄

  “复兴号”开进大凉山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部连长 闵海波

  今年春节的返乡探亲路,和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受益于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我坐上了向往已久的“绿巨人”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由于工作原因,我与家人常年两地分居,妻子和孩子住在大凉山脚下的四川省西昌市。2015年我和妻子相识后,每年都要去西昌几次,亲身经历了大凉山腹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新成昆铁路开通前,前往西昌虽然有大巴、飞机、火车等多种选择,但不是成本高就是时间长,很不方便。沿着老成昆铁路,绿皮火车需要行驶10余个小时。2019年我准备和妻子结婚,乘坐大巴前往西昌。行至半路,前方突发泥石流,山石滚落将高架桥砸断。时间紧迫,我只能中途下车,选择租车走另一条路绕过事故发生地,最终沿着周边六七个县兜了一个大圈子。这么多年过去,亲人朋友提起返乡路,都不禁用一句四川方言感慨:“真是恼火!”

  得知西昌即将开通高铁的消息,我们一家都望眼欲穿。此前,由于交通不便,家里很多事情我都无法顾及。去年12月底,新成昆铁路开通没几天,孩子突发疾病。我向单位请假,下午下班后出发,晚上就到家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坐在宽敞整洁的车厢里,我听见周围许多乘客不停感慨:“现在高铁通了,交通更方便,大凉山会越来越好!”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西昌人,但妻子和孩子都生活在西昌,这么多年来,我对西昌和大凉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看到西昌迎来越来越多游客,当地的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我也很高兴。

  “复兴号”风驰电掣,窗外的风景被快速抛在身后。不远处近乎平行的老成昆铁路,在高山峡谷间时隐时现。我不禁回想起老成昆铁路的建造故事。

  在这片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为“铁路禁区”的横断山脉,50多年前,30多万筑路大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平均每一千米铁轨就有两三名建设者牺牲。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成昆铁路建成,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如果说,老成昆铁路是用烈士们的牺牲铸就的“奇迹”,那么,新成昆铁路就是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走出新落成的高铁站,建昌古城、冕宁彝海、邛海湿地……一大批旅游胜地打出巨幅广告牌,热情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返乡的游子。感谢前辈英烈的付出,感谢祖国的富强与繁荣。作为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传承和发扬“成昆精神”,守护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我们使命在肩。

  (代 翔、本报记者 杨明月采访整理)

  □相关链接

  今年春运,一大批新线、新站投入运营,人们回家的选择更多了。

  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连接江西兴国与福建泉州的兴泉铁路,串联起14个革命老区县,赣南和闽西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浙江湖州至桐庐高铁贯通,迎接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幕;连接新疆和田与若羌的和若铁路,与现有格库铁路、南疆铁路共同构成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环线,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补齐“最后一块拼图”……一条条铁路“大动脉”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人民生活保驾护航。据统计,2022年全国铁路投产新线41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082公里。

  “复兴号”飞驰的同时,普速旅客列车也将保持必要开行规模。在老成昆铁路,公益性慢火车最低2元、几十年没涨价的车票,为群众运送猪羊专门开辟的动物车厢,间隔10余公里的车站,极大方便了大凉山群众的生产生活。今年春运期间,成昆铁路慢火车改造升级,打造健康驿站、流动集市、学习阅读等6大主题多功能车厢,满足当地群众出行、赶集、上学等多元需求。

  “务工专列”畅通返乡路

  ■广西平南县退役军人 龙海波

  1月11日上午,在广东省广州南站,我和200多名广西籍退役军人及家属在身穿“八桂军号”红马甲的工作人员引导下,大步迈进这座繁忙的高铁枢纽站。

  在候车区,战友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相互道着新年的祝福。今天,我们将免费搭乘D2364次列车,踏上回家之路。这是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广西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为广西籍在粤退役军人开设的“温暖回家路”春节返乡专列。

  年年回乡路,今年大不同。广西军地为退役军人开设免费动车,我们还可以携带亲属一起享受这项春节“福利”。这个消息一传出,“粤港澳大湾区老兵群”里就炸开了锅。

  退役返乡后,我同许多广西籍战友一样,离家远赴广东创业。前些年,因为抢不到车票,也为节省路费,许多战友都加入了春节返乡的“摩托大军”,连续多年在桂粤两省的寒风中疾驰。“一辆摩托车,两箱行李,一件雨衣,半身泥泞”,这是当年返乡“摩托大军”的“标配”。

  2021年8月,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和广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广西籍在粤退役军人中考察调研。我有幸作为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带队考察的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领导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值得倍加关心、倍加爱护。广西退役军人在哪里,我们的服务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同年12月,由广西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设立的广西在粤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在大湾区挂牌成立。这让我们在大湾区就业创业的广西籍退役军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今年春节登上返乡专列,我感到十分自豪。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进出站口设置多个志愿者服务站点,帮我们提行李、撑雨伞,还为大家准备了“政策礼包”,详细解读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优抚优待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到站后,广西阴雨绵绵,怕大家受寒,工作人员专门煮了暖身暖胃又暖心的姜糖水,大家的尊崇感、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回想当年在战场上,身边好多战友都牺牲了,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给予退役军人许多关爱,汇成一股股暖流,让退役军人这一群体生活得有质量、有尊严,我们服务社会更有动力,干事创业更有信心!

  (本报特约记者 刘德安采访整理)

  □相关链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145万人,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

  深入实施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深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出台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稳定农民工外出务工规模;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集中为就业困难人员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帮助困难群体尽早就业……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各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局势回稳。

  带着辛勤劳动的收获、拎着鼓鼓囊囊的行李登上返乡的列车,是对一年离家打拼的最好慰藉。面向人数众多的外出务工群体,多地开设爱心专列,铺就温暖归家路。在广东省深圳市,当地推出外来务工团体春运订票服务,通过线上办理、需求统筹提报等方式开辟“绿色通道”。在陕西省西安市,当地为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设返乡爱心专列,务工人员提前向西安市总工会领取车票,即可免费乘车。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站工作人员走访当地企业,掌握务工团体流量和流向,定制个性化包车方案。

  废弃矿山变身“后花园”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1营3连副连长 杨亚松

  走下春运的列车,随着拥挤的人群,时隔一年,我再次回到家乡河北省邯郸市。距离高铁站不远,就是景色优美的市植物园。和去年相比,我发现园里多了常青的松柏和笔直的竹子,即使在冬天也点缀着或浓或淡的绿色。

  以前,说起邯郸的冬天,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朦胧”。父亲很喜欢户外锻炼,可每到雾霾天气,他就开始犯咽炎。别说出门慢跑,就连下楼买菜都很难受。大家不得不躲在家里,紧闭门窗。

  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入推进,高耗能的炼钢炉被拆除,高污染企业统一规划搬迁,越来越多的植被染绿荒山。邯郸的冬天渐渐揭开那层隐隐的“雾纱”,父亲的咽炎有所减轻。这次休假回家,父亲高兴地让我陪他一起晨跑。看到他身体硬朗,我心里也乐开了花。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大家休闲娱乐的去处也多了起来。听说西部城郊的紫山新增了许多游玩景点,父亲提议全家人周末去爬山。当年考上军校离家之时,紫山还是一片坑洼破碎的废弃矿区。从山脚经过,能清晰看到山上一块块斑驳的矿坑。周边一些房屋还因采矿,塌陷开裂成了危房,紫山附近成为大家避犹不及的“污染带”。

  今年再次来到紫山,眼前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新修的石板路蜿蜒至山林深处,苍松翠柏挺拔生长,在蓝天下把紫山装点得生机盎然,络绎不绝的游客登上山顶,伴着鸟鸣俯瞰湖光山色。

  中午,我们找了一家农家乐歇脚吃饭,主人就是附近的村民。虽是寒冬,屋里屋外坐满了和我们一样前来登山的游客,他步履匆匆忙得不亦乐乎。我打趣说他应该多招几名服务员,他乐呵呵地回答道,今年正计划着扩大农家乐的规模。

  他对我们说,曾经全村人守着这座“土山”苦恼不已。后来,经过引水上山、绿化改造、区域整治等矿山修复工程,如今的紫山成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后花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村民把农家乐开到紫云湖旁,依靠旅游服务、绿色观光增加收入。废弃矿山成为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如今,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成了朋友圈的“常客”,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风景不仅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发展绿色产业过上好日子。我对家乡的未来满怀希冀。

  (本报特约通讯员 牛伟萌、通讯员 陈鸿斌采访整理)

  □相关链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日前,生态环境部通报2022年11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显示,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9%,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8.3%,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2年岁末,《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正式发布,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2023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

  新年新气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交流会举行

  • 2025年中国春兰大集在绍兴柯桥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