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人后辈接过爱国奉献接力棒,选择军营建功立业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人后辈接过爱国奉献接力棒,选择军营建功立业

来源:解放军报2023-01-11 10:10

军人后辈接过爱国奉献接力棒,选择军营建功立业——

爱你所爱的使命 走你所走的长路

邵安永在礁石上侦察附近海域情况。资料图片

邵梦哲在黄海前哨长门岩岛执勤。苏 扬摄

“海空卫士”王伟。资料图片

蒋宇凡(中)在新训结束时被评为体能标兵。张泽众摄

马柯长(左一)生前和妻儿拍摄的全家福。资料图片

应急机动间隙,马智辉提醒驾驶员行车注意事项。黄 龙摄

  中士邵梦哲驻守在父亲曾扎根的小岛,延续父亲的梦想——

  我找到了那块地图石

  ■于景潇 南建阳 王赓昱

  黄海深处,烟波浩渺。

  “在我执勤期间,情况一切正常,请接哨!”2022年的最后一晚,驻守在黄海前哨“四无”小岛——长门岩岛的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连中士邵梦哲将哨位郑重交给战友,顺着手电的光束,披着夜色返回宿舍。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小岛。对于年幼时的邵梦哲来说,这是已经退役的父亲邵安永曾经驻守的地方,是心中难以言说的思念。

  1998年,军校毕业后,邵安永不顾家人反对,主动申请戍守“四无”小岛——长门岩岛。

  “岛上的耐冬花又开了,真想带你看看……”年幼的邵梦哲每年只能和父亲见一两面,每次通话,父亲句句不离长门岩岛。那时,邵梦哲很想知道,父亲为何如此热爱这座岛。

  2002年12月,他第一次随母亲上岛探亲。坐了将近4小时的渔船,他吐了一路。渔船靠岸,几个水泥桩子就是码头,不远处还有几间孤零零的石头营房,天地间安静得仿佛只能听见波涛声。

  “一、二、拉,一、二、拉……”沿着崎岖蜿蜒的小路前行,他看到成群的官兵喊着号子,扛水泥、搬石沙,在光秃秃的岩石上建营房、垒阵地,在贫瘠的土地上洒肥料、种蔬菜,在陡峭的山峰上挖堑壕、修射孔……看着眼前的一幕幕,邵梦哲好像有些懂了父亲对这座岛的感情。

  高中毕业后,邵梦哲毅然选择参军入伍。他没想到,自己会分配到父亲曾驻守过的这座小岛。

  “把根在那儿扎深、扎牢。岛上的一切,都是代代‘老海岛’用血汗拼出来的。”得知儿子的去向,邵安永特意叮嘱邵梦哲。带着嘱托,邵梦哲登上小岛,壮志满怀。

  岛上潮湿,身上的湿疹连成片;赶上营区翻新建设,每天训练之余还要扛砖修墙、搬沙凿地;石头路不好走,物资需要用肩扛上山……艰苦的生活让他有些吃不消。一次通话,他终于忍不住跟父亲哭诉。电话那头沉默许久,父亲只说了句:“累了就去看看地图石吧。”

  邵安永所说的地图石,是岛上一块形状酷似中国地图的石头。2001年,为改善官兵生活,担任连长的邵安永带着战友用两个月时间,将陡峭的石坡挖平,托船从岛外运来土壤,开垦出一片菜地,这块石头就是开垦过程中发现的。

  摸着地图石上的纹路,邵梦哲久久没有说话。从那以后,每当遇到挫折,他就靠着地图石坐一坐,仰望父亲曾看过的夜空,环视父亲曾守卫过的土地。他知道,这个小岛承载着父亲的青春、荣誉和梦想。

  2021年,是建岛60周年,连队邀请邵安永重登长门岩岛。船靠上码头那一刻,邵安永的眼眶湿润了。看着曾经简陋的石板房变成坚固温暖的宿舍楼,曾经“靠天吃饭”的蓄水池变成多个结实的水库,海底电缆、海水净化系统、电锅炉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邵安永感慨万千。

  送别时,邵梦哲对邵安永说:“放心吧,老连长,你的梦想将由我来延续!”

  蒋宇凡追随舅舅、“海空卫士”王伟的脚步,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我要绘出自己的航迹

  ■卢潭照 栾振轩

  “舅舅,我终于和您一样踏上飞行之路,即将飞上您最热爱的蓝天,成为您跨越22年的战友!”

  寒假伊始,回到家中的空军航空大学某学院飞行学员蒋宇凡,来到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凤凰公园的“海空卫士”王伟纪念碑前,献上鲜花,留下一封信。

  蒋宇凡的舅舅,是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中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而壮烈牺牲的“海空卫士”王伟。儿时的蒋宇凡,在亲人日复一日的讲述中,熟知了舅舅的故事,也在心中播下飞行的种子。长大后,通过媒体报道和书籍资料,蒋宇凡对舅舅的认识愈发深入,崇敬之情也愈发强烈。“成为像舅舅一样的英雄!”这样的想法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

  高三的一天,当招飞的机会出现在眼前,蒋宇凡内心所有的渴望化作一个声音:去飞吧,带着儿时的梦想,传承英雄的荣光!经过体检等一道道关口,蒋宇凡如愿以偿被选中了。

  飞行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初入军营的蒋宇凡对此深有体会。近2个月的新训中,无论是严格的条令条例,还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都让初出校门的他一时难以适应。汗水的酸与涩、训练的苦与累,成了他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一天,蒋宇凡再次打开那本他从小到大翻看过无数遍的书《海空卫士——王伟》。书中,王伟年轻时写给父母信中的一句话再次吸引了他的注意——“小鸟不伤几次成不了翱翔蓝天的雄鹰,飞行员不经受磨炼就难以对付强敌。”这句话瞬间给他带来力量。“舅舅当初为了飞行吃了许多苦,今天我经历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自此,蒋宇凡对自身要求更加严格,学习训练也更加刻苦,“跑不快就一遍遍地跑,力量弱就一次次地练,学不会就一点点地记”,他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终于,在新训结束时,蒋宇凡获得新训标兵和体能标兵“双料标兵”,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蜕变。

  “蒋宇凡从一名高中生转变为一名真正的军校学员,迈出了飞之初、战之初、兵之初的关键一步。”他所在学员队的政治教导员朱华强告诉笔者,“我明显感到,英雄精神的激励功不可没。”

  如今,入学近半年,在不断接触飞行、学习飞行的过程中,蒋宇凡对舅舅的理解也愈发深刻。“虽然我还没有真正驾机飞向蓝天,但我已能深刻感受到蓝天在舅舅心中的分量,那是祖国的重量、军人的价值,我也愿意和舅舅一样为它付出自己的一切。我相信他一定会为我而骄傲。”

  “舅舅,我要像您一样,好好学习飞行技术,早日绘出自己的战斗航迹,守卫祖国的壮美空天!”当被问及未来前进的方向与目标,蒋宇凡言语铿锵,目光坚定。

  父亲牺牲在川藏线后,马智辉继承父亲遗志守护川藏线——

  我的家就在川藏线上

  ■黄 龙 本报记者 杨明月

  千里川藏线,天堑变通途。

  1987年3月12日,时任原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雅江兵站副站长的马柯长提前结束休假,踏上川藏线返回部队。途经飞仙关时,因道路艰险、天黑雪大,车辆坠入山谷,马柯长不幸牺牲。

  地处雅安芦山、天全,以及雅安市区交界的飞仙关是318国道川藏线上的“第一关”,因地势险峻、神仙难越而得名。1950年,解放军进军西藏,为保证进藏运输道路畅通,修建飞仙关铁索桥。2017年1月1日,马柯长牺牲的30年后,全长1608米的飞仙关隧道建成通车。飞仙关隧道绕过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使通行更加安全、顺畅。

  马柯长牺牲后,被追授为“革命烈士”,当时马智辉只有5岁。马智辉的母亲陈格兰一直教导他,要继承父亲热爱的事业。在成长过程中,马智辉脑海里“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并成为他追求的标杆。后来,马智辉如愿考上军校。

  2004年,从军校毕业的马智辉,主动选择来到雅江兵站。在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工作的十几年时间,马智辉用心守护父亲生前用生命守护的地方。2008年至2014年期间,马智辉在位于康定的某部担任主官,部队离家很近,“开车也就十几分钟”。但为了工作,马智辉回家的次数很少。

  从小在兵站长大,马智辉对川藏线上的官兵有着深厚的感情。2015年,他任川藏兵站部新都桥兵站站长后,想官兵之所想,急官兵之所急,让兵站发生了大变化。室内安装了地暖,大雪纷飞的天气,汽车兵住进去,感慨“热得受不住”;换上了空气能热水器,洗澡时一打开水龙头就是热水;无线路由器、加湿器、饮水机等一应俱全……

  马智辉上高原十几年,辗转几个兵站,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践行着自己最初的誓言,用实际行动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在马队长身上,我读懂了什么是军人的奉献。”在如今马智辉任队长的川藏兵站部某大站勤务保障分队,大学生士兵李炜杰被他和父亲两代人坚守川藏线的故事深深感动。他准备申请留队,在兵站继续追逐自己的军旅梦。

  1954年,川藏兵站部成立。6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驰骋高原天路、扎根世界屋脊,先后有600余名官兵献出宝贵生命。2013年,中央军委给原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记一等功。

  “我们的工作就是保障好过往的官兵,让他们吃得好,住得好。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马智辉和家人常年分居,妻子劝他转业回家,他一直没同意,“我的父亲牺牲在川藏线上,川藏线就是我的家,我愿意为川藏线奉献我的全部。”

  制图:扈 硕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习近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理莱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