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份跨越山海的学习感悟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一份跨越山海的学习感悟

来源:解放军报2023-01-09 10:45

一份跨越山海的学习感悟

中国第12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翻译 王俊

  近日,记者到第82集团军某旅采访,在该旅远火营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展板上,一名军官的学习体会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作者是该营正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排长王俊。前年7月,该集团军选拔中国第12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随队翻译,王俊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脱颖而出。

  在这份体会中,王俊结合维和一年来的所见所感谈感悟、聊心得,既言之有物,又朴实无华,读来引人深思。最近,这篇体会被搬上了讲台,成为远火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鲜活教材。今天我们将其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给更多的战友带来启发。

  去年10月16日,南苏丹当地时间凌晨2点、北京时间8点,我和维和工兵分队的战友们早早起床,守在电视机前,全程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在维和任务一线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我内心有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

  大会已胜利闭幕,这段时间以来,我结合维和经历反复学习大会报告,理解越来越深刻,认识越来越真切,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体会。

  体会一:中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这段论述,我有切身体会。

  当时刚被选定为随队外事翻译,我还有些紧张,毕竟“外事无小事”。我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进行强化训练,从任务地生活习俗到政治经济情况,再到国际交流相关规则,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让我意外的是,自从抵达南苏丹那一刻起,我发现沟通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吃力,一切都很顺畅。

  比如在任务区,无论是来自其他国家的军人和民事人员,还是当地官员和居民,只要看到中国军人、中国国旗,都会带着真诚信任的微笑主动打招呼,也经常用“China Good”“Friend”等词汇来表达对中国的赞美。这种和谐的氛围,虽然让我感觉轻松许多,但还是有些不明所以,直到那次我遇见一位来自卢旺达的军事参谋。

  那天,我在机场协调转运物资,一位来自卢旺达、负责货物转运的军事参谋看见我左臂上的中国国旗,便激动地跑到我面前说“Nanjing Paobing”,我顿时有些蒙。他又重复几遍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说的是“南京炮兵”。他叫爱德华,曾是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一名留学生。巧合的是,那也是我的母校,并且我们还同一年在校学习,算是名副其实的校友了。

  “中国对非洲以及世界很多国家的援助是无私的、全方位的。”在深入交谈中,爱德华言语间满含对中国的感恩,“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第一时间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捐赠疫苗、援助抗疫物资、派驻医疗分队,挽救了我们许多同胞的生命,中国对待我们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

  在维和日子里,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力量。

  体会二:中国式现代化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有这样一段阐述:“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里,我还想用一段经历谈一谈我的理解。

  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主要维护任务区范围内的主要补给线,为南苏丹人民及联南苏团打通物资运输补给线。负责为我们提供武装护卫的是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维和步兵营,他们十分尽心尽责,无论是烈日炎炎的正午施工,还是披星戴月的深夜抢修,两国维和官兵始终伴随我们左右,为我们提供“贴身式”防护,让我们很受感动。

  一次施工间隙,孟加拉国维和步兵营的官兵率先打开话匣子,主动提及一件事:去年6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帕德玛大桥正式通车,极大强化了孟加拉国西南部21个地区与首都达卡之间的交通联系。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能力限制,在帕德玛河上架一座桥是孟加拉国几代人的梦想。承建的中国企业克服重重困难,历时8年连续攻关,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中国有一句谚语叫‘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你们祖先靠勤奋和智慧积累的经验,现在正逐渐惠及我们。”孟加拉国维和官兵说,“以前空荡荒芜的河岸如今新建了工厂、商店、加油站等设施,期盼多年的梦想成真了,我们都叫它‘梦想之桥’。”

  维和期间,和外国友人交流,他们评价中国的高频词汇有“友好”“善良”“守信”“正义”等等。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有说服力的优势和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也同时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体会三:坚定文化自信,担起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维和期间,我参与了多场文化交流活动,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外国友人喜爱。维和外军官兵中,有人喜欢中国京剧,有人痴迷中国武术,还有人读过四大名著,每逢联合国重要节日或者组织活动,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节目,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舞龙、变脸、武术等传统节目,他们百看不厌。

  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我将一个中国结赠送给来自尼泊尔的军事参谋苏鲁查娜,她高兴得连连致谢。原来,她很喜欢研究中国文化,还知道中国结渊源久远,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代表,寓意团结、幸福、平安、吉祥。苏鲁查娜一回到办公室,便把中国结悬挂在了全家福的相框上。

  对外交流中,我真切地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一股强劲的正能量,不仅滋养着代代中华儿女,也在深刻影响着世界。作为新时代青年官兵,我们同样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更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奋发昂扬,向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书写强军文化新篇章。

  (解 潇、本报记者韩 成整理)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5考研季科技类专业科普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