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进不同战位中国军人的“新年愿望”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走进不同战位中国军人的“新年愿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3-01-03 11:08

  时光不负奋斗者

  解放军报记者 高立英

  马克思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是我军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全军上下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3”,全军官兵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以空前加速的步伐,开启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时光不负奋斗者,时代召唤奋斗者。强军兴军,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是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前进的动力。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你我,都应当用双手去奋斗,用永不止息的奔跑,为时间这个生生不息的自然存在,加载人生的意义,赋予生命的价值,标注使命的刻度。我们坚信,广大官兵的奋斗历程,必将连接成加快推进强军事业发展的通道,让我们实现强军梦想。

  强军兴军的伟大征途上,我们是奋斗者,也是追梦人。未来,既有荆棘也有鲜花,既有浅滩也有深流,既有坦途也有峻岭。我们坚信,只要一往无前跑下去,所有的付出和努力,终会被时间犒赏。

  新的一年徐徐铺展,春和希望扑面而来。未来,一定属于矢志不渝的奋斗者,属于胸怀家国的奋斗者,更属于脚踏实地的奋斗者。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强军召唤,你我偕行。本期《军营观察》,4名记者带您走进不同战位中国军人的“新年愿望”。愿广大读者能从战友们的新年愿望中,映照自己的新年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为每一步成长喝彩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走进不同战位中国军人的“新年愿望”

  西藏军区某旅某型无人机起飞瞬间。杨守宝摄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生活中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胸中激荡: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点。

  辞旧迎新之际,站在营院操场,望着初升的朝阳,回想刚刚过去的2022年,记者和战友们上高原走边关、爬雪山蹲哨所、进大漠越戈壁,一路“风景”令人难忘。其中,最难忘的记忆,当属高原训练场上那次震撼心灵的相遇。

  那天,某型无人机一个训练难题终于被攻克。西藏军区某炮兵旅官兵激动极了:有的兴奋地脱下帽子抛向空中,有的一把抱住身边的战友久久不愿放开,有的则放开嗓子吼起来……

  那天很冷,记者裹着军大衣,戴着手套,走路尚且气喘吁吁。看着他们忘我地欢呼,记者真有点担心他们。

  “郭记者,你别见笑!我们习惯了这样,有事一起扛,有乐一起享,有苦一起吃。”教导员扎西尼玛说。

  面对记者提问,技术维修室主任刘明坤讲得很认真。聊了2个多小时后,记者的头开始疼起来。“缺氧,就去车里吸点氧休息一会儿。这几个月,我们一直都在这一带训练。”刘明坤关切地对记者说。

  谈话间,记者得知,刘明坤2016年军校毕业后,第一任职是排长。凭着对专业的热爱,他很快成为业务骨干,第二年就调整到技术维修室,负责无人机的放飞操作。

  新质作战力量融入火炮分队,必然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这几年,刘明坤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攻关中,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

  有段时间,刘明坤和战友们带着帐篷,住到雪山脚下。在高山峡谷地域训练,每天爬坡过坎累得人够呛,他们一住就是几个月。

  “环境这么艰苦,任务这么困难,坚持下来不容易,干出成绩更令人敬佩!”看着记者伸出大拇指,刘明坤神色坦然地说:“我们从事的职业是崇高的、伟大的。想到这一点,我感觉累并幸福着。”

  小时候,刘明坤曾梦想,有一天自己能亲手操作战鹰。如今,梦想越来越近:“当不了驾驶飞机的飞行员,我就当好一名指挥无人机飞行的操作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刘明坤坦言,作为无人机操作员,他的新年目标是尽快学习运用某型无人机,探索优化其高原使用性能。

  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每一步成长都值得喝彩。沐浴着新年阳光,记者祝愿刘明坤的梦想早日成真。

  我们的青春有奔头

  解放军报记者 李倩

走进不同战位中国军人的“新年愿望”

  东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官兵正在巡逻查滩。孙文毅摄

  “李记者,你还记得吗?你采访过的新兵刘海洋和邱旋,他俩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了!”

  那天,东部战区陆军某海防连指导员方一发来的一条喜讯,把记者的思绪拉回10个月前。

  那时,记者跟随下连新兵第一次登上角屿岛采访。那里,被誉为“东南第一哨”,有冬日里温暖的风、漂亮的海,还有一群可爱的守岛官兵。

  战友们,你们还好吗?当初稚嫩青涩的新兵有什么变化?踏着汹涌的海浪,记者再次登上了这个面积只有0.19平方公里的小岛。

  刚刚完成大修工程的码头焕然一新。远远地,记者看到战友们热情地迎了上来。记者一眼就认出了高高大大的刘海洋和腼腆内秀的邱旋。如今,他俩肤色变得黝黑,眼神变得坚毅、成熟。

  前段时间,连队军人大会上,这两名新兵第一次参加了连队的表彰奖励评选。凭借优异的表现,他俩在民主测评中全票通过,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恭喜恭喜!”记者向他俩表示祝贺,两名年轻的战友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下来,我们聊起过去这一年的收获。从他们流畅自信的谈吐中,记者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成长,由衷地感到高兴。

  “刚下连时,他们可不是这样。”班长黄斌鸿在旁说道。当初,旅队组织考核,这群新兵窘态百出:参加模拟手雷实投时手会发抖,听到实爆声音一个个手心冒汗,还有临场打退堂鼓的,闹了不少笑话。

  “当时,真没想到一下连队就遇到这么多课目。”班长离开的时候,刘海洋悄悄告诉记者,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暗自下定决心要打好训练基础,争取当个好兵。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走在营区,指导员方一对记者说,2022年,连队经历了大项任务的磨砺,这些新兵也得到了加速成长。

  有目标,就有了方向;有方向,就有了动力。方一告诉记者,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全连官兵看到新时代的新蓝图、新目标,练兵备战热情持续高涨。

  面对高强度训练,他们没有人叫苦叫累,纷纷表示,作为海防一线部队官兵,一定要时刻紧盯使命任务,把头脑练活、技术练精、作风练硬……

  听到这里,记者心头一热——这群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愿意在这个小岛上日夜坚守,愿意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祖国东南前哨,真是让人敬重。

  说起新年愿望,邱旋坚定地说:“我明年的目标就一个,争取保送入学,继续在部队干!”

  2022年,上等兵杨宇琦以优异成绩考上军校,央视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全连官兵及家属同步组织观看。这让从南昌大学毕业的邱旋备受激励和鼓舞。

  “我也要好好在部队干!”刘海洋接过话茬,“我想留队,家人也希望我能晋升军士。我会加倍努力,为连队争光。”

  第二天一早,记者跟随战友们一起巡逻。迎着灿烂的朝阳,官兵们踏着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一步一个脚印前进。

  什么样的青春有奔头?什么样的年华最值得?

  那一刻,这群年轻的守岛官兵们给了记者答案。

  黄海深处眺望新年

  解放军报记者 王琢舒

走进不同战位中国军人的“新年愿望”

  空军“红色前哨雷达站”官兵坚守战位。侯 俊摄

  临近新年,记者给雷达站官兵打去问候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空军“红色前哨雷达站”站长杜勇峰熟悉的声音。

  2022年夏天,记者上岛采访,与他们朝夕相处半个月。时隔半年,再次听到杜勇峰浑厚标准的男低音,记者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组画面——

  黄海深处,云雾缭绕。指挥员果断下达“增开雷达,转进一等”的命令。几乎同时,尖锐的警报铃声响起,打破了营区的宁静。一群雷达兵以最快速度奔赴战位……

  “站长,辛苦了一年,马上迎来2023年,您有什么新年愿望?”

  “带着战友们继续完成好空防保障任务,守好祖国的东大门!”杜勇峰不假思索地说。

  “红色前哨雷达站” 驻扎在我国黄海海域深处。从陆地码头乘船上岛要半天时间。由于年均200余天大风大雾天气,上下岛十分不便。

  上岛采访前,记者就听说那里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没想到,原本预设的“牺牲、奉献”等采访报道方向,随着记者与官兵们的深入接触悄然转变。

  那天,记者沿着潮湿阴冷的地下通道,走进密闭的雷达方舱,值班上士周永平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方寸屏幕。

  当时,周永平迷彩上衣的兜里鼓鼓囊囊的,里面装着10来颗小米椒。那是为了缓解夜间值班的疲惫和困倦而准备的。因为多次迅速准确处置重要空情,周永平荣立三等功。

  “别看我们这个雷达方舱不大,但脚踏进这个方舱,你头顶着的可是祖国的空天。”周永平说得没错,空军雷达兵以方寸屏幕为战场,用电波构筑起一道道无形的空中防线。

  “永平,你有什么新年愿望?是不是希望新的一年,眼镜度数不要再增加了?”电话里,记者半开玩笑地说。

  “这也算一个吧。”周永平被我逗笑了,“不过,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顺利留队,我还想和新装备继续并肩战斗!”

  最后一个电话,记者打给了1999年出生的排长刘天傲。

  “我是2022年1月29日上岛的,一转眼就快一年了。”刘天傲是名副其实的“雷达二代”,从他的名字中也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他父母的期许。2017年,刘天傲以超出当地高考一本线84分的优异成绩,考入空军预警学院。父亲送他走进校门的那一天,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了一句话:“今天,我把儿子交给祖国。”

  “天傲,很久没回家了吧?”

  “我们旅也是我父亲的老部队。父亲从这里走出去,我又走向这里。现在,这里也是我的家。”

  “新的一年,有啥打算?”

  “我想告诉爸爸,我通过了值班资格考试,走上了指挥员的值班岗位。新的一年,我要在这个来之不易的岗位上发挥好作用。爸爸,我要努力成为更好的你!”

  电话这头,记者为有这样的战友而骄傲——一支军队由一个个军人组成。军人是什么样子,军队就是什么样子。

  戈壁滩上蓬勃生长

  解放军报记者 李浩然

走进不同战位中国军人的“新年愿望”

  陆军上尉于杰(右三)带领队员完成架桥作业。欧冠豪摄

  “国际军事比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与高手的比拼中,我看到了自身差距。未来,我们将会更强!”不久前,陆军上尉于杰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他的新年愿望。

  2022年8月,“国际军事比赛-2022”在库尔勒拉开帷幕。在“安全路线”赛场,记者见证了中国工兵队伍驾驭钢铁洪流跨越重重险关,使天堑变坦途的过程。

  走下领奖台,架桥班组组长、指挥员上尉于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作训服洗得几近褪色,身上布满汗渍尘土,脸上有瘀伤,眼睛却炯炯有神。

  多年前,于杰曾参加过联合国维和任务。这次登上国际舞台,他和战友异常渴望一展中国工兵风采,检验自己多年来实战化练兵的成果。

  然而,这段路并不平坦。赛前一次集训中,于杰不慎从晃动的桥面摔下来,跌入4米多深的沟渠,当场昏迷。后来经过医生诊断,他的颈部骨折,身上有多处挫伤。

  “伤这么重,放弃吧!”“你已经尽力了,没有人会怪你!”当时,有战友劝于杰。

  于杰告诉记者,受伤住院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感觉度日如年,生活好像失去了目标。倔强和不甘,如星星之火在他心中掀起燎原之势。

  经过治疗,勉强痊愈的于杰从病房一路玩命“冲”回了赛场。“从维和战场归来,深感使命之重,我哪能轻言放弃!”于杰的话令在场每名战友都深受鼓舞。

  奔赴大漠赛场,在连绵群山的漫卷狂沙之间,一丛丛格外惹眼的骆驼草映入记者的眼帘。它高傲地张扬着鲜活的生命力,为广袤沙海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

  “狂风吹不倒,砂砾埋不掉,酷暑晒不蔫,严寒冻不死,干涸旱不枯。”在大漠戈壁,骆驼草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不屈与顽强。

  当地人把这种精神特质定义为“骆驼草精神”。站在国际赛场上,记者切实感受到,这种“骆驼草精神”同样也是中国军人“身处艰苦环境不言苦、无怨无悔拼搏勇向前”的生动写照。

  在大漠采访的日子里,记者见证了许许多多像于杰一样坚韧顽强的中国军人。他们用青春热血践行使命担当,在强军征途上奋勇冲锋。

  此刻,回望那段日子,看着于杰微信朋友圈里的新年愿望,记者的耳畔不由又回荡起《骆驼草》的旋律——“我们不需要人们赞美,我们不需要千古流传,我们就是那骆驼草,忠诚守护着可爱的家园……”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新的一年,记者也写下自己的愿望:愿自己化作一株“骆驼草”,奋力扎根在一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将真实生动的强军故事记下来、写出来。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顺利贯通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28日晚,2025中国・E-TOWN电竞节超级冠军杯开幕式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又称“北京亦庄”)的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举行。
2025-11-28 20:51
加强重点液态食品道路散装运输监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督促连锁餐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只开店、不管店”问题;“旧国标”电动自行车全面停售……12月新规,一起来看!
2025-11-28 17:11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