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2年度十大国际军事新闻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2022年度十大国际军事新闻

来源:解放军报2022-12-29 14:09

No.1

  No.1 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

  事件回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六个坚持”,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明确了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的核心理念、根本遵循、重要原则、长远目标和可行思路。

  新闻点评:全球安全倡议明确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也是弥补人类和平赤字、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倡议为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注入信心动力,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No.2

  No.2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

  事件回放:6月17日,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

  新闻点评: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从2012年辽宁舰交接入列以来的10年间,我国航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已经迈入“三剑客”时代。

No.3

  No.3 中国军队多次参加国际人道主义行动

  事件回放:1月、6月和8月,中国军队为发生火山喷发、地震、洪涝灾害的汤加、阿富汗、巴基斯坦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11月,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赴印度尼西亚执行“和谐使命-2022”任务。

  新闻点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军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No.4

  No.4 美国发布多份报告破坏全球战略稳定

  事件回放:2月11日,美国发布《印太战略》;10月12日,美国发布《国家安全战略》;10月27日,美国发布《国防战略》《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核态势审议报告》。

  新闻点评:美国发布的这些报告渲染对立对抗,企图继续通过制造假想敌谋求绝对军事优势、维护自身霸权,严重破坏国际安全秩序,破坏全球战略稳定。美新版《国防战略》将中国视为“最重要战略竞争对手”和“步步紧逼的挑战”。这些报告折射出其思维仍停留在冷战对抗、零和博弈的旧时代。

  No.5

  No.5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

  事件回放:2月24日,俄罗斯宣布在乌东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俄国防部3月25日表示,特别军事行动第一阶段主要任务已总体完成。9月,俄总统普京宣布进行部分动员。

  新闻点评:俄乌冲突是21世纪欧洲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加剧了全球的地缘政治集团对抗,恶化地区安全环境,溢出效应波及全球。冲突的发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多年积累矛盾的爆发,根子在于欧洲的安全问题。美欧对乌提供巨额军事援助,持续“火上浇油”。

  No.6

  No.6 北约通过新版“战略概念”正式启动北扩进程

  事件回放:6月29日,北约马德里峰会通过《北约2022战略概念》,将俄罗斯称为“最大且直接的威胁”,还妄称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7月5日,北约30个成员国的代表签署芬兰和瑞典加入条约的议定书。

  新闻点评:北约在冷战后一再东扩,把俄罗斯一步步逼向墙角,不仅没有让欧洲更安全,反而埋下冲突的种子。所谓的北约“战略概念”充斥对抗、零和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还拉拢日韩等国妄图打造“亚太版北约”。北约若实现北扩,将加剧与俄罗斯的对立,导致波罗的海地区乃至整个欧洲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

  No.7

  No.7 日本防卫政策“变脸”强化“反击能力”

  事件回放:日本政府12月16日正式通过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等三份安保政策文件。日本将突破诸多战后禁忌,发展所谓的“反击能力”,即“对敌基地攻击能力”。

  新闻点评:近年来,日本防卫政策外向性进攻性色彩越来越浓。这三份文件实际上放弃了日本战后奉行多年的“专守防卫”原则,架空了和平宪法,使日本谋求军事“完全松绑”的野心昭然若揭。这种安保和防卫战略的大转折,引发国际社会对日本重蹈覆辙走军事大国路线的担忧。

  No.8

  No.8 无人机成为军事竞争新热点

  事件回放:今年以来,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多个国家推出多款新型无人机。在俄乌冲突、埃塞俄比亚内乱等战事中,多款无人机投入战场,深刻影响作战进程。无人机已成为未来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闻点评:作为新兴的空中作战力量,无人机不仅可提供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还可提供精确的火力支持,并以零人员伤亡、非接触、可远程作战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成为“现代战争规则的改变者”和军事竞争的新热点。未来,全球无人机研发和采购开支可能会迎来井喷式增长。

  No.9

  No.9 美国太空军事化步伐不断加速

  事件回放:11月22日,美太空军宣布设立首个战区军种分部——太空军印太司令部。12月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正式发布专门为政府、国防和情报部门服务的“星盾”卫星项目。

  新闻点评:美国设立战区太空司令部,意味着其太空兵力将全面融入战区联合作战行动序列。俄乌冲突已经证明,所谓的“星链”系统根本不是单纯的“民用”项目。脱胎于“星链”的“星盾”项目,更加彰显了美国图谋太空霸权的野心,将使太空军事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值得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No.10

  N0.10 德国国防政策“改弦更张”

  事件回放:6月3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关于设立1000亿欧元“特别基金”的宪法修正案。此前,德国宣布将年度国防开支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2%以上。德国还首次公开向“战乱地区国家”输送防空和反坦克等致命性武器。

  新闻点评:根据计划,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主要用于大型装备项目采购。虽然德国此举是打着弥补历史欠账的旗号,但在外界看来,德国告别二战后奉行数十年之久的“军事克制”文化和“和平主义”,不仅是为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安全压力,更有增强本国及欧盟“战略自主”的考量,将对欧洲军事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风高浪急见担当

——2022年全球军事与安全形势综述

  ■季澄 童真

  2022年,世界继续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互叠加与影响下蹒跚前行,变革和动荡两种趋势持续演进,团结与分裂两种取向相互激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加速推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考验。

  美西方部分国家和地区组织,逆世界大势与时代潮流而动,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划线,针对所谓的竞争对手构筑“小院高墙”,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美国以捍卫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为名,行全球霸权护持之实,其单边主义、霸凌主义行径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大障碍。

  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于2022年4月首提全球安全倡议,并在多个国际重大场合深度诠释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这一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为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注入信心动力。

  (一)

  2022年,美国政府陆续发布新版《印太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等文件,鼓吹大国竞争已成当下全球地缘政治最显著特征,提出聚焦“主要威胁与挑战”,秉持“先亚后欧”策略,强化印太与欧洲两大地缘板块协调与联动,以维持自身霸权地位。

  美将印太地区视为首要优先关注区域,持续调整地区军力部署,并以南海等地区热点问题为抓手,以“多圈层、网络化、套嵌式”安全架构为依托,对华实施战略试探与极限施压,妄图收紧扎牢对华军事遏压包围圈。

  俄乌冲突的溢出效应波及全球,其根子在于欧洲的安全问题,北约无限制东扩的做法值得反思。从长远计,欧洲各方应本着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在尊重彼此合理关切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构建起平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然而,美借俄乌冲突延宕之“机”,重拾欧洲盟友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依赖性”及对美“向心力”,推动北约重启扩容进程。同时,美在不直接派遣地面部队介入俄乌冲突的前提下,施压北约盟友增加防务开支、强化对俄制裁,大规模军事集团对抗的战略态势加速固化。

  此外,拜登政府居心叵测地打造“印太+欧洲”战略有机联动的地缘政治“新棋局”。受此影响,北约在2022年版“战略概念”文件中首次将中国视为“系统性挑战”,英、法等北约成员国亦渐次提升介入印太事务的频次与强度。

  在美国的鼓动和纵容下,相关国家也随美起舞,对防卫战略进行调整。日本正式将谋求所谓“反击能力”写入安保文件,防卫政策迎来“大变脸”,值得高度关注。

  (二)

  受大国竞争加剧冲击,部分既有地区安全热点问题面临恶化风险,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亦有新变化。

  美伊博弈持续升级导致伊核问题短期内难有起色。美计划出资参与组建“中东防空联盟”,以打造由更多中东国家参与的反伊统一阵线,中东地区地缘政治裂痕进一步加深。

  新旧问题交织叠加陡增巴以问题解决难度。边界问题、定居点问题、难民问题等长期存在的核心争议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巴内部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又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增添“新烦恼”。

  美伙同日韩通过经济制裁、军事威慑等手段,推高对朝政策进攻性与冒险性,使半岛博弈双方呈现“强对强、硬碰硬”的紧张对峙态势。

  在反恐领域,“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将力量拓展重点转向非洲大陆。统计显示,2022年初以来,该组织发动袭击的目标国一半为非洲国家,非洲或成恐怖主义势力下一个“温床”。

  (三)

  2022年,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增加防务预算投入,强化军力建设,尤其重视新兴技术在军事领域的研发应用。国家间爆发军事对抗与冲突的风险显著增大,大国间危机管控难度亦同步抬升。

  全球核军备建设持续升温,国际军控形势面临考验。年初,中、俄、美、英、法五个核武器国家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发出了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减少核冲突风险的共同声音。但美国不断优化“三位一体”核力量建设,持续推进新型“哨兵”系列导弹、哥伦比亚级核潜艇的研发建造工作,B-21“突袭者”战略轰炸机正式亮相。美在印太、欧洲地区大搞“核扩散”“核共享”的玩火做法,对全球核不扩散体系造成新的重大冲击。

  各国加快高新技术的军事转化与应用,抢夺军事竞争“制高点”。俄高度重视激光反卫星武器和高超声速导弹的发展,将其视为决定俄军未来作战潜能、谋求空间战略优势的重要手段。美国防部将开发军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装备作为优先课题,积极引入“民间力量”。美军还成功试射AGM-183A型高超声速导弹,加紧电磁频谱等新质作战能力建设,以支撑“反介入/区域拒止”条件下的高端战争。

  (四)

  中国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者,更是落实这一重大倡议的行动派。

  2022年,中国军队举办第二届中非和平安全论坛、首届“共同愿景”维和国际论坛、北京香山论坛专家视频会等活动,参加第19届香格里拉对话会、第13次中国-东盟国防部长非正式会晤视频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对话交流中积极宣介全球安全倡议,传播解决全球安全赤字问题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扩大了中国军队的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始终忠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同各国军队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亚丁湾护航、国际救援、联演联训等行动,共同应对地区乃至全球性安全威胁和挑战,推动全球安全倡议的落实,展现大国军队的国际担当。中国军队聚焦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能力,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