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2年人民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回眸:强军号角催征 勇毅奋楫前行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2022年人民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回眸:强军号角催征 勇毅奋楫前行

来源:人民日报2022-12-25 11:08

强军号角催征 勇毅奋楫前行(强军路上)

——2022年人民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回眸

  风雨无阻向前进,潮头勇立又一年。2022年,人民军队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瞄准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跑出新时代奋斗强军的加速度,加快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

  回首这一年,在大漠演训场、在救灾一线、在蓝天大海……中国军人身影出现在每一处需要他们的地方。让我们一同回顾人民军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的瞬间,聆听强军兴军的铿锵足音。

  ——编 者

  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

  紧贴实战 磨砺刀锋

  本报记者 李龙伊

  “飞虎,飞虎,迅速对‘红军’炮兵阵地实施火力突击!”塞北大漠铁甲滚滚、战鹰翱翔,“跨越—2022·朱日和”演习在这里打响。

  沙场上硝烟弥漫,红蓝双方“险招”“奇招”频出:要点夺控战中,扮演“蓝军”的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连长于江涛先发制人,运用无人机确定“红军”方位,引导直升机实施火力突袭,打出凌厉的立体攻势;“红军”不甘示弱,全流程运用电子对抗力量对“蓝军”实施干扰,寻找契机巧妙投送特战兵力。

  第一次参加演练的战士陈敏杰,还没从突破敌前沿的战斗中回过神来,部队便已转至下一场战斗。“节奏很快,战法很活,强度很大。”陈敏杰感慨,“现在的演练,平面对抗变成了立体对抗,各类新型武器装备悉数登场,过程无比接近实战。”

  红蓝双方你来我往,指挥所内仿真电子态势图上,兵力战况尽收眼底。指挥员们一边将双方作战数据上传至决策席,一边利用兵棋推演系统展开分析,计算最优作战方案。“一系列新型作战手段、新式作战要素、前沿科技应用的有机组合,让战斗力在较量比拼中越磨越高。”一名“红军”参谋长说。

  从朱日和沙场瞭望塔远眺,草原一望无垠。有着“朱日和之狼”称号的第81集团军某旅,是陆军第一支专业化蓝军旅。2014年,“跨越”系列演习在朱日和拉开战幕,该旅在与7支“红军”的对抗中6胜1败,战绩卓越。

  “组建以来,我们甘当‘磨刀石’,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努力把环境设险、把条件设难、把敌情设真,推动战训深度耦合,帮助各部队锤炼战斗力。”该旅蓝军研训中心主任徐武韬表示。

  演练场连接未来战场。通过实打实的演习,参训官兵们深刻品味出“跨越”的含义:千里机动来到朱日和,是“跨越”的起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出真本领,才是“跨越”的目标。数年间,40多支雄师劲旅奔赴朱日和与蓝军旅过招,一支支精锐之师在这里淬火加钢,一把把胜战尖刀在实战实训中越磨越利。

  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

  呵护生命 传递友谊

  本报记者 刘博通

  当地时间11月10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丹戎不碌港,海风激起朵朵浪花。执行“和谐使命—2022”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缓缓向码头靠泊,洁白的船身上,鲜艳巨大的红十字标志格外耀眼。

  这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以来第十次赴海外执行任务。抵达后,医院船采取码头门诊和船上诊疗相结合的方式,为当地民众、中方机构人员、华侨华人等提供为期7天的医疗服务。“我们努力为每一名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世界更加美好作出自己的贡献。”海上医院院长周全表示。

  6岁的男孩艾登从小就被诊断为漏斗胸和先天性心脏病。了解到孩子的病情后,“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迅即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开展3次集中研讨,还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线,同相关领域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联合会诊。孩子妈妈激动地说:“感谢‘和平方舟’为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

  “见证又一名‘方舟宝宝’诞生时,我更加明白了护佑生命的意义。”海上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高春燕说。这次任务期间,我国企业外派到印尼工作的一对夫妻准备在船上分娩。在医护人员专业、细致、周到的照顾下,孕妇顺利生产。孩子父母把孩子小名取作“方舟”。“希望能用名字纪念这段珍贵的经历。”孩子的爸爸吴凡深情地说。

  “中国,真棒”“你们就是中国的一张闪光名片”……在印尼期间,医护人员坚持生命至上、待患如亲,为当地患者提供服务13488人次、开展手术37例,受到广泛赞誉。

  入列14年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后10次走出国门,到访43个国家和地区,为超过24万人次提供医疗服务……一串串壮美的航迹,见证了中国军队热爱和平事业、关爱生命健康的无疆大爱。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呵护生命、传递友谊,可以让全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海军。”船长邓强表示,将不断提高远海卫勤保障能力,时刻准备扬帆远航践行使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示中国形象,努力把和平的种子播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

  鲲鹏振翅 守卫和平

  本报记者 苏银成

  长空祭忠魂,英雄归故乡。9月中旬,两架列阵长空的歼—20与运—20组成三机编队,以空中最高礼仪接迎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表达对英烈的崇敬和告慰。

  “我是空军运—20机长庞荣奇,我部奉命接迎志愿军忠烈回国。”“感谢歼—20编队护航。我们一起铭记历史、告慰先烈,奋斗强军、高飞远航。”绵绵秋雨中,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庞荣奇驾驶运—20飞机平稳飞行。机舱内,覆盖着五星红旗的88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棺椁整齐摆放。

  “双20”三机编队到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上空时,停机坪上,两道水柱从两边喷吐而出,搭成一座拱形的水门。完成低空通场的运—20平稳降落,缓缓通过水门。

  这一刻,庞荣奇感慨万千:“70多年前,是你们不畏强敌、血染疆场,为新中国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正如你们当年所愿!”

  鲲鹏振翅,守卫的是和平,守护的是生命。驾驶运—20执行接迎任务的机组成员,来自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这支部队连续8年担负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接迎任务,驾驶运—20实战化练兵、亮相国际赛场、重装空投空降,形成体系作战能力,多次飞出国门赴汤加、巴基斯坦等国家,送去急需的援助物资。一条条执行重大任务的航线,勾勒出该团官兵们勇担使命、矢志强军的风貌。

  “任务练兵是人才培养的催化剂。”本着这样的理念,运—20列装部队伊始,该团就精细制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老带新执行跨国空运任务、搭建训练平台缩短新飞行员成长周期,一大批人才骨干迅速成长。“通过任务锻炼,我们闯过了认知关、心理关和技术关,对执行任务充满信心和底气。”参与执行过抗击疫情紧急空运、海外投送等10余次重大任务的年轻飞行员李晓说。

  傍晚,伴随着巨大的引擎轰鸣,“鲲鹏”又一次腾跃而起,翱翔万里长空。“我们每次看到机身上‘中国空军’四个大字,都感觉无比骄傲和自豪。党和国家把这么多重要任务赋予我团官兵,我们一定会不负期待、不辱使命,奋飞出新时代的壮美航迹!”该团团长李彦说。

  武警四川总队甘孜支队——

  践行使命 冲锋在前

  本报记者 李卓尔

  12月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雪花漫天飞舞,大地银装素裹。在武警四川总队甘孜支队,一场高原高寒背景下的应急救援演练正在进行。

  一阵尖锐的警报声响起,官兵迅即携装集结。抵达现场后,搜救组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对灾害现场进行搜索,确定幸存者位置;破拆组利用电镐、手动冲击器等打开救援生命通道;救援组迅速进入目标区域,将“伤员”固定在救生担架进行转移……

  演练现场,支队政委吴向阳告诉记者:“真正的救援现场情况复杂多变,只有把演训场当战场,把训练当实战,才能确保遇有突发情况能够快速高效处置。”

  甘孜州地质灾害频发,为进一步强化官兵战备意识,确保遇到情况能够快速反应,甘孜支队根据可能担负的抢险救援任务,多次组织抗震救灾应急拉动演练。“让官兵在真、难、实、严环境中磨砺战斗意志,才能更好锤炼应急处置能力。”吴向阳说。

  今年9月5日,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仅10分钟后,距震中最近的甘孜支队派出30人先遣组前往磨西镇勘查灾情,展开救援。

  在磨西镇共和村,官兵采用“溜索过河”的方式解救被困群众。磨子沟水势凶猛,绳索稳不稳定、渡河安不安全,只有试了才知道。“我先上。”战士陈煌主动请缨,圆满完成任务。

  机动二中队班长吴愿所在中队沿着山体输送被困群众,突然,他抓着借力的竹竿被连根拔起,整个人摔下4米多高的山坡,吴愿活动了一下感觉问题不大,立即又背上行动不便的群众进行转移。

  在转移群众时,机动一中队排长胥鸿宇把2岁的宝宝小志豪背在自己的后背上,这是胥鸿宇第一次背小孩,他一路俯着身子走得很慢,小志豪在胥鸿宇背上安安静静地喝奶,这一幕打动了无数网友。

  随着遂行任务不断多样,近年来,支队官兵先后多个方向作战,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雨雪冰冻救援、堰塞湖抢险救灾等各类任务,支队官兵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提高,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狄伯文、宋科霖参与采写)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