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2年人民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回眸:强军号角催征 勇毅奋楫前行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2022年人民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回眸:强军号角催征 勇毅奋楫前行

来源:人民日报2022-12-25 11:08

强军号角催征 勇毅奋楫前行(强军路上)

——2022年人民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回眸

  风雨无阻向前进,潮头勇立又一年。2022年,人民军队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瞄准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跑出新时代奋斗强军的加速度,加快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

  回首这一年,在大漠演训场、在救灾一线、在蓝天大海……中国军人身影出现在每一处需要他们的地方。让我们一同回顾人民军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的瞬间,聆听强军兴军的铿锵足音。

  ——编 者

  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

  紧贴实战 磨砺刀锋

  本报记者 李龙伊

  “飞虎,飞虎,迅速对‘红军’炮兵阵地实施火力突击!”塞北大漠铁甲滚滚、战鹰翱翔,“跨越—2022·朱日和”演习在这里打响。

  沙场上硝烟弥漫,红蓝双方“险招”“奇招”频出:要点夺控战中,扮演“蓝军”的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连长于江涛先发制人,运用无人机确定“红军”方位,引导直升机实施火力突袭,打出凌厉的立体攻势;“红军”不甘示弱,全流程运用电子对抗力量对“蓝军”实施干扰,寻找契机巧妙投送特战兵力。

  第一次参加演练的战士陈敏杰,还没从突破敌前沿的战斗中回过神来,部队便已转至下一场战斗。“节奏很快,战法很活,强度很大。”陈敏杰感慨,“现在的演练,平面对抗变成了立体对抗,各类新型武器装备悉数登场,过程无比接近实战。”

  红蓝双方你来我往,指挥所内仿真电子态势图上,兵力战况尽收眼底。指挥员们一边将双方作战数据上传至决策席,一边利用兵棋推演系统展开分析,计算最优作战方案。“一系列新型作战手段、新式作战要素、前沿科技应用的有机组合,让战斗力在较量比拼中越磨越高。”一名“红军”参谋长说。

  从朱日和沙场瞭望塔远眺,草原一望无垠。有着“朱日和之狼”称号的第81集团军某旅,是陆军第一支专业化蓝军旅。2014年,“跨越”系列演习在朱日和拉开战幕,该旅在与7支“红军”的对抗中6胜1败,战绩卓越。

  “组建以来,我们甘当‘磨刀石’,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努力把环境设险、把条件设难、把敌情设真,推动战训深度耦合,帮助各部队锤炼战斗力。”该旅蓝军研训中心主任徐武韬表示。

  演练场连接未来战场。通过实打实的演习,参训官兵们深刻品味出“跨越”的含义:千里机动来到朱日和,是“跨越”的起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出真本领,才是“跨越”的目标。数年间,40多支雄师劲旅奔赴朱日和与蓝军旅过招,一支支精锐之师在这里淬火加钢,一把把胜战尖刀在实战实训中越磨越利。

  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

  呵护生命 传递友谊

  本报记者 刘博通

  当地时间11月10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丹戎不碌港,海风激起朵朵浪花。执行“和谐使命—2022”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缓缓向码头靠泊,洁白的船身上,鲜艳巨大的红十字标志格外耀眼。

  这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以来第十次赴海外执行任务。抵达后,医院船采取码头门诊和船上诊疗相结合的方式,为当地民众、中方机构人员、华侨华人等提供为期7天的医疗服务。“我们努力为每一名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世界更加美好作出自己的贡献。”海上医院院长周全表示。

  6岁的男孩艾登从小就被诊断为漏斗胸和先天性心脏病。了解到孩子的病情后,“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迅即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开展3次集中研讨,还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线,同相关领域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联合会诊。孩子妈妈激动地说:“感谢‘和平方舟’为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

  “见证又一名‘方舟宝宝’诞生时,我更加明白了护佑生命的意义。”海上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高春燕说。这次任务期间,我国企业外派到印尼工作的一对夫妻准备在船上分娩。在医护人员专业、细致、周到的照顾下,孕妇顺利生产。孩子父母把孩子小名取作“方舟”。“希望能用名字纪念这段珍贵的经历。”孩子的爸爸吴凡深情地说。

  “中国,真棒”“你们就是中国的一张闪光名片”……在印尼期间,医护人员坚持生命至上、待患如亲,为当地患者提供服务13488人次、开展手术37例,受到广泛赞誉。

  入列14年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后10次走出国门,到访43个国家和地区,为超过24万人次提供医疗服务……一串串壮美的航迹,见证了中国军队热爱和平事业、关爱生命健康的无疆大爱。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呵护生命、传递友谊,可以让全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海军。”船长邓强表示,将不断提高远海卫勤保障能力,时刻准备扬帆远航践行使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示中国形象,努力把和平的种子播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

  鲲鹏振翅 守卫和平

  本报记者 苏银成

  长空祭忠魂,英雄归故乡。9月中旬,两架列阵长空的歼—20与运—20组成三机编队,以空中最高礼仪接迎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表达对英烈的崇敬和告慰。

  “我是空军运—20机长庞荣奇,我部奉命接迎志愿军忠烈回国。”“感谢歼—20编队护航。我们一起铭记历史、告慰先烈,奋斗强军、高飞远航。”绵绵秋雨中,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庞荣奇驾驶运—20飞机平稳飞行。机舱内,覆盖着五星红旗的88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棺椁整齐摆放。

  “双20”三机编队到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上空时,停机坪上,两道水柱从两边喷吐而出,搭成一座拱形的水门。完成低空通场的运—20平稳降落,缓缓通过水门。

  这一刻,庞荣奇感慨万千:“70多年前,是你们不畏强敌、血染疆场,为新中国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正如你们当年所愿!”

  鲲鹏振翅,守卫的是和平,守护的是生命。驾驶运—20执行接迎任务的机组成员,来自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这支部队连续8年担负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接迎任务,驾驶运—20实战化练兵、亮相国际赛场、重装空投空降,形成体系作战能力,多次飞出国门赴汤加、巴基斯坦等国家,送去急需的援助物资。一条条执行重大任务的航线,勾勒出该团官兵们勇担使命、矢志强军的风貌。

  “任务练兵是人才培养的催化剂。”本着这样的理念,运—20列装部队伊始,该团就精细制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老带新执行跨国空运任务、搭建训练平台缩短新飞行员成长周期,一大批人才骨干迅速成长。“通过任务锻炼,我们闯过了认知关、心理关和技术关,对执行任务充满信心和底气。”参与执行过抗击疫情紧急空运、海外投送等10余次重大任务的年轻飞行员李晓说。

  傍晚,伴随着巨大的引擎轰鸣,“鲲鹏”又一次腾跃而起,翱翔万里长空。“我们每次看到机身上‘中国空军’四个大字,都感觉无比骄傲和自豪。党和国家把这么多重要任务赋予我团官兵,我们一定会不负期待、不辱使命,奋飞出新时代的壮美航迹!”该团团长李彦说。

  武警四川总队甘孜支队——

  践行使命 冲锋在前

  本报记者 李卓尔

  12月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雪花漫天飞舞,大地银装素裹。在武警四川总队甘孜支队,一场高原高寒背景下的应急救援演练正在进行。

  一阵尖锐的警报声响起,官兵迅即携装集结。抵达现场后,搜救组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对灾害现场进行搜索,确定幸存者位置;破拆组利用电镐、手动冲击器等打开救援生命通道;救援组迅速进入目标区域,将“伤员”固定在救生担架进行转移……

  演练现场,支队政委吴向阳告诉记者:“真正的救援现场情况复杂多变,只有把演训场当战场,把训练当实战,才能确保遇有突发情况能够快速高效处置。”

  甘孜州地质灾害频发,为进一步强化官兵战备意识,确保遇到情况能够快速反应,甘孜支队根据可能担负的抢险救援任务,多次组织抗震救灾应急拉动演练。“让官兵在真、难、实、严环境中磨砺战斗意志,才能更好锤炼应急处置能力。”吴向阳说。

  今年9月5日,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仅10分钟后,距震中最近的甘孜支队派出30人先遣组前往磨西镇勘查灾情,展开救援。

  在磨西镇共和村,官兵采用“溜索过河”的方式解救被困群众。磨子沟水势凶猛,绳索稳不稳定、渡河安不安全,只有试了才知道。“我先上。”战士陈煌主动请缨,圆满完成任务。

  机动二中队班长吴愿所在中队沿着山体输送被困群众,突然,他抓着借力的竹竿被连根拔起,整个人摔下4米多高的山坡,吴愿活动了一下感觉问题不大,立即又背上行动不便的群众进行转移。

  在转移群众时,机动一中队排长胥鸿宇把2岁的宝宝小志豪背在自己的后背上,这是胥鸿宇第一次背小孩,他一路俯着身子走得很慢,小志豪在胥鸿宇背上安安静静地喝奶,这一幕打动了无数网友。

  随着遂行任务不断多样,近年来,支队官兵先后多个方向作战,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雨雪冰冻救援、堰塞湖抢险救灾等各类任务,支队官兵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提高,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狄伯文、宋科霖参与采写)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