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火箭军某旅精准抓训:向“小数点”要战斗力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火箭军某旅精准抓训:向“小数点”要战斗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12-16 10:47

  火箭军某旅精准抓训——

  向“小数点”要战斗力

  ■解放军报记者 邹菲  特约通讯员桑朋

  12月上旬,南国密林演训场,经过数日鏖战,火箭军某旅一场营营对抗考核终于到了公布成绩的时候。

  总结讲评会现场,全体参考官兵齐聚操作场坪,将目光投向担任此次考核的裁判长。只见红方营队官兵一脸从容自信,蓝方营队官兵眼中却写满了忐忑。

  然而,裁判长宣布的最终结果,却让自认为胜券在握的红方官兵面面相觑:蓝方以1.2分的优势获得胜利。

  此次考核,双方营队官兵装备操作熟练、特情处置灵活,均发挥出很高水平。但在多数人看来,红方营队是该旅装备换型的试点单位,无论是整体作战能力,还是单兵操作,都比换型较晚的蓝方营队略胜一筹,然而红方却“出乎意料”地败给了蓝方。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红方指挥员一脸不服气,带着疑问找到裁判长讨个说法。只见裁判长打开该旅依托某信息平台自主改进的考核评估系统,带着红方指挥员逐一查看他们在公路机动、阵地占领、实装操作等任务阶段的具体表现、得分情况和扣分环节,最终明确这1.2分的差距就出在操作中的某个细节上。找到症结的红方指挥员回到营队后,立即组织问题分析查摆,制订专攻精练方案。

  “发射架执行任务超出预定时间,扣3.2分”“操作号手防护服穿戴不规范,扣2.1分”……浏览这套考核评估系统,记者发现,不仅考评内容划分精细,而且作战数据、评估分数都精确到了小数点,指挥员和操作号手在哪个阶段完成了哪些任务、耗时多长、准确率多少都有详细记录,哪个项目、哪个环节扣了分、为什么扣分也都一目了然。

  “以往考核,考官主要凭经验、靠感觉打分,得出来的概略数据难以让受考官兵精准找到短板在哪里、到底有多短。”该旅领导介绍说,为此他们结合年终考核,依托某信息平台、火力打击评估系统、操作数据库等,对部队实战化演练从紧急出动到任务结束进行全程全方位精确评估,不断探索精准抓训的方法路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旅武器装备分批次改型换代,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指挥员精准指挥、号手精准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容不得任何失之毫厘的偏差。

  谈到精准抓训在实战化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该旅领导讲起一段“走麦城”经历:去年年底,旅队全员全装千里机动至林海雪原展开演练,一名发射架测量员将某设备的数据“7.04秒”四舍五入记录为“7秒”并上报。没想到,正是这个被舍掉的“0.04”,竟成为导致发射车迟迟无法调平的主要原因。

  只有平时精算,战场才有胜算。为此,该旅除依托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精准计算、精确评估外,还着力培养官兵用数据思考、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习惯。他们组织官兵围绕“小小数据怎么看”“部队技战术水平与实战要求差距有多大”等问题开展讨论辨析;按照“打一仗、进一步”的要求,发动官兵动态收集日常训练中的各项数据,同步上报机关统计并更新升级评估系统;探索建立战斗力各要素数据库,促进部队训练“补差”更精准……通过这些举措,立起精准抓训的鲜明导向。

  近日,该旅与友邻单位联合开展实兵对抗演练,无论是指挥筹划,还是特情处置,任务官兵判断准、动作快,最终以出色的表现赢得对手称赞。参与演练的某发射连连长涂志敏满脸自豪:“标准高、训练严、考核细的演训方案,让我们尝到了向数据要战斗力的甜头。”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