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目标系列谈丨加速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目标系列谈丨加速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12-15 07:39

  ●人机融合 ●智能内嵌 ●高度自主

  加速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

  ■童蕴河 闫晓峰

  引言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体系优化军事政策制度。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是全面加强军事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战争形态正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演变,提高打赢能力,需要进一步加速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为赢得军事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前瞻军事力量结构编成发展趋势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技术群的蓬勃发展,正推动智能化战争加速走来。适应战争形态变化,军事力量结构正加速向自动赋能型、动态适应型、自主编成型结构转变。

  由控制型结构向自动赋能型结构转变。未来战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OODA循环周期大大压缩,争取时间优势和行动速度、灵敏转换攻防态势成为夺取作战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传统战争形态下,军队主要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对内施加影响。实践证明,逐层传递式组织结构不仅反应速度缓慢,而且相对保守固化,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新环境。未来军事力量结构将加速向赋能方向发展,通过更多授权达成赋予能力和能量的目的。其与传统军事力量结构相比,更加注重激发人的自主能力,力求最大限度发挥出组织内部个体的才智和潜能。

  由固化型结构向动态适应型结构转变。传统军事力量结构中,边界固定清晰,组织稳定性秩序性强。智能化战争形态下,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军事力量结构边界将逐渐开放,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在不破坏现有结构的情况下,支持信息、资源、创意、活力等快速交互,以便运行更加流畅。相比于传统军事力量结构,未来军事力量结构既保持相对稳定的外形和架构,又须实现信息和资源在组织内部的自由流动,通过流程再造、体系整合和信息开放,军队的时敏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将得到加强。

  由人工编成向自主编成转变。智能化战争形态下,作战力量种类极大增多,包括从太空到深海、从航母到微型机器人等多域多元化作战力量,其体系复杂性对决策者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挥员和参谋群体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最合理的作战编组,借助智能指挥控制系统来进行作战编组便成了最优选择。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强大计算和分析能力,智能指挥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作战任务和战场环境变化,综合评估作战力量的类型特点、战备状况、适用范围,甚至结合指挥人员的能力素质、性格特点、个人经验等因素,可以通过网算推演得出优势互补、力量均衡、效能最优的作战编组。

  深度把握军事力量结构运行机理

  在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深度介入军队运行全流程,对军事力量结构运行机理将产生深刻影响,并催生出与传统运行模式迥异的新机理。

  人机融合的“互补合作”式运行。相比于人类,机器的存储、计算等能力优势明显,具有精准性、快速性、重复性、有限智能等特征。智能化时代,人的定位逐渐转向宏观控制和间接参与作战,重点掌控战争发起时机、规模层次、样式强度、进程发展、结束时机等战略性关键内容和节点。而机器在大数据、网络信息体系和各类算法支撑下,主要完成数据分析、定量判断、趋势预测等活动,快速生成、优化和评估作战计划,为人类提供更加快捷、全面、准确的决策辅助。通常情况下,人具有作战指挥的最终决策权,但在不远的将来,机器拥有最终决策权或将成为现实。

  智能内嵌的“流程规范”式运行。一般认为,“流程规范”是指对作战指挥控制过程进行规范和标准化的过程。在“流程规范”模式中,负责具体执行的主体更多是按照既有规范标准和预先设定展开活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流程的设计者,算法、模型等预置要素是指挥控制活动的关键。相比于传统结构运行模式,“流程规范”模式通过预先将人的目标要求、工作规范、作战计划等内化为算法、模型、制度,能够使指挥控制行动在既定流程下有序运行。例如,在智能化态势感知系统中,目标搜索、跟踪定位、数据收集等各项任务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逐次展开,相关主体虽然涉及各个领域或部门,但在统一算法规范下整个体系运行将井然有序。

  高度自主的“结果优先”式运行。“结果优先”是指对作战指挥控制活动的输出结果进行规范和标准化,但对活动过程不作要求,即“只求结果、不问过程”。当作战任务过于复杂、指挥控制过程不易进行标准化时,需要通过制定详尽明确的制度规范以全面准确描述最终目标,执行者可以发挥能动性自行决定实现方式,结构运行更加快捷高效。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条件下,无人系统独立运行、军队组织自适应编组以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信息系统的任务式指挥方式等,对指挥控制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优先”模式便是最佳选择。特别是未来部分智能武器平台将具有自主决策权,能够在人类设定的作战目标指引下,自主制定战术策略、实施目标探测、确定目标打击顺序,执行一系列作战行动。

  探索军事力量结构创新实践路径

  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实现路径,需要多域推进、纵深发展。

  军队规模保持稳定、力量组成持续优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当今世界,军队规模仍是衡量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指标,军事力量在维持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是军事强国的通行做法。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军队组织形态,把发展新型作战力量作为引领部队力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调整优化军事力量体系,谋求新的军事突破。着眼未来战争,军事力量应在保持一定规模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更加突出精锐化,加强智能化后勤保障力量建设,构建精干、多能、高效的作战力量结构。

  军兵种结构跨域协同、全域融合。随着作战空间向网络、电磁、认知等空间拓展,军兵种结构也逐渐融为有机的整体。未来战争,作战部队既需要执行物理空间的作战任务,也需要应对来自网络、认知等空间的威胁,军兵种之间作战的界限将逐渐模糊。适应这种趋势,军兵种结构创新必须加快步伐。外军认为,未来的军兵种结构创新发展将采取实体融合与虚拟融合两种方式推进。一是组建覆盖陆海空天电网以及认知等领域的跨域作战部队,贯穿不同领域结构边界,以单域为基础集中多域作战能力,生成深度联合作战能力。二是各军兵种编制虚拟化、能力一体化,单一军兵种能够随时聚合多军兵种作战能力,在作战力量广域分散的同时实现作战效能跨域融合。

  作战力量体系兼顾专业化、合成化。未来作战力量的发展既注重专业化的作战力量类型细分,也强调多种作战力量的深度融合。随着战争空间的拓展和前沿技术的不断应用,在各作战域内必将出现许多适应独特作战样式的新型作战力量。而未来的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各种作战力量一体融合,各专业之间密切协同。因此,调整作战力量体系需要从跨域融合方面入手,加快推进作战力量一体化,重点推动作战力量在战略、战役、战术层级的融合,横向职能领域的融合,作战与非作战领域的融合等,使作战力量体系更加科学。

  新旧作战力量编成多能一体、相互增效。从世界军事变革发展趋势来看,新型作战力量的地位作用虽然不断强化,但传统作战力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军事力量结构创新,要通过调整结构和优化编组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新旧作战力量的体系合力,向下延伸新型作战力量层级,加快网络、太空、认知等领域作战力量与陆海空等传统作战力量在战役战术层面的结合,编配战役级新型作战力量单元,并视情向下分散配属,根据作战需要随时接入各军种部队编制序列。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事法制研究院)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幕

  • 内蒙古扎赉特旗:水稻迎来插秧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可持续的减肥从不靠极端节食,而是科学的生活习惯。
2025-05-23 13:30
邓宏章对此形象地比喻:“传统LNP像‘硬闯城门’的士兵,难免伤及无辜;而TNP则是‘和平访问’的来客,以最小代价达成使命。”
2025-05-23 13:13
加强统筹协调,健全部际协同、央地协作、区域合作的工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统计监测,深化开放合作,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2025-05-23 13:50
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将于近期陆续开展。
2025-05-23 13:01
这一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05-23 08:01
若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全球至少半数青少年(超10亿人)将生活在健康风险高发的“多重负担国家”,面临HIV感染、早孕、抑郁、营养不良等多重威胁。
2025-05-23 09: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马玉乾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制备出高透明、高转化效率的上转换隐形眼镜,可实现人类近红外时空色彩图像视觉能力。相关研究成果5月2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2025-05-23 08:55
近年来,中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2025-05-23 08:53
这是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航天员首次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
2025-05-23 08:51
在5月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中国科协层面将举办1个主场活动,省级科协层面将推出2300余项特色活动,百余家全国学会将开展各类活动,50余个高校科协及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将开展200余项活动。
2025-05-23 09:04
5月22日,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小米正式发布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
2025-05-22 21:54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加载更多